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 铖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推进我国大数据建设,确保大数据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不仅如此,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也被赋予了全新内涵。
数据特征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审计大数据工作的支持,就目前我国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很多数据都是结构化数据,但不可否认的是非结构化数据也能够给审计工作带来积极影响。随着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感器数据会被投入应用,也会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特征
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充分发挥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审计监督的范围非常广泛,能够渗透到不同单位、企业的各个领域,这也能够反映出审计对象多样化、数据复杂化的特点。不仅如此,审计对象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其跨度大,变相增加了数据处理的难度。
1.数据采集。(1)确定数据采集范围。审计数据采集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销售等各方面的数据,二是互联网数据。审计数据采集工作越完善,其数据价值就越高,同时也要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一旦价值不高的数据采集过多,会增加信息处理负担。(2)审计数据获取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审计数据获取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人工审计变成了远程审计,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来进行远距离的操作。有助于被审计单位节省费用和消耗。数据的获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已经收集到的数据来进行审计,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分析,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遇到的失误。
2.数据处理与标准化。(1)建立行业数据标准。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提升审计标准化、信息化的水平,有助于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国家和政府应该建立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的行业数据标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建立审计数据标准转换机制。由于审计的范围广泛,所涉及到的领域和部分相当复杂,因此在数据转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麻烦,仅依靠审计部门来实现标准转换是不现实的,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符合当下发展形势的数据共享模式,形成更加标准化的数据。
3.建立数据中心。现如今大数据开源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也具备了完善的组织结构,使得开源技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给大数据审计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数据架构核心技术标准化,国家颁布了《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对不同的技术和实际应用情况展开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总结了各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大数据体系。
4.创新数据分析方法。(1)多行业全维化分析。对不同行业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潜在的风险,有助于找到风险存在的真正原因并制定解决和控制方案。近些年来,在国家审计长的带领下,我国各个省市和地区都开展了跨系统、跨领域的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提升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和质量。(2)智能挖掘技术应用。近些年来,我国在审计技术上做出了不断创新,也研究出了新的审计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成效,能够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2016年开展的“大数据审计技术研讨会”中,就提出了将审计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想法,能跟踪监控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
5.审计大数据的组织模式。审计人员需要正确管理,转变传统审计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现代化审计的作用,从宏观层面确保大数据审计管理的实用性。要细分各个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确保审计结果的科学可靠。与此同时,在大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在某些数据上也会有疑点,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分析和筛查疑点的能力,做出正确预测。
6.审计大数据的风险管理。(1)数据采集风险。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数据获取渠道的可信度,树立安全防范意识。(2)数据存储使用风险。审计数据的信息量比较大,数据存储和数据使用之间难免出现矛盾,要确保数据的机密性,提升安全性能,把国家安全放在首要位置。(3)数据处理风险。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信息数据的统一化管理,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丢失,如何平衡数据标准化和统一化管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4)数据分析风险。在扩大数据分析范围的同时,也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审计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工作经验分析其中的风险,做出合理判断,有效准确的把控其中存在的风险。
从我国大数据审计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可以建立专门的数据分析中心,不仅如此,还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我国审计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让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