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记忆的星火

2020-03-01 00:17李小燕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

摘 要:“记忆”是石黑一雄作品中一贯的主题,在其新作《被掩埋的巨人》中,记忆再一次被书写、探究。本文着眼于小说中的记忆主题,聚焦《被掩埋的巨人》中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发现小说中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并非自哈布瓦赫以来的“社会记忆”理论声称的那样,个体记忆臣服于集体记忆,受集体记忆建构。事实上,个体记忆有着极大的主体性和灵动性,主要表现在其对集体记忆的反叛、唤醒和救赎三个方面,通过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作者对个体记忆的重视可见一斑。

关键词:个体记忆 集体记忆 石黑一雄 《被掩埋的巨人》

《被掩埋的巨人》(以下简写为《巨人》)出版于2015年,是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沉寂十年之后回归文坛之作。《巨人》披着奇幻小说(fantasy)的外衣,实则承袭了石黑一雄作品中一贯的“记忆”主题,延续了作者对记忆、历史、创伤等主题的关注。

小说以公元6世纪前后的英格兰为背景,围绕埃克索和比特丽丝老夫妇的寻子之旅以及武士维斯坦的屠龙之旅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发生时,英格兰正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之中,受其影响,本为仇敌的英格兰本土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入侵者集体失忆并因此和平(或看似和平)共居了几十年。小说的最后,寻子、屠龙两条线索汇合,“迷雾”之谜解开,母龙被屠,记忆回归。石黑一雄本人曾直言这是一部关于“社会和国家忘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的小说。

目前学界对《巨人》中“记忆”的研究集中于对“遗忘还是记忆”这一记忆伦理困境的探讨,比如王凯和顾梅珑的《〈被掩埋的巨人〉中的伦理选择》、庞好农的《真相与危机:评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王岚的《历史的隐喻——论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等,主要探讨面对创伤记忆/真相/历史的伦理悖论时该选择记忆还是遗忘的问题。在此类研究中,个体记忆往往沦为一种隐喻性或类比性的存在,或是作为创伤记忆困境的其中一个情况。陈婷婷在《大屠杀与记忆的政治——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中的隐喻解读》跳出伦理困境的局限,着眼于记忆的政治性,结合小说故事与历史上的屠杀事件,揭示了集体记忆受制于话语权力、与政治认同之间相互强化的内在机制。她以不同视角挖掘《巨人》中的“记忆”主题,然而她的观点依然没有跳出自哈布瓦赫以来的关于记忆的社会决定论观点的限制,即强调集体记忆,而对个体记忆关注不够。石黑一雄在访谈中曾强调《巨人》“不仅仅写了社会记忆,也写了个体层面上的记忆”,仅着眼于集体记忆的研究轻视了石黑一雄对个体记忆的重视。本文借哈布瓦赫以来的“社会记忆”理论观照《巨人》中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关系,聚焦《巨人》中个体记忆对集体记忆的能动作用,揭示石黑一雄重视个体记忆作用的记忆策略。

一、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发表著作《记忆的社会框架》,首次提出了区别于个体记忆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哈布瓦赫认为,“尽管我们确信自己的记忆是精确无误的,但社会却不时地要求人们不能只是在思想中再现他们生活中以前的事情,而是还要润饰它们,削减它们,或者完善它们,乃至于赋予它们一种现实都不曾拥有的魅力”。也就是说,记忆不是个体自由选择而保留的结果,而是社会不断建构的结果,是集体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建构甚至重构的结果。

哈布瓦赫以记忆与梦境的对比来进一步阐释:“睡梦中绵延不绝的一系列意象,就像一堆未经细琢的材料垒放在一起,层层叠叠,只是处于偶然,才达到一种均衡状态,而一组记忆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墙壁,这座大厦被整体框架支撑着,并受到相邻大厦的支持和巩固。”也就是说,梦境是个人的,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的,而记忆则不同,它需要社会的基础,个体记忆受制于社会框架。在哈布瓦赫这里,个体记忆缺乏主体性,它臣服于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面前无能为力。“现代社会佯装尊重个体的个性……社会也仅仅在表面上听任个体自由”,既然所谓的个体个性和个体自由是虚假的,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体记忆,一切记忆都是集体记忆。

福柯提出“权力”的概念之后,“权力”进入记忆研究领域,进一步坐实了社会或集体建构记忆的观点。事实上,福柯的“权力”概念与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了权威对个体的控制和建构。之后记忆的研究者们也多数支持社会/权力操纵记忆这一观点。保罗·康纳顿以“社会记忆”取代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他从社会记忆传播的角度入手,发现社会记忆的传播归根结底是“权力控制”的传播。他比哈布瓦赫更加直接地强调权力在社会记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记忆是政治权力的一个呈现,“是为支持现存社会合法化而存在的,现存社会合法化决定着社会记忆”。

强调个体记忆受制于集体和社会的观点有其正确性,因为记忆依赖语言、逻辑、概念等要素,而这些记忆的要素需要个体从集体和社会中习得。但是這种记忆论一味强调集体记忆,反而忽视了个体记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被称为记忆术的守护神的西塞罗在其作品《演说家》中描述了关于记忆术发端的一则传奇。据说,著名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受聘于拳击手斯科帕斯,赴其家中参加一场庆典并在宴席上朗诵赞美诗来赞美雇主。西蒙尼德斯朗诵了一首赞扬宙斯的双生子卡斯托尔和帕鲁可斯的抒情诗,惹得雇主不快。就在那时,两位神祇差遣使者把他从宴会上叫了出去。在他离开之后,一场灾难发生了:宴会的屋顶倒塌,所有宾客无一幸免,被埋在了瓦砾之下。宾客们血肉模糊,尸首无法辨认。然而西蒙尼德斯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起所有宾客的座次,并以此辨认出每位死者的身份。

这个传奇故事暗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西蒙尼德斯以个体之记忆重构了关于宴会的记忆,恢复了本已遗失的众人的身份,从而重建了本已成为废墟的秩序。事实上,个体记忆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集体记忆的建构或者重构,因为“个体完全具备一种主体性……从个体记忆中获取资源,去修正集体记忆的舆论”。自传、个人的口述史等的出现无不在试图将个体记忆与宏大的集体记忆叙述相联系,个体记忆的发声可以干扰权力阶级为维持既有社会框架而努力维护的集体记忆,甚至破坏集体记忆主导下的同一化。

记忆的产生和传承固然受制于集体和社会框架,但集体记忆又必然需要个体这一载体,哈布瓦赫虽然强调集体记忆,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尽管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但也只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进行记忆。”离了组成集体的个体,集体之权力失去了施加的对象,集体记忆失去了承载的媒介,也就不复存在了。此外,集体记忆建构个体记忆,但是个体记忆也“以一种更隐晦、更微观的方式……塑造着集体记忆”。

因而,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绝不是简单的集体记忆控制、建构个体记忆,个体记忆服从集体记忆的关系,石黑一雄在《巨人》中就挖掘了个体记忆之于集体记忆的能动性。

二、《被掩埋的巨人》:个体记忆的星火

石黑一雄一贯关注个体记忆,他之前的几部作品也多是以个体记忆为“透镜”,对特定历史时期展开思考。《巨人》延续了这一关注,小说标题“被掩埋的巨人”喻指被强行掩埋的记忆,包括被掩埋的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其中,被埋葬的个体记忆以埃克索和比特丽丝夫妇遗忘的关于儿子以及夫妻两人的过往的记忆为代表,而被埋葬的集体记忆则主要是指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集体遗忘的关于两族冲突战争中亚瑟王带领不列颠人“屠杀”撒克逊人的记忆。《巨人》以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觉醒为故事发展的内核驱动力,从个体记忆对集体记忆的“反叛”“唤醒”“救赎”三个方面展现了个体记忆对集体记忆的能动作用。

(一)个体记忆:集体(无)记忆的“反叛者”

哈布瓦赫等人认为,社会“润饰”“削减”“完善”集体记忆,以建立符合其利益的社会框架和秩序。亚瑟王在击败撒克逊人之后,撕毁了此前颁布的“无辜者保护法”,无视曾经许下的不伤害撒克逊妇女、儿童、老人的承诺,屠杀老弱妇孺。为了掩盖这段血腥的屠杀,“让这片土地免于战争”,亚瑟王请魔法师梅林施法于母龙魁瑞格,使之吐出令人遗忘的气息,再由布雷纳斯爵爷、修道院的院士们、高文骑士等人共同组成母龙的守护者,由此,作为权力阶级代表的众人为了维持自认为的社会和平,抹杀了集体记忆,一手创造出了一种无记忆的集体记忆:“人们很少谈论过去。我倒不是说这是什么禁忌。我是说,过去消失在一片迷雾之中,就像沼泽地上的雾气一样。”在这种权力导致的遗忘之下,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不仅集体失去了关于此次屠杀的记忆,还丧失了记忆功能,“大家都在忘记昨天和前天的事……得了什么毛病一样”,比如主人公埃克索夫妇不记得儿子为何离家,甚至“想不起儿子来,不记得他的脸或者声音”。

然而,在集体无记忆的表面下,个体记忆并未消失殆尽,反而蠢蠢欲动,亟待破“雾”而出。首先,小说中的不少人物依然保持着虽然模糊却确实存在的个人关于过去的记忆,如小说就是以埃克索的个体记忆为开篇。作者在揭示集体失忆这一现状之前,先为读者呈现了埃克索的一些回忆的碎片——“以前某个时候,他们也许住在火堆附近——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浮现在埃克索脑海中的正是这个念头”,“刚才,在屋外,他回想起了以前的一些片段”。這些“念头”“回想”虽然呈现不稳定、碎片化的特点,却是埃克索个体记忆的浮现,作者选择以个体记忆而非集体失忆开篇,首先便奠定了一个集体失忆的宏观背景下个体记忆“叛逃而出”的基调。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记忆也是此起彼伏,个体对个人过往的叙述破坏着社会控制下的集体失忆的同一化。

其次,个体记忆对集体无记忆的反叛还体现在个体并未完全失去权力阶级极力掩盖的关于屠杀的集体记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维斯坦武士。维斯坦来自“东方的沼泽地”,因而就地理上而言,他游离于这一集体之外。地理上的游离实现了记忆上的游离,他游离于这场集体失忆,成了“社会规训力量的‘法外之徒”。他记得埃克索“和平骑士”的身份——“有个温和的不列颠人,我小时候就认识,像智慧的王子一样经过我们的村庄,让人们梦想着各种办法,使无辜者免受战争的灾祸”,也保留着关于亚瑟王撕毁协议大肆屠杀撒克逊人的记忆——“一个孩子昨天被人屠杀,今天却称对方为兄弟……而这似乎正是亚瑟完成的伟绩”。维斯坦保留着这些仇恨记忆,一心想要屠杀母龙,以唤醒被欺瞒的撒克逊人的记忆和仇恨,向不列颠人复仇。

虽然石黑一雄笔下的人物行走在山野乡间,却也如同本雅明笔下城市里的游荡者们那样,拾取过去的片段,点燃着关于过往的记忆,逃离集体无记忆的束缚,个体记忆成了反叛集体(无)记忆的武器。

(二)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唤醒者”

小说以埃克索夫妇的寻子之旅和维斯坦的屠龙之旅两条线索展开,其实是一段找回记忆的回忆之旅。从这段旅程的动机、过程、结果来看,《巨人》中,个体记忆推动了集体记忆,也就是关于大屠杀的集体创伤记忆的苏醒。

首先,埃克索夫妇踏上寻子之旅,以及后来加入维斯坦的屠龙之旅的动机,便是寻回关于儿子、关于两人过往的记忆的决心。比特丽丝担心:“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源头,我们的爱会不会枯萎、死亡?”这种对失去记忆的恐惧、对寻回记忆的强烈愿望推动两人加入了屠龙之旅,于是,对个体记忆回归的愿望成为推动沉寂已久的集体记忆重新运作的一大原动力。

埃克索夫妇在寻子之旅中成功找回了更多关于两人过去的记忆片段,一路上,他们回忆起了两人的相遇相恋,也记起了对彼此的背叛和不忠,以及儿子因此负气离家并不幸死于瘟疫的真相。在两人的个体记忆苏醒的同时,埃克索也逐渐记起了自己过去的身份。他曾是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代表不列颠人与撒克逊人谈判,推行和平协议:“我慢慢想起了某个任务,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的……”他想起了自己并非农民,他离开宫廷,来到乡野,是因为不满于不列颠人对撒克逊人的欺骗和屠杀的行径:“我们正式允诺不伤害他们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所以他们留在村子里,没人保护。但是,现在他们都被我们的人杀了,包括最小的婴儿。”集体本身没有记忆功能,只有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体才有记忆功能,因为只有个人才具有记忆的神经组织。于是个体同时身为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载体,他关于自我过往的记忆和承自集体的记忆互相关联,难以分割,因而埃克索个体记忆的苏醒必然连带着那段被压抑的关于血腥屠杀的集体记忆的苏醒。

旅程临近结束时,维斯坦和高文骑士决斗,并击败了高文骑士。作者极其详细地描写了高文败后倒地身亡的过程:“高文另一只膝盖也跪在了地上。接着,骑士巨大的身躯扭曲着,慢慢倒下,摔在黑色的草地上。他又挣扎了一会儿,像睡梦中的人扭动身体,让姿势更舒服一些……他的腿仍在身体下面别扭地蜷缩着。”高文骑士是权力阶级的代表人物,是母龙的守卫者,是集体无记忆的维护者。他的失败是权力阶级控制个体记忆的失败,他身体的崩塌是集体无记忆状态的崩塌,是社会框架的崩塌。这崩塌最终在母龙魁瑞格的被屠中完成:“他(维斯坦)的剑划了一道又急又低的弧线,埃克索看见母龙的脑袋飞到空中,滚了几下,最后在石头地上停住不动了。”

这段旅程由个体想要恢复记忆的意愿催动,由个体记忆的逐渐苏醒带出被压抑的集体记忆的真相,再到维斯坦武士击败高文,屠杀母龙,迷雾最终散去,至此,被掩埋的巨人完全苏醒。

(三)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救赎者”

石黑一雄并非没有考虑到集体记忆唤醒后可能带来的后果:屠杀的历史一旦揭开,两个民族之间必然重新燃起仇恨,新一轮的战争极有可能便要来临。“多少古老的仇恨将在这块土地上复活……如果对土地和政府的新欲望,被巧舌之辈嫁接到古老的怨恨之上,谁知道会带来什么灾祸呢?”维斯坦的担忧也是作者对唤醒集体创伤记忆的担忧,但是作者显然并不认为遗忘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巨人》中,代表遗忘势力的有守护母龙的高文骑士和修道院的院士们以及母龙魁瑞格。书上有一段关于母龙的细致描写:“至于龙呢,一开始几乎很难判断是死是活。她俯身卧着,脑袋扭在一边,四肢伸开,这姿势让人觉得是具尸体,被人从高处扔进了坑里。实际上,要确定这是条龙,都要花点时间:她瘦弱不堪,看起来更像个虫子一样的爬行动物,习惯了水里的生活,却阴差阳错爬上了岸,现在正脱水呢。”

母龙早已奄奄一息,作为守护者的高文骑士已经年迈体衰,修道院则闹着内讧,几乎要瓦解,整个遗忘势力呈现出一副老态、羸弱的样子。这也说明,社会消除记忆,控制集体处于无记忆状态的尝试终将失败。既然遗忘终不可取,那么面对回忆带来仇恨、战争这一困境,我们该怎么办?

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出路:个体记忆的救赎。个体记忆虽然看似微弱,却能够以一种微观隐晦的方式塑造集体记忆,若是能够以个体记忆的温情影响甚至重塑两族的集体记忆,削减彼此的仇恨,那么便有了治愈历史创伤的可能性。小说中代表撒克逊复仇势力的维斯坦和埃德温显然有被个体记忆减弱仇恨心理的迹象。维斯坦是坚定的屠龙者,当高文恳求他放过母龙,“让这个国家在遗忘中平复”时,他坚定地回答:“蛆虫越活越肥,旧伤口怎么可能愈合?和平建立在屠杀与魔法师的骗术之上,怎么能够持久?”然而在杀死高文和魁瑞格,唤醒了集体记忆之后,维斯坦并未如他所预料的那般痛快,“現在时候到了,我发现自己心里却颤抖起来,像个姑娘一样”,“我在你们当中生活得太久,变得软弱了,就算我努力,心中也有个声音反对这仇恨的火焰”。他认为自己的复仇心之所以动摇,是因为与不列颠人相处得太久,“被柔弱的情感侵入”。他所谓的“柔弱的情感”包括来自很久以前的关于埃克索的温暖回忆,以及屠龙路上与年迈的埃克索夫妇和高文骑士等人相处的记忆,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缓和了血腥的集体创伤记忆,柔软了武士复仇的决绝之心。

埃德温作为撒克逊男孩,又是撒克逊的未来武士,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复仇行动的未来执行者。维斯坦要求埃德温“仇恨所有不列颠人”,然而因为记得旅途上埃克索夫妇对他的照顾,男孩心里并不打算“把这对好心的夫妇也包括在内”。在石黑一雄的笔下,被揭开的集体记忆虽然血腥残酷,但是个体因为与另外的个体(仇恨对象)相处而留下的记忆却温暖可亲。既然集体创伤记忆不该被遗忘,也不可能被遗忘,余下的只有一个选择:直面创伤的记忆,而此时个体记忆对集体记忆的塑造性就为创伤的治愈、两族和解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方案,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石黑一雄借比特丽丝之口对埃德温发出恳求:“以后的日子里,记住我们啊。记住我们,记住你还是个男孩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友谊。”

三、 结语

受传统权力观照下的记忆观的影响,我们往往关注集体记忆,默认集体记忆对个体记忆的操纵和建构,而忽略了个体记忆的能动性。然而石黑一雄偏偏逆其道而行,转而关注个体记忆。在《巨人》中,从一开始的集体无记忆到最后的集体创伤记忆苏醒,个体记忆显然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亚瑟王为领袖的权力阶级试图压抑、抹杀记忆,创造一种遗忘、无记忆的集体记忆状态,却遭到了来自个体记忆的挑战和反叛。随后,这一权力阶级极力维护的集体无记忆终被个体记忆破坏,其极力压抑的关于大屠杀的记忆通过个体和个体记忆的努力,成功苏醒,至此,权力阶级对记忆的控制和抹杀终以失败告终。

权力阶级的集体无记忆手段失败之后,转而被另一种集体记忆取代,即撒克逊人关于被不列颠人屠杀的集体创伤记忆。随着这一集体记忆的建立,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解决由该集体记忆带来的即将爆发的仇恨、战争?石黑一雄以维斯坦和埃德温的例子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记忆救赎方案:以个体记忆的温情疗愈集体记忆的创痛。石黑一雄认为《巨人》提出了“虚假的和平是什么,真正的和平又是什么”的问题,以集体无记忆的强压手段取得的只能是表面的和平,而由个体记忆的维度逐渐消除由屠杀的集体记忆带来的仇恨,在石黑一雄这里倒不失为一个值得一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Kazuo Ishiguro. The Buried Giant[M].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6.

[2] 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 陈宁.社会记忆:话语和权力[J].社会学家茶座,2007(1):66-72.

[4] 陈婷婷.如何直面“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1):105-112.

[5] 陈婷婷,孙妮.大屠杀与记忆的政治——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中的隐喻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22-29.

[6] 邓颖玲.石黑一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遗忘叙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1-7.

[7] 龚自强.遗忘还是记忆?——试论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J].艺术评论,2017(12):41-48.

[8]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 李里峰.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J].江海学刊,2012 (4):171-176.

[10]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5):217-242.

[11] 庞好农.真相与危机:评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4-99.

[12]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M].周小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13] 王凯,顾梅珑.《被掩埋的巨人》中的伦理选择[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7-61.

作 者: 李小燕,文学硕士,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
外白渡桥——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大屠杀记忆与创伤书写:“第二代”叙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
我国历史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