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军
(吉林工商学院 体育部,吉林 长春130507)
随着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如何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具有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转型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体育课程是让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为此,本文拟通过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转型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策略,对深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教学模式是普通高校课程开展与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提升体育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但是目前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与身体差异等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在以往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是根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将体育知识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缺乏根据学生的兴趣、身体素质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开展教学,难以实现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等综合能力的目的[1]。
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是以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如田径的短跑和中长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达标类项目,而民族性、传统性、拓展性、康乐类、健身性等运动项目融入的较少,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难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教学考核评价是高校检验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现阶段,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主要以出勤(40%)+期末成绩(60%),或者通过检测学生有关项目是否达标来确定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缺乏系统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品质。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习过程、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只是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体育学习品质的发展,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结果片面化,没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1]因此,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要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要将竞技性体育内容和娱乐体育、健身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现代体育内容融为一体,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体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竞争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为本,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为本[2]。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兴趣是激发学生行为的内驱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增大自主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的比例,让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发展性,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3]。
根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运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选择具有广泛性、应用性的运动项目,有助于学生掌握终身体育运动的方式与方法;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转型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将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效地结合起来,让不同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将竞技性体育内容和娱乐体育、健身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现代体育内容融为一体,让体育教育具有全面性、多样性,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观。教学中采用移动教学平台搭建课内外融合渠道,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广泛的课外沟通交流渠道,引导学生按照课堂学习目标完成课外学习任务。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学习,建立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4]。
转型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以发展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等综合能力为宗旨。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要坚持以下原则: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5],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可以采用多层次化的课程结构设置模式,即大一为必修课,侧重于竞技和健身运动,以体育达标项目为主,如田径的短跑和中长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健美操等;大二为选项课,侧重于体育锻炼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跆拳道、游泳等;大三、大四为选修课,主要采用协会式、俱乐部式进行辅导教学,以达到调节身心、健身娱乐和巩固体育运动习惯的目的。对于身体异常(如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每个运动项目对提高人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作用,让其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普通高校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专业特点相近的体育项目,使其掌握与其专业相关的运动技能,增强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一般运动素质。如对未来要从事户外项目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越野、爬山、滑雪等体育课程,以增强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挑战精神和野外生存能力;对于金融、商贸、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台球、桥牌、高尔夫、网球等时尚课程,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利用这些技能可以结交更多的客户,扩展社会资源。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健康第一”的全面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将学习过程纳入考评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进步、综合能力、成绩等的全面评价。改变传统的“出勤(40%)+期末成绩(60%)”考核评价方式为“出勤(20%)+学习过程(40%)+期末成绩(40%)”的新方式,课程的评价体系由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构成,强化过程和多元考核评价的质量要求,开展形式多样、频次合理的过程考核。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价值。
转型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要多层次化,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