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联章鼓子词《渔家傲》中的北宋节日民俗阐释

2020-03-01 00:23李术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节日北宋民俗

摘 要:欧阳修《渔家傲》鼓子词以十二月联章体的形式吟咏节日时令、物候风俗,既突显出季节变化下词人的时间意识与情感意蕴,又展现出独特的节日民俗和文化内涵,可谓一部北宋节日民俗资料大全。

关键词:《渔家傲》 北宋 节日 民俗

欧阳修有一组联章鼓子词《渔家傲》,共计十二首,按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一带的季节时序、自然景物和民俗活动。这组作品构成十二幅风俗画,勾勒出宋人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展现出北宋时期独特的节日民俗和文化内涵。

一月:人日、元宵节。“正月斗杓初转势,金刀剪彩功夫异。称庆高堂欢幼稚。”欧阳修《渔家傲》联章词第一首上阕,描绘的是人日当天的民俗活动。北宋时期,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节”“人胜节”。这一天,妇女们争相剪彩为花、镂箔为人,或戴在头鬓,或贴于屏风,旨在迎春纳福;孩子们称庆高堂,向父母庆贺,祈求富贵安康。人日在汉代就已经开始流传,东方朔《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到了南北朝时期,其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a唐宋之后,更受重视,每至人日,皇帝会赐群臣彩缕人胜,并登高大宴群臣。如苏辙《踏青诗序》云:“眉之东门有山曰莫颐山……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戏饮酒于其上。” “十四新蟾圆尚未,楼前乍看红灯试,冰散绿池泉细细。鱼欲戏,园林已是花天气。”《渔家傲》第一首的下阕,描绘的是元宵节。正月十四新月尚未圆满,但民间百姓已跃跃欲试,四处张灯结彩,翘首以盼。由于北宋开始解除宵禁,元宵节逐渐成为两宋时期最为狂欢的一个节日,其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观灯猜谜。宋人极为注重元宵节,张灯的天数也由最初的三天延伸为五天,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日才结束。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对此有专门记载:“太祖乾德五年(967)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b元宵节的盛况正如辛弃疾词所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男女老少相携过市赏灯游乐,反映出北宋承平时代的热闹繁华。

二月:春耕节、花朝节。农历二月,大地解冻,天气渐暖,万物复苏,农民开始劳作,于是百姓就把二月二叫作春耕节。即《渔家傲》第二首所云“二月春耕昌杏密”。农历二月初二又是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渐多,因此这一天又叫“春龙节”。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说法。在北方,春龙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祭祀求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嘉禾旺盛,年终有个好收成。所以欧词最后有“欲忧风雨飘零疾”之语,也预示着春季已经来临,繁忙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欧词第二首除提及春耕节外,主要吟咏当时非常流行的“花朝节”。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在洛阳任留守推官一职,感于当时的节日盛况,就曾写下《洛阳牡丹记》一文:“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宋人爱花、簪花几乎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现象,存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甚至朝廷的政治活动中:“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宋史·舆服志五》)c北宋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职杭州通判,在观光牡丹花会时,甚至咏出了“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廉不上钩”(《吉祥寺赏牡丹》)这样童心未泯的诗句来。可以说簪花在宋代不仅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时尚的象征。他们雅集会友,赏花饮酒,互相唱和,“百花次第争先出”,“留客醉花迎晓日”(《渔家傲》),人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成为节日的一道靓丽风景。

三月:清明节、上巳节。欧词第三首中的“三月清明天婉娩”,显然指的是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就已产生。发展到唐宋时期,其节日习俗的内涵逐渐扩大,包括祭祀扫墓、郊游踏青、插柳植树、荡秋千、踢蹴鞠等。正如欧词所云“况是踏青来远处”“秋千别闭深庭院”。清明节在宋代极为热闹,是民众广泛参与的节日,休闲游赏的意义早已取代祭扫坟茔的传统。如果说元宵节是宋人暗夜里的街衢狂欢,那么,清明节可以说是宋人白昼下的郊野狂欢。《梦粱录》卷二“清明节”载:“至日,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d清明节的欢愉气氛跃然纸上。此外,欧词“晴川祓禊归来晚,况是踏青来处远,犹不倦”,是指上巳修禊之事。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人们穿上春装,郊游踏青,嬉戏洗浴,以祓除不祥,称之为春禊、修禊。《诗经·溱洧》中就有对上巳节日风俗的描绘:“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洧之外,洵訏且乐。”e男女青年在水边相聚嬉戏,结伴对歌,一旦彼此倾慕,就会互赠信物,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正如欧词所言“花底一樽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

五月:端午节。“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美酒清樽共”,欧词第五首吟咏端午节吃粽子、缠戴五丝、洗玉兰汤、饮菖蒲酒的习俗。宋时端午食粽,品类繁多。《岁时广记》卷二十一“端午”条引《岁时杂记》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f角粽用五色新丝缠绕,实则汉代以来民间端午缠五丝避鬼兵的沿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或续命缕、避兵缯、五色缕、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g到两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品。“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h除此之外,如欧词所云,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宋人在这一天还要煎佩兰以为玉兰汤,采其香气用之沐浴。同时饮菖蒲酒以驱邪避瘟,北宋杨无咎《齐乐天》词云“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描写的正是这一习俗。

六月:夏至节。“六月炎天时霎雨,行云涌出奇峰露”,欧词第六首是对夏至时节天气状况的生动刻画。《荆楚岁时记》云:“夏至节日食粽。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曰‘贺嘉雨。”i这个季节,各地农民忙于祭天,北方祈雨:“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麦干春泽匝,禾槁夏雷墜”(宋·苏辙《夏至后得雨》诗);南方求晴:“烟暝千岩木,溪明一带楼。片云封旧恨,急雨罥新愁”(宋·袁说友《夏至日雨》诗)。两宋时期,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据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蜡各三日。”j可见在当时,夏至来临之际,按照习俗百官要放假休务三天。夏至天气炎热,其节日风俗主要以养生为主。欧词所云“碧盘敲冰”,正是贵族人家的纳凉习俗。

七月: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又叫七夕节、女儿节、穿针节等。欧词第七首中“人间彩缕争祈巧”,描绘的正是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妇女们争先斗巧祈愿,热闹非凡。关于乞巧习俗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k此习俗一直沿袭至唐宋时期。作为唯一以女性为主的节日,民俗活动也以祭拜织女、穿针斗巧为主,而其中的彩楼穿针更成为当时极具仪式性的娱乐活动。北宋词人对此多有描摹:“乞巧楼头云幔卷”(欧阳修《渔家傲》)、“看乞巧,朱楼彩舫”(苏轼《鹊桥仙》)、“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柳永《二郎神》)。《东京梦华录》也有详细记载:“至六月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l

八月:中秋节。欧词第八首“皓月十分光正满,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指的是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m到唐代成为固定节日逐渐流行起来,北宋时已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簧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n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也云:“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o中秋京师之夜,从能行走的孩童到十二三岁的少年,无论贫富,都要穿上成人服饰登楼拜月,足见当时中秋拜月赏月习俗之盛况。“社近愁看归去燕”,欧词还提到中秋节祭祀土地神的“秋社”活动。《纬书集成》卷五载:“社者,五土之众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p相传八月十五是土地生日,因此祭祀土地神就成为中秋节的习俗活动之一。

九月:重阳节。欧词第九首“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描写的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q此时已经有了九月祭祀天帝祖先的活动。到了唐宋时期,重阳节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除登高、饮酒、插茱萸外,还有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r欧词中“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即互赠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寿。九月正是桂花盛开时节,民间将其制成花糕,称之为重阳糕、桂花蒸或五色糕,重阳节这一天,以此为食,祈愿百事俱高。

十一月:冬至节。“十一月新阳排寿宴”,新阳即冬至,欧词第十一首描写的正是冬至节。旧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冬至节历史较为悠久,周代以十一月为正,秦袭周制,也以冬至为岁首。《颜氏家训》卷二“风操”载“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s,唐宋沿袭之。《东京梦华录》卷十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t冬至这天,家家户户摆寿宴、敬神明、祭祖先,祈求延年益寿,岁岁平安。《四民月令·十一月》载:“十一月,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黍豚。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剌贺君、师、耆老,如正日。”u正如欧词所云:“新阳排寿宴,黄钟应管添宫线。”

以上节日构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当我们打开这幅长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人日剪纸、元宵观灯、春耕祈雨、花朝簪花、清明祭祖、上巳修禊、端午竞渡、夏至养生、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敬老。每一种节俗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华夏民族特定的文化意识。从这些种类繁多的节日习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宋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以及这些习俗所蕴含的丰富而深邃的时代人文精神。

ai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第53页。

b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c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69页。

dlnrt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8页,第49页,第50页,第164页,第50页。

e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6页。

fh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36页,第241页。

g 〔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5页。

j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页。

k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m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37页。

o 〔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p 〔日〕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0页。

q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季秋》(卷九),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s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页。

u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星海音乐学院“创新强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宋代说唱文学的文化意蕴研究”,项目编号2020XHYB004

作 者: 李术文,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文学、传统文化。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节日北宋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