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133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重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成为影响重庆产业升级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重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进、好”的态势。
表1 近三年重庆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重庆市重点发展“6+1”支柱产业。除汽车制造业外,电子制造、材料、化医、装备制造、消费品、能源工业均实现稳步增长[1]。三大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的高级发展态势。
表2 近三年重庆产业机构调整情况
截至2019年底,重庆市高职院校共40所,占全市普通高校总数的61.5%,成为重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对照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重庆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了19个专业大类,覆盖率100%,根据三次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情况分析,第一产业专业布点数较少,仅占3.24%,第二产业专业布点数占比35.58%,第三产业专业布点数占比61.18%。
从各学校开设的专业大类分布看,开设学校最多的专业大类是电子信息大类,34所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占重庆高职院校的85%;其次是财经商贸大类有33所院校开设,占比82.5%;第三位是装备制造大类,开设院校有31所,占比77.5%;开设最少的大类是公安与司法大类,仅1所院校开设,占比2.5%。
重庆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前十位的专业涉及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旅游、土木建筑五个大类,占全部专业布点数的60.59%。其中,开设最多的专业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在40所高职院校中有70%的院校开设。
将重庆市2019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点情况和重庆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区域经济特点对比发现如下问题:
1.专业结构与区域的契合度不够高
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明显较少,无法满足第一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却较多,与产业实际发展情况不相符;二是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契合度较低,专业所属产业结构比为3.24:35.58:61.18,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为27.2:25.9:46.9,第一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很大,第二三产业人才培养却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三是专业布点与区域经济特点匹配度较低,在布点最多的前十个专业中,仅涉及“6+1”支柱产业中的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三大产业,而会计等供需矛盾不那么明显的专业却仍有21个学校开设。
2.专业设置同质化较严重
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充分论证,随意性较强,缺乏办学特色,院校热衷于投入少、成本低、需求热的专业,如第三产业中的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50%以上的院校均开设了上述专业,专业布点表现出明显集中趋势。
3.专业结构缺乏动态平衡机制
产业和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和交织融合势必带来现有专业的解构和重构,这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要求专业设置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发展性,以形成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目前,重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动态平衡机制,专业调整随意性较大,导致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存在诸多不适应,培养人和用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重庆“十三五”期间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2]。重庆市教委应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结合“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加强对全市高职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在增减专业审批、招生数量把控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战略性引导;建立专业设置调整机制,为高职专业设置提供数据支持。
专业设置要遵循需求性、特色性、合作性的原则,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托,邀请企业充分参与,高职院校完善由行业专家、企业(医院)精英、校内人员共同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开展产业行业研究、人才需求调研,建立可量化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专业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专业增、改、扶、退的重要依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3][4]。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行业发展需求、“1+X”证书制度新要求,将专业建设重心从量的扩张变成质的提升。重庆已有10所高职院校、12个专业群进入国家“双高计划”,这将形成重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局面,“双高”专业群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服务等方面总结提炼出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实现与其他专业的资源共享,辐射本校其他专业和其他高职院校,全面提升重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