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程
我今天来分享的是一个小虫子,叫蚯蚓。
小时候,我们可能会到地里面去挖蚯蚓,拿去钓鱼。很多人都知道,把蚯蚓剪成两半,它会把另一半又重新恢复起来。蚯蚓是一个很神奇的动物,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但它的神奇不仅在于此,如果你细心观察,会看到蚯蚓的脖子上有一个白白的环带,这是它的生殖器,就像一条围巾一样。两条蚯蚓会头对着头,相互交换环带中的精子到对方的环带里面去,过几天它们就会产下一个蚓茧,每个蚓茧会有三到六条的蚯蚓。所以它的繁殖能力是比较强的。
世界上总共有三千种蚯蚓,我们中国有两千多种。目前国内养的蚯蚓叫赤子爱胜蚓,我们通常叫它“大平二号”,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它的繁殖倍率可以达到五百倍以上。
你可以在土地上看到一小坨小土包,其实是地里面的野生蚯蚓排出来的蚯蚓粪。别小看这一小坨蚯蚓粪,它被达尔文誉为有机肥王,富含有机质、各种氨基酸、氮、磷、钾、有益微生物,对于植物来说是很好的肥料。
那蚯蚓吃什么?吃土吗? 其实蚯蚓是取食地表的落叶,有机腐烂的根茎叶等废物,比方说农业种植养殖中的秸秆、牛粪、猪粪,都是它的食料来源。
蚯蚓怕光、怕热、怕吵、怕水淹,所以说也是很脆弱的小动物。它是地球的好朋友,是很卖力的分解者,所以达尔文把它誉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生物。蚯蚓全身上下都是宝,目前我们国内通常都会把蚯蚓作为药用,从它体内提炼一种叫蚓激酶的物质,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蚯蚓在环保、肥料、饲料、化妆品、保健品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经济效益是很大的。
在海南,有个卓少明老师就专门研究蚯蚓。我跟卓老师的相遇是因为毕业的时候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专门为科研院所拍摄研究成果,做成视频专题片,让农户去学习。那时候卓老师找我拍了两个片子:《应用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蚯蚓在橡胶园中香蕉园中的应用》。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跟踪拍摄了两年,跟卓老师学习到了很多蚯蚓的知识。
卓老师从2001年开始研究蚯蚓,研究得很深入,颠覆了我对蚯蚓的认识。我的专业是学植物保护的,那时候我们农业上有个说法,就是说要打农药,把蚯蚓干掉,不然它会伤及农作物的根系。直到碰到卓老师,我才把理解的误区纠正过来。其实农作物的根系跟我们人一样都需要呼吸,蚯蚓在不停地翻动土地,促进土壤空气的流动,让根系更好地接触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益物质,吸收土壤里面的有益成分。蚯蚓就像一个生物搅拌机,把地表这些有机质经过它的肠道消化排出来,让植物去吸收。别看蚯蚓的结构很简单,其实肠道里面含有上亿种微生物,它取食进去的废弃物经过肠道的蠕动、消化,各种微生物互相作用,把有害的霉菌都会杀掉,排出来的都是有益的。大家可以回去做个实验,拿一个蚯蚓粪放上一年半载的,都不会长霉。
蚯蚓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在海南的琼海和琼中有几个农村,很多村民会拿三百八十瓦的电瓶到橡胶林和槟榔园里面电捕蚯蚓,他们把电棒插到地里面,通上电,蚯蚓受到刺激后,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地里钻上来。这样的捕杀,结果造成当地很多农作物大量减产。因为缺少蚯蚓来翻动土地,土地变得板结,土壤透气性下降。没有蚯蚓粪,土壤肥力也会不断地下降,废弃物也很难降解,滋生各种微生物,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村民电捕蚯蚓之后拿去干嘛?他们会将蚯蚓用一个机器解剖,解剖之后,晾晒,卖给制药厂,一斤可以卖到四十块钱。卓老师说,如果蚯蚓被源源不断地电捕,蚯蚓的数量会大量减少,野生蚯蚓的繁殖倍率很慢,比不上赤子爱胜蚓,一年可能就才两三代,恢复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产业链。
一条蚯蚓的取食量可以达到它体重的一到三倍,那么多的废弃物,如果说没有蚯蚓来帮我们去处理,可能我们出门脚踩的不再是绿地,而是植物的一些尸体。所以卓老师说,如果这些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就会变成很大的环境问题,而蚯蚓能够很好地将这些废弃物综合利用起来,形成土壤的循环,让这些废弃物回到土里面去。
在2014年4月的时候,卓老师找到我说:“这些年蚯蚓被电捕,我们其实可以完全通过产业化让他们饲养赤子爱胜蚓来改变产业结构。”
在跟卓老师学习的两年中,我的创业理念已经上升到社会责任感,于是我决定放弃原来传媒的创业方向,说服另一个伙伴转身投入到蚯蚓当中,那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就两个人。然后,我就开始从扛着摄像机的变成一个水泥匠,天天去找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来饲养蚯蚓。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把它粉碎,进行发酵给蚯蚓处理。毕竟是创业,那时候我们想怎么样盈利?我们想了很多方式:拿蚯蚓来育苗,做芽苗菜;还将蚯蚓压制成一种育苗块,因为农业当中经常会用到塑料的育苗杯,农民用完就随意丢弃了,形成污染。我们就把蚯蚓粉压制成一个育苗块,把种子放到育苗块上,浇水,种子就会在育苗块上面生长,长好之后可以直接种到地里面去,就不需要塑料育苗袋了。但是折腾了一年都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我那个伙伴迫于家里面的压力回家了,找份稳定的工作结婚去了。那时候我在想我是要坚持还是放弃?
我人生的转折源于一场台风,就是2014年7月的时候,台风造成了文昌一万多亩农田被海水倒灌,形成盐碱化,没办法再种植经济作物。如果按一亩2000块钱的收入来算的话,每年损失将是两千万,但是这仅仅是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很多农民没有地种了,他们都出去打工了。
我就在想这么大片的盐碱地有没有办法去改良复耕?当地的农户跟我说:靠水洗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那有没有快速的方式?我了解到有人用蚯蚓来做土壤改良,他们把蚯蚓放在盐地里面去,我发现这个不行,在海南雨水太多,蚯蚓又怕水淹,所以这个方法行不通。还有人用蚯蚓粪来做改良,那我就想,我可以生产蚯蚓粪,我就带这个想法去找农户,又通过当地的领导协调拿了一块地过来实验,先是在盐碱地上平铺一层5公分厚的蚯蚓粪,用耕地机深翻了20公分,把它拌匀。7天里浇了几次水,然后就开始播种,我们种了6个品种,有南瓜、豇豆、空心菜、菜心、丝瓜。改良后的土地明显就丰收了,空心菜的产量接近正常的没有被盐碱化的土地了。有一天,小伙伴跑过来跟我说,我们放在路边的蚯蚓粪被村民给偷走了,我一听高兴坏了,这说明村民开始接受我们的改良方案了。
然后我在想,土壤改良这个事情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其实关键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哪里找这么多的蚯蚓粪?我们改良一亩地投了3吨到5吨这么大的量,要解决规模化的问题;另一个是成本问题,哪儿来的原材料?还有运输成本。海南有700万亩的橡胶林,我想,能不能把蚯蚓养殖引到这里,这样就可以解决规模化的问题,而且海南经常有台风,而橡胶林又可以抗台风,而且不需要做太大的设施投入。所以,我花了两年的时间琢磨林下养殖的标准化的模式。还有成本,成本包括两个,一个是农业废弃物可以作为蚯蚓的食料,通过蚯蚓处理之后,我们得到蚯蚓粪,然后制作成土壤改良剂。我们回收菜市场的废弃物给蚯蚓处理,然后把它铺在上面,不需要经过发酵,7天之后,蚯蚓就会直接把这些菜叶、烂瓜果全部都干掉,蚯蚓吃的速度相当快。还有一个最大的成本就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其实可以通过就近回收来降低。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只要有一片林地,就可以把养殖的模式复制在这里,把周边的废弃物回收过来进行处理,就近改良当地的土地。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良性的土壤循环系统,目前在海南建立了一个10亩的林下蚯蚓养殖基地,每个月可以处理90吨的农业废弃物,产生50吨的蚯蚓粪,通过配比制做成150立方米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改良30亩的盐碱地。土地改良后,可以种植更高品质的农作物,然后产生的废弃物又可以循环过来让蚯蚓处理。整个循环系统没有任何的污染,没有废弃物。
但是土壤改良这个事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做到高效改良,从三五年变成7天?里面还有很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关,我们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保研究所联合,开发高效的土壤改良剂。有了他们做后盾,我就可以大胆地在做土壤改良的事情。除了海南以外,我还了解到全国有5.2亿亩的盐碱地,而且面积还在扩大。我国盐碱地世界排名第三,这么大的土地资源闲置着,如果能够把它们改良好利用好,产生的经济价相当大。我一个人可能每年也就是一点点去干一亩,两亩 ,三亩,四亩,我力量很薄弱。但是我们希望把这个模式复制出去,让更多人参与,可能土壤改良这个事才真正有希望。
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农残”,你去问问农户,他们会说,不打农药是种不出菜来的,这是多恐怖的一句话。可能有人会说,农残会在人体内慢慢降解,其实无论如何降解都会有残留的,而且会不断地附积在我们体内。国外有个研究,农药、化肥用量的增长与我们人类疾病的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且农药会刺激这些害虫发生变异,打药越多,害虫越多,越来越难防。现在很多是这个农药跟那个农药配来配去,最后可能都防不住害虫。还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它把害虫干死的同时也把益虫也干死了。其实整个食物链就是由这些小的虫子慢慢地一点点地往上走,打破了食物链平衡之后,你会发现很多植物再也看不到,很多动物再也看不到,慢慢灭绝了,因为食物链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