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珍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马蹄足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下肢畸形疾病,通常采取手术治疗,环形外架手术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伴随微创技术发展进步,使得应用价值更为显著。在采取环形外架手术治疗过程中,通过合理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疼痛促进康复。本文选取37例环形外架治疗马蹄足患者,具体护理措施如下所示。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僵硬性马蹄足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岁~39岁,年龄均值(20.56±1.28)岁。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实验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沟通意识障碍的患者。
患者均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包括:①术前护理:因足踝部畸形,导致患者步态异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受到一定挫折,导致患者存在着自卑情绪,应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其不良情绪,保持稳定情绪配合手术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练习,所以应术前学会,以便术后患者能够及早下床锻炼。②术后护理: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变化,若温度出现异常,脉搏变弱,需立即通知医生。在术后2~3 d,患者应学会如何自己护理针道,预防感染。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背伸的锻炼。教会患者正确调节前后连接螺杆长度,禁止患者随意调整旋转圈数,预防韧带拉伤。指导患者定期复查。③并发症护理,在实施外固定架治疗时,容易出现钢针松动、针道感染情况。在患者带外固定架负重行走时,容易出现钢针松动情况,可加压延长杆,对圆环、克氏针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可使之保持稳定。针道感染比较少见,如发生严重感染,需及时将感染处的克氏针予以拆除。在未发生特殊情况下,可在2个月后将外架拆除。若患者踝关节已无主动背伸功能,在将外架拆除后,缓慢提高负重,在不负重情况下,可采用支具,使得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持续2个月。拆除外架后必须采取支具,并确保支具时间足够长,预防马蹄足复发。④疼痛护理:治疗后患者伤口疼痛比较常见,而且矫正中容易导致疼痛发生,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有可能导致患者心理情绪受到不良影响,由此导致其对于外固定器适应性明显降低,因此需通过讲解,使得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其治疗信心,使之鼓足勇气进行配合,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⑤出院前指导:应教会患者及家属关于外固定架的护理干预,使得患者在出院归家后也得到正确护理,确保针道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合理进行肌肉、关节训练,预防护理错误的发生,使得患者得到更为有效的康复护理。
所有患者经过一年的随访后,观察患者马蹄足恢复情况,采取国际马蹄足畸形(ICFSG)评分标准评估,优:0~5分,良:6~l5分,可:16~30分,差:>30分。数据均通过SPSS 21.0予以录入处理,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选取的37例患者中,均环形外架治疗成功,并对患者实施1年随访,包括形态学、功能状况、影像学表现,结果显示,ICFSG评分优良率达到94.59%,其中患者优21例,良14例,可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马蹄足的引发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先天性马蹄足、神经肌肉病变后遗马蹄足、创伤性后遗马蹄足是比较多见的,主要是小腿三头肌出现挛缩,导致足踝背伸活动存在局限性,而站立行走时,患者足跟难以着地。对患者实施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具有明显效果,采取稳定牵拉,使得活体组织得到有效激发,可使得骨、软组织能够再生,生长方式与胚胎组织有丝分裂具有相似性。在缓慢牵拉过程中,可包绕血管,方向平行于牵拉应力的走向,使得新生结构强度得到增强,且可重新塑形,由此可发展为正常骨性结构。环形外架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可促进患者康复。环形外架治疗后,患者可早期下床锻炼。在对马蹄足患者实施环形外架治疗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
经研究可知,37例患者均环形外架治疗成功,1年随访后,ICFSG评分优良率达到94.59%。由此可知,在对患者实施环形外架治疗中采取合理护理干预,可促进马蹄足的改善。术前护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做作用,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基础情况,制定合理护理措施,调节患者情绪,使之保持稳定心态,以便治疗及护理操作能够顺利完成,做好术前准备,并为术后所需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早期功能锻炼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避免患者出现肌肉挛缩、关节僵硬问题,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完成锻炼,促进康复速度。在患者出院进行联系沟通,避免患者因不正确操作而导致康复效果受到影响。总之,环形外架治疗马蹄足的护理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