《经济日报》3月10日刊登学者杨雪冬的文章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文章说,必须清醒地看到,建构完备成熟的制度体系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制度构建有时存在着滞后性,有些危机会出现在制度构建的过程中、甚至之前,使现有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但也创造出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机遇。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层面上的,也有工作方法上的,更有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充分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制度机制、组织人员、观念行动的系统工程,任何一块短板、任何一处塌陷,都会影响整个体系的效能发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对公共卫生环境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
我们应及时结合这次危机带来的思考和启示,把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半月谈》3月4日刊登杨金志、吴振东的文章说,最近,网上对“钟南山儿子用爱马仕皮带”议论纷纷。原来,在多年前播出的一档记录钟南山院士工作生活的电视节目中,其子钟惟德佩戴了一条爱马仕皮带接受采访。一些网友说,这条爱马仕皮带与钟家形象“格格不入”。
查阅资料可见,钟惟德也是一名医生,现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可见,这位“小钟教授”既不啃老,更不“坑爹”。
质疑“小钟教授”系爱马仕皮带,类似的道德绑架并非孤例。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们理当理直气壮回应:科研工作者、医学专家,为什么就不能享有舒适优质的生活条件?只要财富来源合法得当,如何支配是他自己的事情。
我们应当明确一点,不论是对普通人,还是对公众人物,还是对英雄模范、先进分子,都要理解他们作为常人的情感,尊重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白衣战士”的家里也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在于他们不要“小我”,而是把“大我”看得重于“小我”,并为此承担远超常人的责任和付出。
《人民日报》3月10日刊登评论说,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更加把劲,寻找新的着力点。
首先要解决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难题。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既关系脱贫攻坚成效,也关系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劳动力就业、工厂复工复产,一头连着脱贫任务、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就是精准“输血”“造血”。
其次要解决生产发展和产品积压难题。疫情影响下,农畜产品滞销成为一大难题。在一些地方,面对花市关闭、物流受限,有电商平台将鲜花纳入助农计划;还有些地方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问题相结合,销售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扶贫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相结合。种得好,卖得出,拓市场,以消费需求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才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就要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部分已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深度贫困地区、受疫情影响大的地区,尤须防止因疫致贫、因疫返贫。
疫情冲击之下,脱贫攻坚要寻找新的发力点。电商服务下沉到更多农户,扶贫协作大数据平台实现帮扶对象、帮扶干部、帮扶措施、帮扶资金的智能管理,线上农业知识培训扶贫又扶智……只要有决心、有干劲,办法总比困难多。
微信号“北京日报”3月13日刊登文章说,随着国内疫情趋于平稳,国外疫情持续恶化,境外输入的压力空前,而留学生、中企海外员工、华侨乃至一些外籍华人回国就医、避险的需求却在直线上升。面对人员“回流”,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些“别再给祖国添麻烦”的声音。
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厘清几个事实: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因为疫情关上。二来,隐瞒欺骗的案例终归是少数,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犹记得疫情发生之初,不乏华侨华人、留学生从全球搜集防疫物资,想方设法寄回国内的事例。
眼下,各国对疫情的防控态度不一、方案各异,归乡心切都是正常的。当然,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肯定需要处理很多技术性问题。如北京等地,已要求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原则上均要进行14天集中观察。这一过程中,费用自理,谎报瞒报者将被依法追责,同时纳入信用体系。
祖国永远爱护每一位国民,来华的外国人我们同样会以负责任的态度予以关注。当然,这种人性化的爱护和关注是相互的,于归国人员和外籍人士而言,配合防控、遵规守矩是义务,对大发“公主病”之类任性妄为、或知法犯法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者,该劝诫的要劝诫,触碰红线的则必须依法严惩。
微信号“南风窗”3月9日刊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吕德文的文章说,这次疫情防控,各地是以战时状态应对的。这对严明纪律起了关键作用。但是,笔者调查发现,战时执纪普遍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抓小放大”式执纪。执纪监督很可能陷入一个困境,督察到了问题,便是成绩;督察不到问题,似乎就是督察组的问题。因而,一些督察揪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核心问题反倒督察得少。二是“欺软怕硬”式执纪。在疫情防控中,很多问题根子都不在基层,在上级部门。平时不合理的体制,在疫情防控中显得更加突出。基层很多防控不到位的问题,都不是基层不积极主动作为的结果,而是客观条件所限。三是“不讲情理”式执纪。只有合情合理合法的执纪,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基层多次满足不了,可以适当问责;对不合理诉求,问责基层反倒助长了不合理诉求。四是“左右摇摆”式执纪。比方说,社会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往往会从重从快处理;而其他同样性质的问题,往往就一般处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破坏了执纪的严肃性。
战时执纪有其特殊性。精准执纪,处理了“临阵脱逃”者,是在保护“老实人”,有利于激发士气。但如果执纪不精准,看似“铁”的纪律,却会反过来挫伤基层士气。
微信号“半月谈”3月4日刊登孙爱东的文章说,3月2日,一份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为一线疫情防控人员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的统计表在网络热传。有知情者指出,名单中包括多名院领导,且其获得的补助高于含支援湖北医护在内的抗疫一线人员。该名单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有媒体称“仗没打完就有人摘桃子”。
此事之所以引起舆情如此强烈反弹,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一线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的高度关切,也反映出对某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抗疫期间“吃相难看”的高度愤慨。
当前,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一些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如果在优惠政策的分配方面出现问题,被一些不该伸手的人利用权力“摘了桃子”,将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我们要明白,疫情防控的补助不是福利,而是激励政策,不能“你有我有全都有”,更不能论级别高低、按官帽大小分配。领导干部不能干这样的事情:疫情防控的时候别人多干,利益分配的时候我多拿。个别领导“心不正”,就会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公,寒了一线人员的心。
如何保障“一线人员不吃亏”,已经成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心、良知和良能最直接的考察和检验。只有始终保证领导干部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我们才能激励防疫一线医务人员,才能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环球时报》3月2日刊登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的文章说,我们党与官僚主义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然而,官僚主义仍是屡禁不止。武汉疫情的蔓延,一定程度上就与官僚主义有关。
为什么官僚主义屡禁不止且不断变换形式?根本原因,就是官僚主义具有体制庇护、社会价值观支撑、社会心理基础和穿上了行政权力运作方式合理的外衣。在体制上,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约,它造成的一种社会景象,就是权力至上有余而能力建设不足,自上而下有余自下而上不足,逐级管制有余而公共服务不足,迎合上级有余尊重下级不足;在社会价值观上,一些人崇尚做官不崇拜知识、能力、学问、科技的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心理上,愿意做官的大有人在;在行政权力运作方式上,我说你听、我命你行、我管你从具有合法的外衣。
找到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也就相应找到了克服官僚主义的途径和办法。
第一,彻底端正思想路线,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真正营造一个自上而下讲真话、做实事的环境和氛围。第二,彻底端正组织路线,真正使用那些忠诚、担当且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淘汰那些只会喊口号没有行动力的干部,真正营造一个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环境和氛围。第三,彻底端正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制度化。第四,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建设法治社会。民主是让人民当家作主,法治要把人的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使人人有法可依、有法必行。
光明网3月16日刊登评论员文章说,消费服务行业的复工复产,具有提振市场信心的意义。在消费服务中,餐饮业的复工复产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各地分外重视餐饮业复苏,出台各种激励措施帮助餐饮业恢复常态的原因所在。
这样的激励措施当然必要。不过,在这些措施中,也有一些引发了争议。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规定“领导干部带头进行餐饮消费”,甚至规定了什么级别的官员至少要消费多少数额……这样的规定,有些地方甚至用“红头文件”的形式周知官员,不知有什么法理、政理和道理依据。显然,如果不是公款消费,那么,餐饮消费就是一种个人消费行为,没有理由受到外力强迫;再者,即使餐饮消费具有了公共意义,那么,是不是“领导干部带头进行餐饮消费”后,百姓就一定要跟上去呢?
还有地方以促进消费为名推出了3亿元的“消费券”,覆盖餐饮、体育、电信、图书等消费领域。但是,从“消费券”的使用规则看,这些“消费券”的使用不仅被限定在某种单一支付方式的实体店中,还设立了使用门槛。这样的规定,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相关规定,且如此巨额“消费券”实际上是促销券,按照现行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应得到央行的授权或批准,纳入央行统一监管范围,而不应由地方擅自或随意发放。如果各地争相以促进消费为名推出代币消费券,消费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金融市场的秩序堪忧。
《半月谈》第三期刊登周少来的文章说,近年来,乡镇政府在职能与责任方面,出现了众多“体制性困局”,影响着基层治理的绩效和现代化水平。
权责不等,乡镇政府在“压力型体制”下失衡运转。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有权力把本应由本职能部门负责完成的各项党政任务,逐项逐条地下放到各个乡镇。但有关项目资金和项目验收的最终实质性权力,还是掌握在各个项目专项办公室和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在日益严重的权责失衡中,一路蹒跚负重前行。
钱少事多,乡镇政府在财政拮据中无法自主。由于“层层下传”的财政压力,加之本乡镇财政增收的空间有限,各地乡镇发展都在悄悄地负债前行。在一些不发达乡镇,各种债务正在如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
“前途无亮”,乡镇干部队伍稳定性令人担忧。当前,乡镇干部的发展前途或晋升空间已呈“制度性窄化”趋势,根本的制度激励机制严重不足。乡镇书记、乡镇长,几乎都是从上面和外乡调来的。乡镇一般干部,也就是副科级以下干部,工作时间长、年龄大者,可能享受副科、正科的工作待遇,但其晋升已到天花板,工作动力严重不足。
当前,应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省、县、乡各种体制关系,推动乡镇政府形成“权、责、利”对等协调的体制机制,充分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据中国新闻网3月1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下称新证券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此次新证券法的施行意义重大,甚至不亚于1999年证券法首次施行。其最大的突破则在于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推进证券公开发行注册制,包括股票公开发行和公司债券公开发行。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亦表示,注册制的全面推行能够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缓解此前IPO(首次公开发行)“堰塞湖”现象,此外还可通过加强供给,改善当前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引导市场资金“价值投资”。
“当然,实现注册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也不意味着放松对投资者的保护。”赵锡军说,新证券法提高了发行人和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成本,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和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比如,针对备受关注的欺诈发行,新证券法规定,发行人在其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尚未发行证券的,处以2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10%以上1倍以下的罚款。
此外,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新证券法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比如,充分发挥投资者保护机构的作用,允许其接受50名以上投资者的委托作为代表人参加诉讼。
微信号“新华每日电讯”3月3日刊登韩振的文章说,为降低疫情对学习的影响,各类学校纷纷发力网课,让老师们变身“主播”。
然而,在多数孩子享受着网课的便利之时,还有一部分孩子为上课费尽周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有一户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为了让女儿顺利上网课,不得不收拾蒙古包全家迁徙找网;在湖北宜昌,一位爷爷拿着手机循信号找遍大山,给孙女搭了一间网课帐篷;在河南洛宁县,一位高三女生为跟上网课进度,每天都到村委大院蹭网……
西部某县一名干部告诉记者:经排查,仅他们县因无智能手机、无电脑、无网络等原因无法上网课的学生,就有二千多名。“如果长时间缺课,再回到学校难免会掉队。”他说。
在网课已成为解决“停课不停学”主要手段的当下,学校应开展必要的摸底,一定不能因为网课很普遍,就误以为所有人都有上网课的条件。对上网课确有困难的学生,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各地不妨把村委会、村图书馆等场所和电脑设备用起来,为那些上网课有困难的孩子们创造学习条件。
真正让少数弱势群体做到“停课不停学”,是疫情防控工作的一个方面,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
光明日报客户端3月9日刊登方旌语的文章说,近日,江苏高考综合改革爆出新消息:针对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等4门科目出台再选科目保障机制。
江苏提出,在实施新高考方案过程中,经充分论证,确定再选科目的保障比例。当某一再选科目考生实考人数占总实考人数的比例低于保障比例时,启动再选科目保障机制,依照保障比例计算该科目的保障基数进行赋分。针对当前学生选考科目实际,从2021年招生起,率先建立化学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确定保障比例为25%。
江苏是高考改革省份中继浙江和上海之后出台保障机制的第三个省份。不同的是,浙江上海保障的是物理科目;江苏保障的是化学科目。考生为什么不愿意学物理和化学?可能是因为物理和化学的抽象概念占比高,知识前后关联度较高,需要更大的学习投入。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测算确定再选科目的保障比例,这体现了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的理念,一是满足国家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是满足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三是满足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
逐步细化配套政策,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江苏等地的做法有利于基础教育健康生态的形成,有利于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