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他开创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流派,至此之后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开始问世,并且影响深远。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子夜》恰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现实主义艺术论的一些创作原则完美契合,故在此基础上读《子夜》,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其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论 《子夜》 真实性原则 审美倾向性 典型化原则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说过:文学要更能表现当代全体人类的生活,所以其小说文本往往是社会时代的反映,人物多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多是遵从现实主义原则。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艺术论以及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茅盾的《子夜》。
一、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艺术从现实出发反映生活的观点最开始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的,到后期转变为客观唯心主义,直至最后转变为深化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他们主张作家要从现实出发,反映现实生活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卢卡契强调社会第一性,人的心理第二性,认为文学艺术的内容既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反映。
茅盾的《子夜》属于主题先行作品,这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对于作品的干预,尽管后期《子夜》并没有完全满足茅盾最开始对写作的所有预想。他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状况的背景下,民族资产阶级走向破产的命运。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要认识到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处理好阶级关系。茅盾通过走访上海各阶级人物,并深入他们的生活完成了这部作品,在作品中主要充斥了三对阶级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人民的矛盾。在作品中,以吴菘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真实激烈,他们表面上互相客气,暗地里却钩心斗角,把对方看成是不死不休的敌人,但这不仅仅是两个阶级的斗争,吴菘甫代表的是中国民族工业,他想要振兴丝业,挽救中国民族工业。
之所以能反映作品的真实性,是因为作者对经济学理论的了解,在创作《子夜》的时候,他做过大量细致的经济调查。作品写了民族工业、金融活动、农村状况、劳资纠纷等,吴菘甫对中国的未来工业有自己的一番宏大的想象,但是想象不敌现实,当国内外经济压力频频袭来之时,自己在农村的產业发祥地双桥镇被破坏,在上海的工厂裕华丝厂也渐渐没落,本想为了翻盘而投机公债却因不是特别了解行情,再加上杜竹斋的不可靠,导致其将要走向破产的结局。在这期间涉及公债知识中的“空头”“多头”,不懂经济领域的读者,是很难理解这些术语的,其次这些也和当下的政治局面相关,只有对整体有十足的把握,才能写出具有真实性的文本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如实描写上,还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再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子夜》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反映,既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家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失败的必然命运,揭露了中国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发展壮大的事实。其中也隐藏着作者对人物以及社会现象的浪漫想象,文中运用了浪漫主义笔法,让读者可以自行想象,如少奶奶看书时掉了的干枯白玫瑰,模糊了主人公的情感走向。
二、审美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但并不是提倡艺术的创造者仅仅如实描摹现实生活,不加一点渲染,而是要把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区分开。如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强调表现现实世界,但是现实主义倾向于使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是自然流露出来,坚持艺术的典型性,表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自然主义则用实验的方法记录客观生活,如实描写事情的发生、人物的行为动作,不做任何评判。作为现实主义作品《子夜》,茅盾在考察了社会背景以及各色人物之后,再加上自己的构思,达到了审美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也契合了卢卡契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
真实性是《子夜》创作的基础和依据,文本创作的背景就是基于1930年人们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明确,茅盾通过对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菘甫的失败经历证明中国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要反映在社会混乱、军阀混战、百姓疾苦的1930年,各个阶级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反映整个社会全景。茅盾描写的是城市生活,写到了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也写到了城市生活的奢侈糜烂,具有宏大叙事的特点。通过对当时经济市场的观察,深刻揭露了社会的内忧外患,充分表现了文本所具有的真实性,表现了真实的社会环境。
审美倾向性主要是反映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主观成分,基于茅盾自己的主观认识以及对客观生活的观察他才创作了《子夜》。审美倾向性是通过文本中的艺术家主观成分、主观辩证法和拟人化的反映表现出来的。《子夜》是主题先行的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失败正说明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最终出路只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带领实现。同时,文本所描写的客观现实是作者经过有意识的选择而反映的,作者虽在作品中涉及吴菘甫的爱情、家庭,但对此用墨不多,描写的重点是吴菘甫一心一意谋求事业的发展。拟人化的反映主要表现在茅盾对人性复杂的描写,杜竹斋表面是正人君子,但背地里是一个荒淫、不检点、令人唾弃的人。他不属于典型人物,却也属于性格鲜明的人物,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在《子夜》中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作者并没有因为社会生活的表现限制文本所表达的深层次内涵,达到了审美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相互依存。
三、环境、人物的典型化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创作中要坚守典型化原则,所以人物的形象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卢卡契指出:作品要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体现时代精神,人物要能体现出生活的本质。
作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子夜》的一大特點。《子夜》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沦为半殖民地的上海,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描写,展示了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及个性化的语言,成功塑造了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主要分析代表不同层面的两个人物,一是吴老太爷,二是吴菘甫。
吴老太爷是吴菘甫的父亲,最开始是维新党,后来因为骑马跌伤了腿,二十多年虔奉《太上感应篇》,并且印赠、手抄,坐卧不离。但因为农村局势紧张,不得不与儿子妥协,来到了上海。因为吴老太爷的封建思想,来到上海见到了与往日农村不同的景象: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穿着时髦,甚至他眼中的“金童玉女”的孩子也因为繁华的城市改变了,最后由于到了吴府被客厅嘈杂的声音,以及青年女郎暴露出来的肉感而有了心理压力,让他有了“邪魔”的错觉,最终因患脑充血抢救不及时失去了生命。吴老太爷代表的是一批接受不了新思想、来到新的环境中受到刺激、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最终走向灭亡的有老派思想的人。
吴菘甫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留学德国,但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背景,是小说中着力表现的民族资本家。他的性格具有双重性,首先表现在他自信、从容但力不从心,他深信自己可以拯救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所以即使工厂工人要求补贴米贴的时候,他也会想办法平息乱子,劝慰自己说丝织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途;其次表现在一方面他仇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要发展资本主义,不得不剥削和压榨农民和工人。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悲剧审美论,主人公吴菘甫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他的悲剧不仅仅是性格悲剧,也是命运、社会、生存悲剧。他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想要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不现实想法,同时也是由他所处的历史潮流导致的,他选择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失败是必然的。不论是吴老太爷还是吴菘甫,都是20世纪30年代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或是被历史淘汰,或是力争上游却选错道路而失败,这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将人物和环境两者中间的一般和特殊加以有机结合的一种特别的综合”。
结语
总之,茅盾的《子夜》现实主义倾向明显,不论是真实性、审美性和典型性原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所坚持的正确地表现社会现实是《子夜》所贯彻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反映了茅盾作为作者的主体创作,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因为文学的魔方在旋转,时代会造就各种各样的文学,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无规律性。”王干所提倡的文学无规律性,说明真正伟大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人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其中的规律却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作家个人风格、具体的历史环境所造就人物的必然命运以及反映在文学理论中的创作手法,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蒙,王干.王蒙王干对话录 文学这个魔方:文学创作十日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3] 雷曙光.时代的镜子——评茅盾长篇小说《子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2.
[4] 张宇梵.对茅盾作品《子夜》中的人物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386-387.
作 者: 崔欣,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