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军军 张仰鹏 黎力韬 黄慧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调研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大型交通基建国企下属16家子公司开展科技创新调研和评价,旨在分析该企业下属交通设计、施工、咨询及养护公司的科技状况,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结果表明,各子公司对科技创新均极为重视,员工个体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高涨,且已获得一定成绩,但在考核制度、激励措施、平台建设及科研立项管理方面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现象。基于调研结果,围绕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培养交流及公司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广西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类单位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基建;企业;科技创新
0 引言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大力推进技术发展,是打造交通运输业现代化、智能化、智慧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1]。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建设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自治区公、铁、水路投资额剧增[2],公路总里程超12万km,县县通率高达91%,形成了一批全国瞩目的名片工程。然而,与广东、江浙等先进省份相比,自治区交通科技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3,4],如资源配置不足、政策指引不够等。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而言,国有企业仍然是建设、运营、维护的主力军,是支撑国家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具有更高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积累,但相较于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而言,其自身体制、管理办法及程序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其科技创新的成效,大大降低了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水平[5,6]。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某大型交通基础建设国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调研对该公司下属16家子公司在制度政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投入等方面进行科技调研和评价,旨在针对该公司的科技状况,提供适用有效的建议,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广西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类企业的科技创新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调研两种方法进行科技调研评价。调查包括填写人信息、子公司的政策制度、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应用转化效益比等方面的现状满意度和意见等共30个问题,采取网络发放回收的方式。座谈调研则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在对发展规划、问题需求、体制机制、科研平台等内容进行梳理后,形成座谈问题,设计了诸如“如果……科研效果会更好”“出于对公司和个人的发展考虑,如何提高科研效果”等问题进行现场针对性的座谈,详细了解公司的科技发展及创新状况。
1.2 研究对象
调研公司为广西某大型国企交通基建集团公司,业务范围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具有极强的自主设计、建设、研发能力。本次调研涵盖其下属不同业务方向、不同发展规模子公司16家,问卷调研对象覆盖不同年龄、工作时间和职称以及对公司科技发展及创新情况具有一定了解的员工,座谈调研的对象主要为公司科技业务的主管领导、科技信息负责人及熟悉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
2 结果收集及现状分析
共收集调查问卷128份,座谈调研单位16家,涵盖设计、施工、咨询及养护等交通基础建设全业务,座谈累积问题约20个,回收整合意见约25条。参与调研的各单位及个人均十分重视并配合此次工作,保证了调查问卷及座谈工作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信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收集统计及对座谈调研中敏感词汇的收集归纳,形成核心观点和科技创新现状总结如下:
2.1 科技创新制度基本完备,但需客观科学的考核指标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和指引,对于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更是如此。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各子公司都制定了各自的科技创新制度,包括科技创新管理条例、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少数公司编制了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在128份调查文件中,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公司的制度是完备或基本完备的,且其中91.4%的人认为相应的制度是可以基本落实的,这为公司员工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公司科技创新制度不完善的受访人中多数人工作年限较短,极少数为工作年限极长的人员。究其原因,工作年限较短的员工对公司的规章制度缺乏了解,而少数工作年限极长的人员工则是对相关制度具有更为透彻的解读和认识,这种解释在座谈调研中也得到了认证。此外,存在个别公司对科技创新团队及人员施加巨大的生产考核压力及逐年紧缩相关投入和支持的现象,这被认为已显著影响创新活力。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客观科学的指标和体系去评价专业研发机构及個人的成果至关重要。
2.2 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及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科研项目是科技创新的有利抓手。从座谈调研中所收集的问题来看,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同领域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差异性较大,传统产业优势领域明显优于新兴产业,在所开展业务的五大领域中,仅两个领域的子公司具备独立申报科研项目与技术支撑的能力。在所调研的16家单位中,个别单位对科研项目进度把控、经费使用要求、科技成果要求等方面的管理经验知之甚少,未具备独立开展实施科研项目工作的综合能力,均提出期望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得到提升改进的意见。
2.3 平台建设存在不均衡现象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公司创新驱动力,助力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的助推剂。具体包括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及院士流动工作站、流动博后工作站等。如图2所示,在所调研的16家单位中,仅有43%的受访人员认为其所在单位的科研平台建设非常完备(12%)和基本完备(31%),13%的受访人员对于其所在单位的科研平台建设情况不了解,44%的受访人认为科研平台不完备,不完备的事项包括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制度问题、人才交流和培育程度缺乏等。此外,认为平台建设完备的受访人公司多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积累,所拥有的科研平台不止一个,凸显了集群效应优势。
2.4 人才建设整体水平较高,但对行业专家需求高
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组成体现了子公司的业务侧重方向及发展水平。如图3所示,在所调研的单位中,约20%的单位人员构成为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助;62.5%的单位人员构成为本科为主,研究生为辅;少部分单位的人员构成不明或以专科本科混合为主。相较而言,组成人员的文化程度水平越高,公司的科研创新潜力越大。但纵观调研的16家子公司,具有省市区级的专家比例约为30%,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也不足30%。这表明,行业专家能一定程度地帮助公司掌握核心技术能力,但对于国家级、行业级专家,各单位仍较为缺乏,建议积极引进或大力培育内部人才。
2.5 科研成果丰富,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科研成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科研创新工作的成效,在科研创新活动中产出的论文、专利、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公司的业务成果,也为团队个人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帮助。整体而言,该国企的科研成果丰富,发表论文包括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及会议文章,专利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个别先进成果获得了行业及区级奖励证书。但是,与平台建设情况相仿,科研成果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16家调研公司中,约20%的子公司贡献了80%的科研成果。
3 意见建议
针对子公司科技发展状况,结合单位及个人发展,设计了“您希望公司如何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对于您所从事的业务和技术,希望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得到哪些帮助”等问题,通过梳理,对调研中需求率最高、提及次数最多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汇总如图4所示:
3.1 继续加强公司政策支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该建议的提及次数为22次。对于大多数的受访人来说,所在单位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科技创新活力和积极性。同时,大多数的受访人员希望单位能更多地出台并完善科技创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受访人所提及的激励措施包括个人收入、晋升通道、宣传表扬及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等。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做法早在数年前提出,但限于配套措施,一直无法彻底实施。建议积极完善专业创新团队及个人的考核指标及评价体系,平衡生产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矛盾[6],将大力推进研发投入列入子公司利润考核指标,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
3.2 加大资金投入,资源合理配置共享
该建议提及次数为16次。充足的资金保障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前提。资金投入的类型包括单位内部的立项投入、平台建设投入、工程配套投入、外部立项的补贴配套等。具体建议为加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丰富科技投入方式,完善科研经费的配套形式和途径,合理推行稳定支持和重点支持项目。针对科研平台建设发展不均衡等现象,提出了合理配置资源,进行优质资源共享的建议,加强资源共享和人员的联合培养,这一建议得到了多数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认可。
3.3 加大与高水平院所及高校合作,加强员工个人培育交流
该建议的提及次数为40次,是所有建议里面占比最高的一条,反映出广大员工对于产学研模式的推崇及谋求个人发展的强烈意愿。对于国企单位来说,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可直接提高公司业务的科技能力,培育意向技术,瞄准重难点技术及国家省市级重点布局计划,逐步形成“互利共赢,支撑创新”的合作格局。具体形式包括技术产品联合开发推广、联合成立专家工作站、人才培训基地等。此外,多数受访人员表现出极强的个人培训及能力提升的意愿,建议各公司关注员工的能力提升意愿,结合发展需求,充分调用内外部优势资源,制定相应的企业精英人才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具有高科技创新水平、有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及业务骨干。
3.4 培育企业创新文化,促进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
该建议是在座谈调研中各公司中高层领导普遍关注的问题,体现出领导层对于科技创新开展的深层思考和认识。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的营造至关重要。培育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抓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及个人的创新意识。企业公司应综合考虑生产发展及科技创新需求平衡,以生产孵化壮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反哺生产提高,促进生产和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
4 结语
本次科技创新调研工作共历时13周,包括调研问题的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结果回收、座谈调研的组织安排和问题整理分析等工作,固定工作人员5人,流动工作人员3人。从调研过程及结果来看,广西交通运输领域的公司及员工科技创新意愿积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凸显了交通行业特点化的管理制度、平台建设及资金投入等一些掣肘难题。本次调研结果可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为广西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类企业的科技创新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伟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企业服务水平[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142.
[2]覃 升,黃婉茜,李 阳.纵横壮乡畅八桂广西交通运输60年发展成就综述[J].广西经济,2018(10):46-51.
[3]广西聚焦“三大定位”推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J].交通企业管理,2019,34(4):36.
[4]田晓青,危 平.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6):15-16.
[5]周正祥,夏 飞.美国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与我国交通科技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02(6):68-70.
[6]樊东方,张晓利,王宝春,等.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趋势[J].交通运输研究,2016,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