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部职业教育中心对策研究

2020-03-01 07:57潘俊霖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36期
关键词:永川泸州双城

◎潘俊霖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依托永川、泸州两地职业教育基础优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部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协同协力效应,将对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产生良好的辐射效应。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泸州与永川的合作已被四川省和重庆市定位为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部职教基地提供了比较深厚的合作背景。与此同时,永川、泸州两地职业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规模较大、极具特色。这些因素都为两地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部职业教育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永、泸两地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一)永川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多年来,永川举全区之力,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出发,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开创的“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被教育界称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第四种模式”。2017年,永川区委、区政府出台《永川区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高地的意见》,从坚定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发展保障等方面,为永川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目前,永川全区职业院校与区内外900余家企业正在开展合作办学,院校与产业园、企业合作项目多达258个。

(二)泸州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近年来,泸州以建设“区域教育培训中心”为目标,不断推动职业教育在促进产业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科技创新、促进开放合作上发挥更大作用。2020年,泸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职业教育大会上发布了市级职教20条,提出要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入成渝两地经济圈建设,大力发展“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在泸州,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开展白酒产业(链)人才培养合作,职业院校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近98%,本地就业率达30%。

二、永、泸两地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部职业教育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职教规模还不够大

虽然泸州和永川区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具有一定规模,但在院校数量、占地规模、师资队伍对比同处“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成都、德阳、巴南、合川等16个市(区)以及贵州清镇职教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伴随永川、泸州经济转型发展,一大批新兴企业落户,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两地的经济能不能顺利提档升级,某种程度取决于职业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能不能迎头赶上。

(二)教学成果不够多

发展职业教育最核心的着力点是加快教学成果的“落地”和应用,使得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而目前,永、泸两地职教潜力特别是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例如,2019年永川区中职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项目比赛中仅获1项、泸州市2019年全市中职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三等奖1项。

(三)统筹服务不够好

一是两地院校的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市管也有区管,既有公办也有民办,管辖权限和院校性质千差万别,给统筹服务带来难度;二是各职业院校独立运行、联系不多,步调不够一致、行动不够统一,甚至个别院校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三是联席会议制度和产教联盟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园区、企业和院校沟通交流不够畅通,影响了职教有序健康发展;四是两地跨地区、跨校合作缺乏,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相关措施建议

(一)协同促进教师教育创新实验

1.开展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双方共同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共同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建设项目、国培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和其他培训项目。共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协同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和项目研发、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等工作。建立中职教师互派、教研互动、学术交流、校企协同培养等机制,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教学研讨、专业学科建设等活动,推进教师培养体系系统化、政校企育人协同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2.组建教育专家人才库。两地分别组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校长)等教育专家人才库,开发一批教师教育优质课程,开展线上教学、专题讲座、赛课评课等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惠共享。

3.互派管理干部挂职研修。每年互派正职校长访学研修,副校级、中层干部挂职锻炼,互派干部到薄弱学校指导帮扶,到优质学校培养锻炼,整体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

(二)协同促进职业教育创新改革

1.联合开展合作研究。建立两地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联合科研机制,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痛点问题,开展联合研讨研究。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两地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共建、教师互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2.实施分段人才培养。共同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推动两地中、高职(本科)院校分段开展“3+2”、“3+4”等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同时,支持两地高职院校在对方省(市)增加普通高考招生计划,并在两地开展招生工作,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学习的需求。

3.共同推动学籍互认。共同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推动两地中职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鼓励两地中职学校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训交流,满足两地学生有序流转需求。

(三)协同促进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1.共同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合作共建国家、省(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分别在两地国家高新区、经济园区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两地共建共享的职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

2.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依托两地大数据、智能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共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教集团(产业联盟),推进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共建、教师互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公共实训、教育培训、技术转移、咨询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3.共同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共同推进两地职业教育就业联盟建设,每年分别在两地举办综合性双选会。根据两地重点企业用人需求,适时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两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4.共同举办重大活动。联合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高峰论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坛、职教师资建设发展论坛等。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区县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

猜你喜欢
永川泸州双城
泸州老窖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泸州油纸伞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苗品记永川秀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