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商业模式的源起、内涵解析与认知性框架
——基于价值创新视角

2020-03-02 10:26治,2,孙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3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跨界价值

李 治,2,孙 锐

(1.华侨大学 a.工商管理学院;b.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21;2.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51)

自Timmers首次提出商业模式的概念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1]。Spieth等学者研究发现,新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具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跨越企业边界进行,即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开放的创新,涉及到企业、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合作伙伴;二是利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即企业向相关合作伙伴传递新思路和新知识,帮助企业以多种方式改善相关业务行为,使之匹配于新的商业模式,借此共同完成商业模式创新[2]。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商业创新模式,跨界商业模式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末计算机互联网在商业领域的初步应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经济时代伴随着新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而到来[3,4]。跨界商业模式的出发点在于组织内部与外界创新资源的流动和交换,归宿点在于获取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并实现价值创新的目标。新经济时代的技术与市场导致了创新资源的全球化分布,以互联网与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运用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二级市场的出现加速了企业边界内外创新资源的流动和交换。同时,社会学习的频率大大加快,知识的价值悖论对创新企业的威胁大于信息披露的悖论。知识的价值悖论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阻止”而是“疏导”,将关注焦点从如何增加知识的存量转移到如何改善知识的流动上。由此,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任务是如何通过跨界获取、利用创新资源获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商业价值。

然而在理论层面,作为开放式创新的具体研究领域,跨界商业模式理论在我国尚处于建构阶段。从实践角度来看,跨界商业模式实践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中开展,如国外的P&G、Google和苹果,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而这种新型商业创新模式广泛分布在不同类型的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中。传统的商业模式创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已处于相对成熟和饱和的状态,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新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不断突破,跨界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部分学者为了满足自身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赋予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具体的创新意义,却导致了理论丛林问题的出现,对于跨界商业模式的内涵与认知框架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和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同时,国外对于跨界与融合创新相关理论的研究,往往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与本文特指的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创新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基于以上总结发现的几大方面问题,本文首先从跨界商业模式的源起出发,探讨分析了以往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跨界商业模式内涵开展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局限;然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定义了跨界商业模式,并指出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企业为了实现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价值创新;最后从跨界商业模式的价值创新视角出发,扩展到价值识别、创造和实现三个环节,初步建立起一个关于跨界商业模式的认知性框架。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研究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对跨界商业模式概念界定与本质揭示,建立起一个关于价值创新的理论认知框架,有利于人们对跨界商业模式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为后期进行与之相关的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第二,通过本文的概念解析与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为人们解释某些企业实践中不寻常现象提供创新性理论和依据。例如,为何万达集团开始投资影视业?为何百度公司会加入汽车行业的研发队伍?为何格力会步入智能手机的生产领域?这些异常现象为人们改进相关理论创造了一定条件,如果仅从某一具体视角(如技术创新)分析很难对企业实践中的某些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第三,本文建立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论界推动并形成规范化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研究群体,并在不同领域的学者与创业实践者之间建立沟通渠道,既推动了商业模式学科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带来了启发。

1 跨界商业模式的源起与内涵解析

1.1 跨界商业模式的源起

早期对开放式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多数人认为这种创新是一种基于企业内外部资源融合的创新,即将企业的能力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创造。也有学者认为,开放式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有目的地利用知识转移进行企业知识开发、维护和使用的过程,或是一种不断实现创造与转化、创新与实践的认知模式等[5]。这个阶段的研究通常以结果导向,注重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综合协调产生创新成果。随着互联网在商业领域应用的兴起,企业生产模式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步向定制化转变,许多企业纷纷强调应以提升用户体验效果为目的获取需求信息,从而出现了较多关于大众跨界参与创新的研究[4]。组织依赖外部跨界参与有多种原因,譬如有的为了参与评价(如Amazon),有的为了创建内容(如Threadless),还有的为了解决既定问题(如InnoCentive & Open IDEO),关于跨界协作的战略话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不断变化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商业模式创新被视为提高企业战略地位的法宝,特别是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经济时代,单一组织无法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持续创新的商业不可能于真空中孵化[6]。同时,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知识的传播,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跨界商业模式的产生。在跨界商业模式实践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的参与,不但可以改善创新的条件,而且可以通过合作与交流发现新的创意并获取更多的灵感。Lacoste等学者指出获取外部创意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跨界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互联网平台和Web3.0技术,不过当答案的提供被限定给予人数时前两种方法显得不太合适;而通过互联网平台和Web3.0技术的采用,则能摆脱各种因素诸如时间、地点、空间等各种参与形式的限制。

跨界商业模式正是跨界协作在商业企业创新领域的最新应用。Rayna和Striukova等学者采用了美国学者Benkler提出的“跨界生产”的概念,将跨界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基于“跨界生产”的企业商业模式。Collm和Schedler将跨界理解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方式,包含了开放式创新的相关核心要素,而后关于“跨界”的话题逐渐出现[8]。本研究认为,跨界商业模式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平台,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分享遍布于全球各个角落的零散信息,促进了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特别强调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不同,跨界商业模式更加器重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同时,跨界商业模式为企业实现可持续解决方案提供相对的可能性和灵活性。举例来说,网上社区作为信息交流工具、发挥集体创新智慧,在突破研发单位内部创新局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跨界商业模式的内涵解析

一直以来,企业的各种创新都伴随着风险与挑战,即便拘泥于企业内部的封闭式创新也是如此。而跨界商业模式源起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的过渡,不同时期的学者依照开放式创新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进行了描述和解析。本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关于跨界商业模式的内涵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介,并形成了结论性的观点。

首先,从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入手,国外有学者把商业模式创新按照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并分别进行了说明。例如,Tidd和Bessant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定位创新;Demil和Lecocq将跨界商业模式看作是“组织内外部各单元之间的交流沟通而激发新的火花,导致组织迸发出新的创意点子、提炼出新的理论方案,或者敦促企业变革,致使某一过程的调整对相关环节及其实施方案产生作用,从而形成有可能改变整个行业运作规则的新商业模式”[9]。事实上,进行跨界实践的组织已经脱离了独立的系统,成为某种开放性的创新平台。跨界组织也不能再简单地被看作是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而是整个组织网络中的一个元素,在“共享与合作”的大势驱动下,使企业边界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其中包括企业或组织间交往过程中所牵涉到的众多利益相关者,最终形成了以主体企业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以上学者从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出发,在对传统创新阐述的基础上,通过从封闭式创新过渡到开放式创新再到对跨界创新内涵的解释。然而,商业模式跨界创新不同于过去传统类型的创新(如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范式创新。该范式反映了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企业带来的深刻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对问题的重新界定和对游戏规则的重构,因此对跨界问题的阐释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不同的视角。

其次,从企业外部来看,以往的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探讨[10,11]。组织对外部威胁的察觉以及组织针对外部威胁做出的敏锐反应受到企业领导者对外部环境认知的影响,决定了组织能否根据瞬息万变的竞争市场做出快速有效的创新决策。倘若组织环境处于某种稳定的状态,企业管理人员和高层领导者的既有经验或许可以获得一招定乾坤的效果[12]。然而,如果环境相对处于动荡状态,决策者仅仅依靠自身知识很难将在不确定环境中预测下一个变革系统中所匹配的商业模式。与Doz、Kosonen和Mezger等研究不同的是,Chesbrough等从组织边界角度出发,为探寻商业模式创新,组织领导者邀请外界贡献者提出建议[13]。通常来说,组织从事远距离的跨界搜索会面临一个大建议池,这些建议库是跨界思想火花集聚的结果。虽然组织努力追求外界贡献者和访问建议,搜索远距离的跨界知识,但在此过程中他们更青睐于那些相对熟悉的距离较近的建议[14]。随着Web3.0技术的出现和“众包”的兴起,企业利用外界资源进行内部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但跨界项目人群的行为并非容易被每一个参与人理解。同时,跨界本身不一定意味着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毕竟对跨界参与者而言,完成一个跨界项目,有可能是一种惯性的知识利用,而并非创新的输出。除此之外,创新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可能是事先未知的,因此需要高水平的管理技能作为支撑。

第三,基于营销学视角,营销学者主要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头——顾客和消费者出发来认识和研究跨界商业模式。Huang等学者指出,跨界商业模式往往是一种主动的或前瞻性的市场导向而非被动的市场导向。在这种主动性的市场导向之下,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受到了企业更为广泛的关注,企业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技术发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来获取新的顾客和开发新的市场,这是主动性市场导向型创新的重要特点。而被动的市场导向型创新明显有别于主动性市场导向型创新,它的特点则是企业为了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不得不进行创新,或对消费者所持有的明确需求被动做出反应。在对比分析两者的区别以后,Huang等将跨界商业模式描述为“一种紧靠当前市场需求、瞄准客户的关注焦点,提升用户使用价值、打造交叉式商业体系、开辟新的营销渠道,以及向传统竞争规则提出挑战的新商业模式”。营销学者从前端出发来分析跨界商业模式,试图阐释跨界商业模式的本质特征,并从归因视角来突出跨界商业模式的独自特点,强调了企业在发掘消费者潜在需求方面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但遗憾的是,营销学者们的商业模式创新观点往往忽略了跨界商业模式所蕴含的基于组织学习的过程性特征。

第四,从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出发,技术与战略学者研究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责任外包给跨界合作方,这对企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来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抑或是借助互联网上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企业通过扫描网络社区广大用户想法来源,并且利用想法来源鉴别性地把几个关键用户聚合起来产生的创意,转化为新生的主流客户需求[15]。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单纯依靠技术运用是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增长,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然而,技术派学者偏重于从技术视角来论述企业跨界问题,忽视了跨界创新往往也是一种企业战略层面的变革行为。与技术派学者着重关注“技术”不同,战略派学者多从组织变革的视角来审视跨界商业模式,他们将跨界商业模式解读为一种企业变革的方式,尤其关注组织是怎样调整其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此行为实现既定目标[16]。

综上,本文对不同视角下跨界商业模式的内涵做了讨论与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跨界商业模式相关概念解析

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将跨界商业模式定义为:以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为背景,以实现价值创新为目标、以产业间横向整合为主线,以解决当代企业遇到的新发展机会与挑战问题的一种商业模式变革。

本研究从价值创新视角出发,提出跨界商业模式的过程应体现为基于价值的识别、创造与实现三个方面。价值识别中价值创新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价值创造中组织结构的采用以及知识管理的实施;价值实现中的企业互动平台、保障机制等要素又会对价值识别中关于创新机会的甄别与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进行跨界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技术日新月异下的价值创造,通过不断适应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提升竞争力。

2 跨界商业模式的认知性框架

跨界商业模式的主要思想在于企业突破原有边界,通过新的途径将创新结果投入市场以实现其商业价值。企业把内外创新资源统一起来封装到组织系统中,通过与之对应的跨界模式富有成效地利用内外创新资源,同时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进而使所创造的新价值得到分享。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持续不断地关注跨界商业模式的研究,建立一个与之对应的认知性框架便成了首要任务。Hastbacka用组织、战略、资源、进程等建立了关于跨界商业模式的金字塔型理论框架,随后又提出了与跨界商业模式有关的七个关键要素[12]。可是,这个理论框架并没有揭示出跨界商业模式的核心目标——价值创新。本研究在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基于价值创新的综合认知框架,使我们能够对跨界商业模式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图1)。

图1 跨界商业模式的认知性框架

围绕着价值创新这个核心目标,跨界商业模式体现在基于价值的识别、创造与实现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价值的识别绩效突破了传统战略思维的保守性,基于资源流动过程创造与实现全新价值的目标与理念,对价值创新的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在实现对价值创新方式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因素。价值创造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大量异构分布式和新型组织模式的采用,通过跨界知识管理,促进组织间协作与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机融合。价值实现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企业从逻辑上改变创新利润的获取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对战略重心的调整,把注意力从关注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独占性资产的占有转移到关注与合作者共同创造以实现优势互补上来,从采取排挤方式的竞争策略转变为建立分享与合作式的保障机制,通过跨界融合的战略思维谋求创造全新的商业价值[17]。

作为创新的新范式,跨界商业模式的核心目标是价值创新,其过程在于创新资源的流动与交换,既涉及到中间阶段价值创造,又涉及到起始阶段的价值识别以及最后阶段的价值实现。跨界商业模式的具体过程应该从当前局部研究视角提高到整体的价值创新层面。在阅读和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价值创新的整合认知框架(图1),通过这个认知框架,便于厘清跨界过程的价值识别、创造与实现三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大家系统认识跨界商业模式。

2.1 跨界商业模式中的价值识别

价值识别是指企业在对各种价值创新方式进行对比总结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做出具体综合性的选择。基于价值创新的目标,对创新方式的选择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创新禁锢:一是看是否能通过互联网获取那些对跨界创新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所有权;二是看是否能具备防止竞争对手拷贝产品的排他能力。Rehman和Chang的研究指出,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突破对自身业务的理解;通过监测模型,企业可全面预测机遇和风险,从而初步掌握企业外部环境,发现客户价值并获取价值的目标[9]。因此,传统战略中强化所有权和提升进入壁垒等方式和手段不再显得格外重要,价值识别的活水之源在于促成组织间创新资源的流动和交换。

(1)创新方式

在跨界商业模式创新方式上,主要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由外而内的价值创新,另一种是由内而外的价值创新。第一种形式是指一个组织从外部获取各种创新资源;第二种形式需要组织为外部提供已被利用或未被利用的创意或资源。另外,还有一种混合型的创新方式,即在创新过程中将前面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对于价值创新收益,Dahlander和Gann采用计算机仿真证实了混合型创新方式,由此跨界商业模式中价值识别的商业内涵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8]。

在对创新方式更为细致深入的划分与分析中,Lazzarotti和曼齐尼通过跨案例研究,在创新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进一步从关键的成功因素、创新特征(颠覆式或渐进式)、组织与管理复杂性和交易成本等方面对跨界商业模式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为跨界商业模式中的价值识别提供理论参考依据[18,19]。Dahlander和甘恩基于跨界创新过程的路径(内向型跨界和外向型跨界)和交易逻辑(是否涉及货币)两个向量将创新的跨界性的定义为公布/分享、出售、开源和获取四种类型[14](见表2)。与之前的分类相比,他们对不同创新方式差异性的总结更加强调这些不同创新方式在基于跨界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两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化特征恰恰体现出跨界创新的内涵。

表2 不同类型的跨界商业模式比较

(2)构成要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看出作为影响创新方式甄别与选择的构成要素,异质性和互补性资产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Fischer和Henkcl的研究发现,创新资本来源的主要要素包括:创新的通用性、创新的迫切性、增量创新的必要性和市场的波动性,对企业是否采用跨界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具有不同寻常的影响[13]。除了对跨界商业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甄别,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考虑内外情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社区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价值创造模式,跨界合作是资源协调的新模式,它们构成突破性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互联网+”时代跨界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来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波特曾经指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是价值创造的直接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才能构成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我国魏泽龙等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价值链的优化最终将回归到价值创造中,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创新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20]。Karlsson和Tavassoli指出,创新的五要素----创新的资本来源、渐进创新的需要、创新的多功能性和市场的波动性是决定企业是否适合采用跨界模式的重要影响指标,并针对这些影响指标构造了不同的评分权值,分值越高,表明企业越适合采用跨界模式[18]。

正如笔者前面总结分析中所提到的,除了对价值识别过程中创新方式甄别外,企业内外所蕴含的情境因素也会对创新构成要素的识别产生影响,见表3。

表3 构成创新方式选择的内外要素的部分实证研究

2.2 跨界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创造

借助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以适应外部环境,企业可以从组织模型和内部过程本身的角度进行调整,引发企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合作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从而达到跨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目的。随着基于互联网的组织间创新资源的流动,跨界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活动必定要跨越企业边界。虽然大多数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化的领域,但是组织要想使不同的行动者可以按照共同的目标实现价值创造,需要在考虑采用跨边界和多样性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实现共同创新。一方面,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组织模式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的管理更加强调跨界搜索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1)组织模式

“跨界协作”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打破原有边界、不断产生新创意的过程,跨界协作使得许多看似不相容甚至毫不相关的组件彼此相互连接并组合协调起来产生新的价值。互联网为无边界组织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上面研究工作的分析发现,许多新型组织模式开始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跨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中,这些组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企业的边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极大地促进了价值创造。

值得强调的是,基于非传统的价值创新方式,价值创造过程的实现要求企业支持采用合理的组织模式。当然许多组织模式建立在各种新技术与新平台基础之上,这些新技术与新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更换了企业与外部合作方之间的交流互动界面[15],从而为相关知识创造与交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通常使用的技术与工具涉及到创新技术或者使能技术、DM技术与搜索引擎、用户工具箱或者基于虚拟协作的跨社区网络平台等。这些新技术与跨界平台一方面为进一步获取企业与客户互动过程所产生的隐性知识与创新潜力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又为协调和整合跨区域异质性和互补性创新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2)知识管理

为了提升价值创造的绩效水平,跨界企业针对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工作应该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与整合,促使企业内外部创新知识实现有机融合;二是努力使组织间互动的成本尽可能降低,在此基础上加强组织间或同一组织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彼此交流与合作。有研究学者同时指出,知识管理能力反映了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代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创新行为和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在,如Hansen等指出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跨越企业边界的创新,创新知识资源往往处于一种更为广泛的交流状态中,这意味着创新的核心过程是一个包含知识搜寻、获取、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而知识搜寻、获取、整理和应用恰恰是对知识管理做出的进一步细分,落实好知识管理是任何现代企业(即使是最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中心任务[19]。

与此同时,Hertog等通过对服务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提出了管理服务创新的概念框架,强调了建立管理服务的创新体系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21]。Lichtenthaler对跨界商业模式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将跨界商业模式实践中企业内外资源交换和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概念有机结合起来:首先,企业找到可以与之合作的联盟企业,加强与联盟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促使创新资源在彼此之间循环流动;其次,通过交往与合作,企业将从外部吸收和转移知识,作为企业创新行为和活动的有益补充;最后,企业通过不断开发创新产品并对其进行商业化,保持每一个创新阶段都建立与知识管理能力这一概念相匹配的对应关系,于是知识管理和价值创造必然联系在一起[4]。

2.3 跨界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实现

本研究提出的互动平台正是实现社群成员之间沟通和跨界互动的一个重要工具。一方面,跨界互动平台为互动双方的交流创造了机会,大大降低了跨界搜索过程中获取有用信息所需要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为跨界创新参与者提供相关的保障机制,促进了社群发展,有助于跨界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实现。

(1)互动平台:

与传统开放式创新不同,跨界商业模式强调对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异质性知识,许多企业开始利用“跨界搜索”的方式在企业间寻求有价值的知识资源。跨界搜索作为组织搜索的一种近年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企业是唯一的一种获取和结合各种知识并用于实践中的组织,在促使这种组织将获取和创造出的知识与技术进行新的融合方面,互动平台具有重要作用[22]。

众多研究表明,跨界商业模式之跨境互动平台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跨界商业模式的创新下,将会既有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又有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接受。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韵江[23]和王永健[24]提出了与吸收相对应的能力——解吸能力,在跨界互动的知识流程中作为吸收能力的补充。因此,互动平台的意义更为重要,跨界商业模式中涉及大量创新性知识的流动,创新性知识的流过程离不开组织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其中关于吸收能力对跨界互动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是研究者关注重点。

(2)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地组织实施跨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需要考察组织所拥有的或所能利用的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和能力,能否对所设计出的新商业模式的实施提供充分的技术和保障。跨界商业模式能否最终实现其价值创造,主要取决于组织能否建立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即组织中的创新人才和各种物质资源将不断地转移到创新领域,以尽可能降低创新的风险,从而使创新成为低投入和高产量的产业。

对于跨界商业模式的鼓励,可以通过市场与政府等共同拟定相关制度为创新者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正向反馈机制[17,25]。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崛起,造就了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许多成功的企业,吸引了大量资源向互联网行业集中。当各种资源集聚于某一个领域时,一定会导致这个领域业态的爆发式增长。组织持续不断的创新,尤其对于跨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而言,离不开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并且这种保障机制应该是正式的而又灵活的。

3 总结与展望

3.1 总结

本文对跨界商业模式的源起与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从价值创新视角出发,对跨界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识别、创造与实现三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跨界商业模式认知性框架。通过该认知性框架对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初步的总体认识,从而为后期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提供启示和指导。由于跨界商业模式系统性理论框架尚处于建构阶段,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3.2 展望

基于本文对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的跨界商业模式内涵及认知框架的理解,建议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现有对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研究中关于价值识别与价值创造两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关于价值实现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如何打开跨界商业模式中价值实现的黑箱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具体来看,在关于企业跨界过程中如何从价值识别成功迈向价值实现,基于价值创新的内涵,笔者认为今后对创新方式研究的重点应着重强调如何从跨界创新中实现企业与客户共同获利。现有对价值识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涉及的是一些宏观因素,今后的研究应着重于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微观影响因素加以探讨,比方说企业家精神、公司愿景和员工支持度等对创新方式甄别的影响。关于价值创造的研究,以往实证研究大多从互联网的角度对组织模式进行研究,未来可以考虑借助案例分析方法对跨组织模式设计采用相关探索性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应加强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的研究,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实证研究。对于价值的实现,基于交互平台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成果,如跨界搜索平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少。另外,跨界创新模式下保障机制的内涵与逻辑与之前的开放式创新不完全相同,除了现有的相关理论探讨,在变量的开发和实证检验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工作。

第二,利用跨界商业模式的价值认知框架,探讨和解释价值创新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跨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假设的提出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方面,围绕价值创新这个核心厘清各阶段中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价值创造中知识管理与组织模式之间、价值实现中保障机制与互动平台之间等;另一方面,深入探究各个阶段不同要素之间的固有联系与相互作用,譬如创新方式与组织模式、互动平台与保障机制等。在价值实现中,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组织而言,企业在产业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为跨界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实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倘若通过逆向思维来分析和讨论可能产生的有关问题,比如企业的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否影响创新方式的选择?再如互动平台的使用是否影响保障机制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对处于初步创业、规模和影响力不大的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可以参考本文的价值认知框架来解释企业跨界过程中的一些非常规现象,促进相关理论的改进与创新。比如,为何有的企业倾向于将自己的创新经验分享给外界,甚至鼓励竞争对手通过模仿这些创新行为来实现共同的绩效提升;为何有的企业会进军与自己原有优势看起来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关的领域;为什么同样是重视对技术创新的采纳有的企业效果明显有的却迟迟难见成效,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非常规现象思考与剖析,为在寻找理论改进的道路上提供了突破口。然而如果只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分析这些非常规现象,我们将难以做出透彻而全面的解释。为此,当我们将观察视角拓展到价值创新的整个过程,将我们的研究置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从创新系统的整体视角对一些非常规的企业创新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我们才能对跨界商业模式创新实践中的企业行为做出更全面准确的解释与分析,从而使企业管理理论的改进与创新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跨界价值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商业模式从0到N
一粒米的价值
跨界通平台
“给”的价值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跨界之道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