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心灵的人生况味
——现实题材戏剧视域下的《豆汁儿》

2020-03-02 09:18:59
剧作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京味豆汁况味

■ 魏 睿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自己时代的现代题材戏剧,如元代《窦娥冤》、明代《清忠谱》、清代《桃花扇》。话剧进入中国之后,学习借鉴西方现实主义风格,不断进行民族化探索,并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像话剧开拓者曹禺、田汉、熊佛西、洪深,他们的作品多是以时事为素材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可以说,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话剧生来具有现实题材创作的基因。进入新时期之后,高行健、赵耀民、刘树纲、何冀平等剧作家将现实题材话剧创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世纪至今,现实题材戏剧日益成为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党百年”“二十大召开”等时间节点,无论从国家投资、政府扶持、舆论导向还是宣传政策,都在引导全国戏剧院团的创作方向。从数量上来说,现实题材戏剧创作达到了高峰,其中不乏佳作,如喻荣军的《老大》,孟冰的《平凡的世界》,黑纪文的《干字碑》等。但从质量上来说,一些作品还存在功利性强的问题,只是在空洞地说教,简单地歌功颂德,迎合宣传政策,被动地完成任务,在营造表象繁华的同时,却留下了思想内涵肤浅的遗憾,成了“伪现实题材戏剧”。可以说,当前的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依然在路上,仍需继续努力。当然,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现实题材戏剧有着自身的人文关怀、独立的艺术个性、以小见大的观察视角,忠诚地记录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原创话剧《豆汁儿》便是其一[1]。

一、关注现实生活的芸芸众生,折射地域文化积淀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顾名思义是创作者在所生活的时代中敏锐地发现素材,从个体生命中体验到时代脉搏、社会发展,真诚地面对人们悲伤或幸福的境遇,并经过艺术化加工,客观地描绘出社会百态,不美化、不欺骗、不隐瞒。《豆汁儿》讲述了一家即将被拆的豆汁儿店里的老少两代人因思想、观念、性格、遭遇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以及如何化解的过程。它将视角投向现代北京城中的芸芸众生,让读者与观众感同身受,产生真实的代入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生存空间的不同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已形成迥然相异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不同的心理积淀。哲学家李泽厚认为:“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2]因此,每一个地域的现实题材戏剧应具备每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如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剧中七十多个人物,演绎从戊戌变法到解放前夕的北京沧桑历史。小茶馆展开大北京图卷,各个阶层的人物身份明确,京腔京韵的对白老辣筋道,《茶馆》的地域文化扎根在千年古都的老城墙下,洋溢出正宗的“京味”。

老舍的一系列小说和戏剧开拓了“京味文学”和“京味戏剧”的写作风格。《豆汁儿》可列入“京味戏剧”的范畴。学者王远如此评论“京味戏剧”:“这类戏剧以体现民俗风貌和文化底蕴为着眼点,重在通过舞台的再现映像带有北京传统地域色彩的独特文化景观,而所展现的这些文化载体多以市民文化为主。”[3]编剧钟海清曾在北京读书多年,在喧嚣的市井生活中将目光投向一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豆汁儿,深入北京人世态炎凉的心境中,笔触写到了豆汁儿特殊味道之后的人生百味。应该说,《豆汁儿》蕴含着编剧对传统京味化写作的实验性探索,以北京人千百年的审美积淀为根,以具有浓郁北京色彩的对话为载体,表达出酸酸甜甜的豆汁儿之后悲喜交融的人生况味。它既充满人间烟火,又能够承接传统的“京味戏剧”,使之进入当代审美视域——豆汁儿酸中带甜、甜中带涩的味道后潜藏着戏剧思想、人生哲思的复杂之味。

可见,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正是需要如此细微但幽深的切入点,由一个点拓展到社会、人生的广阔层面。

二、创作方式不一定局限于现实主义

无疑,话剧在中国孕育的阶段,受现实主义戏剧思潮影响很深,加之当时国情需要,话剧一度成为启蒙手段、救亡手段,以至于如今人们有时将“现实主义戏剧”与“现实题材戏剧”混淆。实际上,现实题材戏剧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式,可以用现实主义,也可以用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叙事体甚至荒诞派来创作。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有待于突破现实主义的樊篱,走出“三一律”的限制,寻找新的创作空间。

《豆汁儿》采取了意识流式的复调叙事结构,大量的人物独白是该剧的特点,每个人物用独白带领观众间离出剧情之外,直接走入人物内心。全剧以小编剧的独白开始,又以小编剧的独白结束,采取蒙太奇式的剪辑拼贴方式结构起所有事件。角色独白实则是一种心灵独白,用多重角色的情感发展推动剧情的发展,使观众身临其境地进入剧情之中,跟随着独白者们游走,如置身于一个迷宫,不知道整体结构,也很难猜测最终的结局,直到最后一刻才豁然开朗。这种创作方式至今在国内仍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钟海清在这一方面已有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4]。

作为一种戏剧文体和表演方式,独白剧早已在西方萌芽并独立出来,尤金·奥尼尔的《琼斯皇》大部分是独白,当代诸多剧作家们已经有意识地进行独白剧创作,如萨拉·凯恩的《精神崩溃4.48》、伊娃·恩斯特的《阴道独白》,最著名的莫过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和《卡斯帕》。随着独白剧创作的递增,表演方式也丰富多样。独白剧的特点在于一个角色或众多角色当众孤独表演,建立有别于对白表演的特殊剧场心理传播与反馈渠道,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广阔的心理时空的交流感应。

钟海清倡导独白剧审美的梦想过于完美,《豆汁儿》的独白创作并未走得太远,他有意收敛自己的先锋风格,将独白剧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相结合。就演出效果来看,这种混搭式的结合算是一次投石问路。心灵独白并不是就事论事或纯粹抒情,而是与具体戏剧情境相结合,严丝合缝地编织在人物关系之中。同时,独白与对白之间、不同角色交替于独白之间也应当搭配得更合理。如果《豆汁儿》能做到这些将会是更加有益的探索。

三、开掘悲欣交集的人生况味

现实题材戏剧比其他题材戏剧更注重对人的存在、人的命运的关照,通过表层次的平常生活,深入开掘到关于人类生存本质的人生况味。何谓人生况味?余秋雨《艺术创造论》论道:“不再是分头表现某个人命运悲惨、某件事结局凄苦,不再是远远地欣赏英雄豪气或儿女柔情,不再是谨慎地划分人性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在现代艺术家看来,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中都会与这些不同的滋味相遇,它们全都来自人生。”[5]换言之,人生的千滋百味无法用二元对立的模式来衡量,当众多滋味交融在一起,欲说还休,呈现出别致的人生况味。

对生的渴望、死的畏惧,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如何面对看似漫长实则转瞬即逝的生命,是人类永恒思索的命题。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现实”,不是孤立的绝缘体,而是连接于人类普遍意义的根脉。《豆汁儿》通过简单的故事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况味的哲思,其笔触开掘到人类如何面对生与死的普世性层面,如剧中豆汁儿店未来的不知所归隐喻着老李得癌症之后不知何去何从。

老陈代表老一辈的北漂,小编剧代表新一代的北漂。从偏远乡村走向大城市的闯荡者,有名垂青史的成功者,但更多是闯荡大半生而默默无闻的平凡者,甚至是一无所有的失败者。他们将苦涩忍耐、吞咽而不让人所知,悄然消失在宏大历史的叙事语系中。可以想象,《豆汁儿》中的老陈年轻时来到北京,必定像小编剧一样坚守人生梦想,但是残酷的命运使他老无所依,只得寄人篱下,所幸有老李一家对他接纳包容,使他的后半生与“家人”相伴。对于老陈而言,这的确是五味杂陈的人生,而对于小编剧而言,未来还有许多艰辛的磨难,老陈或许就是他的未来,但小编剧依然乐观地在北京建立家庭、追求梦想。

《豆汁儿》描摹出了人生悲喜交融,但是,以喜剧表达比用悲剧表达更艰难。德国美学家让·波尔认为:“有人说过,年轻人容易写一部悲剧,而不容易写好一部喜剧,这句话是真的;而另一种说法,即一切年轻民族正是从喜剧开始,并不因此同前一种说法矛盾,因为喜剧开始只是形体上的模拟,后来是精神上的模拟,直到最后才是诗的模拟。”[6]波尔精辟地总结出了喜剧模拟的三阶段。钟海清虽然技法不老练,生命阅历不多,但他试图以《豆汁儿》的喜剧色彩反映深层次的人生境界,处处幽默又有泪点,给观众以多重思索和解读,实属不易,超越了表面层次的轻松型喜剧。戏剧家熊佛西认为:“讽刺家往往讽刺他人而不讽刺自己。幽默家则不然;他们幽默别人即是幽默自己。他们自己就是他们的对象,所以富于同情与公正,又是幽默的特色。”[7]此剧在台词风格上,力求人物语言妙趣横生,手足之爱、亲情之爱、男女之爱藏在嬉笑怒骂中。

总之,思想保守的老李、患有老年痴呆前兆的老陈、影视行业中奋斗打拼的小编剧、深受情感伤害的大龄剩女李虹、心比天高却不切实际的李默,这五个人物都是人世间普通的生命,却都为自己所执着的意念而苦苦挣扎,彼此伤害的同时又彼此安慰。剧中没有太尖锐的戏剧冲突,即便是老李得脑瘤的噩耗,也是淡然处之。戏剧家顾仲彝如此分析戏剧冲突:“戏剧冲突的严重性有各种程度上的差别,有极其严重的,也有极其轻松的。其严重性的程度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戏剧冲突本身是否严重;二、剧作者对这冲突的态度;三、主要人物对这冲突的态度。”[8]《豆汁儿》所有冲突都是轻松的,以乐观的笔调阐释戏剧冲突,使舞台上呈现出冲突的严重性大大降低,传达出北京人骨子里的乐天精神,以及善于忍耐、善于包容的性情。

当今的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中,一大批写作历史名人、老建筑、老字号、老手艺的舞台剧兴起,似乎成为某种“时尚”,只是许多作品陷于一个套路中:年轻人不懂传统瑰宝的价值,冲动地抛弃传统寻求创新,在老一辈人的谆谆教导之下,年轻人懂得了传统瑰宝的地位,痛改前非,两代人的冲突达成合解,传统瑰宝终于得以传承。我国丰厚的文化历史值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进行无限阐释,但是一旦陷入套路化的创作,便模式化地肢解了历史,反而令观众感到不可信。《豆汁儿》从真实的人性出发,力求写出人物心灵细微之处,既没有以仰视的视角夸张地称赞老一辈的代表老李和老陈,也没有用俯视的视角脸谱化地批判年轻一辈的代表李虹和李默。每个人物都是不完美的,但是他们竭尽全力用不完美的人生维系各自的梦想,这才是现实题材戏剧的真实之处。如果在看似淡然的情节之下增加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令独白特色贯穿始终,将剪辑拼贴式的戏剧结构用得更加丰富,《豆汁儿》或许将有更高的价值,也有可能成为现实题材戏剧的代表。

猜你喜欢
京味豆汁况味
雨滴在大地重逢
读者(2022年14期)2022-07-09 05:10:22
邓瑾
邓 瑾
豆汁儿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炎黄地理(2020年8期)2020-11-06 07:33:46
《京味儿印象》
北广人物(2018年7期)2018-09-26 01:19:08
豆汁儿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
聊聊豆汁
秋天的况味
机电信息(2015年28期)2015-02-27 15: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