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对钱锺书的《围城》 以及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中的婚恋观进行分析。由于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两部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中西文明截然不同的婚恋观。
关键词:《围城》 《傲慢与偏见》 婚恋观
一、引言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涵盖了作者对爱情、友情、家庭、事业、人生等方面的探索,是一部内容深刻全面的讽刺小说。钱锺书先生在书的序中说了角色是虚构的,杨绛先生为《围城》写的附录中也指出,钱锺书先生希望大家不要深究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围城》特别之处在于,不论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人生阶段,只要能识字,就能吸收《围城》的养分,汲取知识和受到启发。《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小说,小说摆脱了当时19世纪风靡英国的哥特式作品的阴郁沉闷,以轻松细腻而又诙谐讽刺的笔触书写了四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为19世纪女性意识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小说文学中有着不可撼动的独树一帜的地位。《傲慢与偏见》还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以多种方式推进了这部小说的流传。两部著作分别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爱情里的探索与纠葛,他们在人生路上面对爱情和婚姻时,有着不同的思考和选择。该文通过比较分析来探讨中西文明不同的婚恋观。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两部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围城》写于中国的民国时期,彼时时局动荡,战乱不断。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思想受到西方思潮的猛烈冲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和交融。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在动荡的时局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下产生了不少对传统思想的反思。《围城》的作者钱锺书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与夫人杨绛在1932年春初识于清华,一见钟情,相知相惜,两人携手同心,走过了多灾世纪。“杨先生善于持家,战争年代,为了家计竟从大家闺秀转做‘灶下婢”。钱锺书与杨绛被看作是世人艳羡的学术伉俪,他们的爱情远远超越了《围城》中刻画的知识分子男女的世俗和无奈的情感。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利。简·奥斯汀生于乡村小镇蒂文顿,终身未婚。虽说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居住在恬静舒适的乡村小镇,隔绝了大部分的社会冲突和纷争,使得她的作品一反当时英国文学盛行的阴郁沉闷的哥特色彩,以轻松诙谐的格调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取而代之。简·奥斯汀虽然终身未婚,但她在自己的文本世界中对理想婚姻进行了多角度的反思,为世人正确看待婚姻与爱情、情欲、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围城》和《傲慢与偏见》由于创作的地域、文化、时代背景的差距,必然呈现出众多的差异性,但是二者对于爱情这个人类永恒主题的探索却都给人以警醒和启发。
三、 《围城》 中的爱情与婚姻
《围城》中包括了数条感情线,其中方鸿渐和亡故的未婚妻的感情线被作者一笔带过。而方鸿渐、赵辛楣、鲍小姐、孙柔嘉、苏文纨几人的感情线则相互缠绕,剪不断理还乱。他们所受的感情之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另一方面来自于环境。正如:“统治者建立了各种看不见的酷刑,使人民陷入在没有爱情的婚姻。”男主角方鸿渐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方遯翁是前清举人,未婚妻周淑英亡故,他在丈人的资助下用办嫁妆的款子在欧洲留学四年,用以装点门面。在此期间,他无心学术,临回国才在一个爱尔兰骗子手里买来一份子虚乌有的假文凭。故事便开始于他归国的游轮上。他在船上邂逅了风尘味十足的鲍小姐,鲍小姐不顾自己有夫之妇的身份,主动勾引方鸿渐,最后还发生了一夜情,然而他们之间并无精神的共鸣,只是肉欲的满足,纯粹是青年男女的逢场作戏。方鸿渐与孙柔嘉因为同去三闾大学任教而相识,方鸿渐对孙柔嘉最初是没有多大印象的,甚至觉得在路途上带着一个女人累赘,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个看起来资质平平、天真温顺的女子,让他一步步就范,掉入她设计好的围城里。孙柔嘉算计了自己的命运,也算计了方鸿渐的命运,但是在一切好像都尘埃落定了以后,琐碎的生活和冰冷的現实很快将两人对对方的期待和耐心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有无尽的争吵、不理解和对生活的歇斯底里。如果将方鸿渐与鲍小姐这段不能算感情的感情经历与他后来步入婚姻的那段感情联系起来的话,不难看出,在两段感情里,方鸿渐全都扮演了被算计的那方。在被鲍小姐无情玩弄、摆布和抛弃后,他还安慰自己:“反正自己并没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他的自欺欺人足以看出他的懦弱无能。在面对人生重要抉择的时候,他情愿随波逐流,抱怨生活,让消极沮丧的情绪淹没自己,而不是用理性、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回应感情和生活。
除了方鸿渐与鲍小姐和孙柔嘉的感情纠葛之外,方鸿渐、苏文纨和赵辛楣三人的情感纠葛也十分引人深思,给人启发。苏家与赵家是世交。苏文纨相貌姣好,气质高贵,性格温柔。她在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做了一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论文,是当时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赵辛楣是“美国留学生,本在外交公署当处长,因病未随机关内迁,如今在华美新闻社做政治编辑”,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对苏文纨一片真心。若是他们二人结为夫妇,实在是珠联璧合,二人的生活和事业都会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而反观方鸿渐,从最开始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形象,在游轮上还与有夫之妇的鲍小姐拉扯不断。鲍小姐与苏文纨在游轮上住同舱,这些事情她都耳闻目睹,但是她还是不可抗拒地喜欢上了方鸿渐,并且主动制造机会,投怀送抱。她在方鸿渐刚被鲍小姐抛弃后,与方鸿渐在凭栏边搭上话,竟能立即“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后来在她家的庭院里,她还用主动让方鸿渐“embrasse-moi”,甚至到后来,她误将方鸿渐写给她的与她划清界限的信当作是情书。至此,苏文纨可以说把女人在爱情里该犯的错都犯了一遍,总算终于对方鸿渐死心了。方鸿渐对苏文纨的薄情和赵辛楣对她的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赵辛楣被苏文纨深深吸引,但苏文纨却毫无道理地被方鸿渐深深吸引。在这个三角恋爱的关系中,他们兜兜转转,都没了美好的结局。笔者认为,作者对这段关系的处理妙就妙在于此:苏文纨和赵辛楣都很好地诠释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爱情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是超越于理智之外的。
另外,方鸿渐与唐晓芙的感情,青涩纯粹。唐晓芙在书中算是一个较为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不同于与她同一时期的其他女性,她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勇毅和朝气,没有受到世俗过多的腐蚀。方鸿渐对她一见倾心,然而,由于苏文纨的挑拨,加上两人本身的不成熟,这段感情早早夭折。
《围城》引用了英国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补充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者通过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讲述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情感困境:由于时代大环境的局隅,理想化的婚姻和恋爱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不过是盲目地在一座座围城中进进出出。
四、 《傲慢与偏见》 中的爱情与婚姻
《傲慢与偏见》一共包括了四条不同的感情线。其中包括有着圆满结局的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也包括不以恋爱为基础的夏洛特和柯林斯、冲动的莉迪亚和威科姆。这部作品原名《初次印象》。其实“初次印象”和“傲慢与偏见”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初次印象”是综述,“傲慢与偏见”则是具体内容。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偏见之间的冲突大约在故事开始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后在误会中加深,接着在慢慢接触中冰释前嫌。
《傲慢与偏见》作品开篇:“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小说关注的主题——爱情、金钱与婚姻。当贝内特太太得知新来的有钱邻居还是单身汉时,就想立即拜访。但按照当时的习俗,拜访新迁来的邻居,先得由家中男主人登门拜访之后,女眷才能去走访。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背景下,不同阶级之间地位悬殊,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属品,地位与价值只能通过男性来体现,而找一个有钱人做丈夫成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简是家中的大女儿,性格温柔善良,长相出众,在与宾利的第一次见面中就让宾利倾心。但是她做事谨慎且不如她的妹妹伊丽莎白自信勇敢,她将宾利第二次邀请她跳舞看作是一种抬举。她虽对宾利十分爱慕,但是却将自己的感情深藏不露。夏洛特与柯林斯的结合,在当时被看作是“正确婚姻”——女方适龄待嫁;男方拥有了财富,觉得就缺一位妻子了——两人各取所需,于是一拍即合。从他们后来的生活来看,夏洛特得到了她想要的安稳生活,不再是原生家庭的负担,柯林斯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位妻子和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在作者看来,他们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作为婚姻的前提,算不得是理想婚姻的典范。
《傲慢与偏见》 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与《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十分相似,这两段感情之所以成功和为人称颂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本身的基础上的。达西的财富与权力只是附加在这段感情中做锦上添花之用的。简由于淋雨受了风寒在宾利家养病,伊丽莎白前去探望照顾,在大家玩牌时她选择了看书,可以看出伊丽莎白相较于她的姐姐们,更加渴望知识和自由的思想。正因为她的聪慧和理智让她成为父亲最喜爱的女儿。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后,贝内特太太考虑到柯林斯将继承贝内特先生的所有财产,逼迫伊丽莎白答应他的求婚,遭到拒绝后转而去央求贝内特先生劝说伊丽莎白,然而贝内特先生却对伊丽莎白说:“你面临着一个不幸的选择;你若是嫁给柯林斯先生,我就永远不再见你了。”贝内特先生不同于他那见识短浅的太太。他知道他女儿的想法和需求,幸福绝对不是这样草率的决定可以带来的,而一场勉强的婚姻更是与幸福背道而驰。伊丽莎白叛逆勇敢,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不同于一心只想找长期饭票的大龄剩女夏洛特,她对达西的冷峻和傲慢直说害怕,但是伊丽莎白却因为达西对自己不尊重,而在舞会上拒绝他跳舞的邀请。后来在宾利家与达西辩驳关于年轻小姐多才多艺的话题,丝毫不畏懼他所展现的所谓威严。面对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她并没有屈从于权势、金钱和地位。她认为只有真爱才能让她步入婚姻的殿堂,两情相悦和平等地位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当时达西一面向她道歉,又一面端着傲慢的架子,于是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愤然离场。达西与伊丽莎白最后的结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虽然受到了以凯瑟琳夫人为代表的外界百般阻挠和侮辱性的言辞,如“彭伯利的祖荫能给人这样糟蹋吗?”但是从伊丽莎白的反抗中可以看出,她将自己的幸福紧攥于自己手中,不惧他人的威胁和命令。伊丽莎白与达西建立于爱情和相互理解,外加充分的经济保障的婚姻成为作者推崇的理想婚姻的典范。
总体说来,《傲慢与偏见》表达了作者对她所生活的那个男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社会的美好希望:女子可以通过智慧、美德、自尊赢得理想的爱情与婚姻。
五、结语
爱情古已有之,不管是古希腊时期崇尚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中世纪未婚骑士与已婚贵妇之间的“优雅之爱 (courtly love) ”, 中国封建时期“包办之爱”,还是现代社会的“自由之爱”,都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围城》否定了理想婚恋的存在,《傲慢与偏见》则肯定了理想婚恋的可能。《围城》中各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线相互缠绕,增加了读者对“专一”“永恒”“绝对”的爱情的失望。《傲慢与偏见》的四条感情线平行发展,脉络十分明晰。世俗的婚恋与理想的婚恋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显了理想婚恋的可贵。但是,无论是《傲慢与偏见》对婚姻爱情的乌托邦式描绘,还是《围城》的反乌托邦式警醒,二者都为世人审慎思考爱情和婚姻对于幸福人生的重要意义提供了重要背书。
(指导老师:卢婕)
参考文献:
[1] 管冠生.方鸿渐留学生活之细考——《围城》探秘之一[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5).
[2] 杨成洲,胡俊,何树燕.浅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论[J].中国性科学,2009,18(4).
[3] 张单,张鹏超.浅析《又来了,爱情》中女主人公萨拉的爱情观[J].文学教育(上),2019(11).
[4] 张湘锋.略说中国古代的爱情观[J].考试周刊,2008(24).
[5] 于殿利. 忆杨绛先生(上)[N]. 人民政协报,2017-05-12.
[6] 赵淑萍.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西方婚恋观——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
[7] 周魏非.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论小说男权视角下女性意识觉醒的不足[J].巢湖学院学报,2019,21(4).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2019-2021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英美文学专业思政建设课程”(BKJX2019073)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许楠,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75班学生;卢婕,文学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