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0-03-02 01:33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全局性、历史性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又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理解这些表述背后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激发我们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工作中的内生动力。

一、共同富裕是党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坚定追求

中国人对共同富裕的期盼,主要体现在对“小康”“大同”理想社会形态的追求之中。“小康”一词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小康社会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社会形态的最初描述。孔子后来在小康社会之上,又描述了一种“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在孔子看来,小康社会是人类实现大同社会的过渡社会形态。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成为中国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西方思想家最早对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的思考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后来托马斯·莫尔受柏拉图影响,描绘出比“理想国”更美好的理想社会形态,即“乌托邦”,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初雏形。马克思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物质和制度的层面阐述了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之中。同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又把这一实践同中国传统小康社会的观念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最先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和我国在20世纪末要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随后,“小康”“小康社会”被写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又确定和重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实现全面小康只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而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价值追求

根据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的构想,生产的目的是所有人共同富裕,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990年,邓小平同志更为明确地阐述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就必须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第一标准。人民才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自己说了算,必须并且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最终要以全体人民是否都过上了更好的日子来评判。检验一个政党的根本性质的试金石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而产生的政党,除了人民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因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提高,整个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 元,中等收入群体达4 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截至2019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租赁补贴。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人距离前人所向往的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小康生活已经非常接近。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从2012年年底到2019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我国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的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今年11月23日,全国脱贫攻坚战主战场的贵州宣布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也标志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中国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这一被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评价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的减贫奇迹,有力地补齐了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建议》明确指出,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这说明我们党对返贫风险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建议》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起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线;另一方面,《建议》指出,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扎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底线。

五、《建议》对促进共同富裕作出具体部署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议》还作出了一些具体部署:一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初次分配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和再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二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建议》提出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不同方面的举措,而这些举措也将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对此,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长期任务。但共同富裕既是我们党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坚定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们必须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还必须要更加努力地为之奋斗。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小康小康社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家的小康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