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是2015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号召下出版的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在中国钢琴艺术文化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诠释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艺术的产生及发展。文章从“回顾历史”“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三个层面对该书的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入探究,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创当代中国民族艺术新辉煌。
【关 键 词】“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中国钢琴艺术;中国风格;民族艺术
【作者单位】夏雨,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1.028
本着回顾经典,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发行了“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童道锦、蒲方编撰),共计5卷10册(第一卷为获奖作品集,第二卷为组曲与变奏曲集锦,第三卷为民族风韵作品集锦,第四卷为套曲作品集锦,第五卷为单章作品集锦),总结了中国钢琴艺术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点滴与辉煌。与200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同类题材著作《中国钢琴作品选》(任音童、巢志珏编撰)不同的是,“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不仅由点及面地将中国钢琴艺术史进行有机串联,还融合了跨学科编辑思维,将该丛书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融为一体,给予广大读者全新的深度阅读体验。
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上海音乐学院出版发行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凝聚了大量老一辈创作家的心血,见证了中国钢琴艺术从艰难诞生到曲折发展再到民族化探索的蜕变。华东师范大学的郑艳教授认为,“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是一部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音乐巨作,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雄伟丰碑。笔者认为,回顾历史、把握当下、展望未来是“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出版的目的,该丛书阐释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艺术的由来,鼓励吾辈接班人传承匠心精神,铸造文化风骨,为民族艺术的明天奋斗不息。
一、回顾历史:“经纬”结构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征程之变迁
与同类出版读物不同的是,“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采用了由点成线、由线及面的“经纬”式编撰策略。首先,该丛书以体裁为“点”,连接成“纬线”,横向将中国钢琴艺术的变奏曲、前奏曲、赋格、奏鸣曲等多种体裁进行排列对比,形成百花齐放的编辑格局。其次,该丛书利用时间顺序将不同音乐作品串联成“经线”,纵向将中国钢琴艺术的百年辉煌历史真实再现,收录了大量老一辈钢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如贺绿汀、刘雪庵、丁善德、马思聪等的作品,并详细列举了当代影响力较大的钢琴艺术家群体的相关资料。“经纬”结构下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以独具匠心的编辑策略完整展示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变迁过程。不同的“经纬”线刻画了不同的发展“面”,通过编撰,“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内容题材多元化,作品风格迥异,彰显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多样性,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百年征程中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风采。
“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是一部恢弘的音乐巨著,其以由点成线、由线及面、“经纬”交错、纵横捭阖的清晰脉络详细记录了中华民族文化百年征程的变迁。从“经线”来看,“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展现了百年来中国钢琴艺术的音乐风格、创作理念、技法模式的演变过程,详细溯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的轨迹,其中不乏千难万险与上下求索,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品格。从“纬线”来看,中国钢琴艺术的多元化风格层出不穷,既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又不乏西洋技艺的修饰点缀,各具特色的创作形式或单一或复合地穿插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以“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的第三卷《民族风韵作品集锦》为例,民歌曲艺、民族器乐、民族歌舞以及戏曲戏剧四大元素的叠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不仅是老一辈艺术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直观证明,更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参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征程中的点滴过往,对当代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与价值观引导作用。
“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还是一部多维度的历史传记,其收录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多蕴含对中国历史、区域风情与文学情怀的勾勒与描绘,还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态面貌,记录了华夏热土上发生的每一次巨变。从历史角度来看,甘璧华的《“共产儿童团歌”变奏曲》、但昭义的《放牛娃的故事》等作品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提醒后辈不忘初心,坚持国家第一的价值观念。从区域风情角度来看,郭文景的《前奏曲——峡》生动描绘了西南巴山楚水的怡人风景,叶小钢的《纳木错》展现了西藏斑斓质朴的高原风光。从文学角度来看,徐振民的《唐人诗意二首》、王建中的《蝶恋花》均化用了古诗词文学意境,让人回味无穷。简而言之,童道锦和蒲方老师运用跨学科编撰思维,从革命历史、地理区域、文学表达等多维角度整理、编辑“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其目的是彰显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象征中华民族文化在百年征程中尽管遭遇坎坷,却无惧挫折,勇往直前,以创新缔造辉煌。
“经纬”结构式的编撰策略既以小见大地突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百年征程中的歷史点滴,记录了中国钢琴艺术诞生、生长、成熟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又别具一格地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百年征程中风格迥异、特征鲜明的典型代表,凸显了老一辈艺术家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推广贡献的巨大力量。总的来说,“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的出版是为了传播中国优秀经典作品,其本质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把握当下:文化认同背景下的民族艺术融合创新
“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记载了无数老一辈艺术家在文化认同背景下进行中西方艺术融合创新之艰难历程。该丛书的出版不仅是追忆经典,更是为当下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激励吾辈不断以史为鉴,从中华民族文化的百年发展中汲取经验,在民族文化认同视阈下以融合创新的方式激发民族艺术活力,既学习借鉴中国老一辈创作家对西方音乐体裁结构、创作手法的运用,又不断探寻如何利用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这种融合创新思维也是该丛书学术价值的核心部分。
首先,“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是老一辈艺术家基于民族文化认同探索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艺术的直观证明,其以融合创新的方式展示了中西方音乐的体裁结构、创作手法。该丛书以“纬线”结构贯穿整个脉络,对各种音乐体裁进行分类整理,如第二卷“组曲与变奏曲集锦”、第四卷“套曲作品集锦”以及第五卷“单章作品集锦”等,包含了序曲、幻想曲、前奏曲、赋格等各类西方音乐体裁。这种“纬线”结构的编撰体现了老一辈中国艺术家对西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借鉴,以汪立三的三乐章《小奏鸣曲》为例,他利用西方多乐章体裁结构思维以及创作手法对音乐主题进行分割,通过“在阳光下”“新雨后”“山里人之舞”增强音乐叙事功能,这种创作思维实际上是西方体裁结构与中国文化表达的融合,也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艺术的重要动力。深入来看,中国艺术家对西方音乐结构的借鉴并非一种“涵化”现象,而是单纯地学习技巧以完善中国线性旋律的层次性。以罗忠镕的《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曲五首》为例,西方音乐体裁结构及创作手法仅仅是点缀,其核心主题依然是中国民族调式的五种音阶,为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他特意以中国民族调式对五首小曲命名,着重突出作品的民族文化认同性特征。总体来说,该丛书尽管是中西方艺术形式融合的代表,但主次分明,为当代音乐接班人呈现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创新典范,其本质是推崇中国艺术的匠心精神,以民族认同、区域认同、社会认同彰显文化认同,铸造当代民族艺术的文化风骨。
其次,“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记录了老一辈艺术家对民族音乐语言或素材的融合与创新运用,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以桑桐的《随想曲》为例,他在奏鸣曲式的插部中引入西藏民歌元素,让整首乐曲既结构严密,又随处流露民風民情,给予听众与众不同的乐趣。还有倪洪进的《托拉塔》化用了京剧唱腔,这种回旋式体裁既荡气回肠,又引发听众无限遐想,极大地彰显了民族音乐的艺术张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多样性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在引导当下的民族艺术融合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中国艺术家在借鉴西方体裁结构或创作手法的时候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直接引用特定的某一曲式框架,如该丛书第二卷第三集的“变奏曲”大多采取这种模式,将多个变奏主题融合,使其结构严谨;第二种是以某种曲式结构作为脉络,循序渐进且无限延续,使其渲染能力更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中国民族艺术的核心地位,这是文化认同语境下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的个性化特征,也是我们创作的基本目标。我们可以看到,“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旨在以这种音乐创作思维引导当代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认同的背景下继续探索与完善中国风格,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的匠心精神与文化风骨,创新多元表达形式,将中国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三、展望未来: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启示
“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诠释了一个道理: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化过程,为此不仅要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把握当下,更要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更多的未知阻碍和新元素势必会影响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际遇,我们无法预知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艺术会演变成什么样,但我们要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高举文化自信旗帜,在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的和谐时代继续前行,为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而不断努力。
第一,传承与创新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艺术。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作为一部音乐历史巨作,承载了中国过去一百年中钢琴艺术的诞生、发展与成熟过程。在从“洋为中用”到“中为中用”的过渡期间,老一辈艺术家不断探索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艺术,让当代人逐渐从鼓吹西方艺术到认同民族艺术,于当代提出了文化自信的观点,表明了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艺术的决心。确切地说,随着未来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将会更加频繁,理论引入与实践借鉴都将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得以强化,这要求我国民族艺术不仅要应对复杂多变的文化侵袭,还要继续探索民族化创作思维,在结合先进创作结构的同时尝试更多中国风格的创新,进而在中国风格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气质,深层次地开发中国民族艺术的文化多样性,在文化自信理念下重构中国文化艺术多元语境,传承匠心精神,铸造文化风骨,让中国民族艺术再创辉煌。
第二,让中国风格走向世界。“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旨在展示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艺术的形成过程,弘扬传播老一辈艺术家的匠心精神,以期为当代乃至未来的中国民族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基础。一部成功的民族艺术作品不仅要基于文化自信的基础不断凸显传统文化精粹,还要积极利用媒介环境与信息技术建构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让中国民族艺术迈出国门,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绽放自我,实现从“中为中用”到 “中为西用”的质变。让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艺术走向世界的展望不仅要立足于当下民族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融合创新,还要秉持文化自信观念,强化文化交往与传播,让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艺术“走出去”。“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同时也是一部中西方艺术文化传播史,一方面它的出版问世满足了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过程中的研究需求,可成为未来民族艺术再创辉煌的基石;另一方面它也是引导读者理解、欣赏、传播中国民族艺术百年成果的平台,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的一面镜子。可以说,“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彰显了老一辈艺术家在摸索、尝试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艺术道路时的匠心精神与文化风骨,其在指引吾辈建构民族艺术特色话语体系、传递中国声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是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艺术形成过程的直观呈现。在该丛书中,老一辈艺术家多以中西融合的方式创新民族艺术的多元价值,或寄情山水,或表达感悟,或彰显情怀,通过巧妙的编撰策略将中国民族艺术的多样性特征展露无遗,因此,该丛书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族艺术的意蕴表达与形式创新体现了这一百年以来中国民族艺术的风格与气势,该丛书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音乐、美术、地理、民俗等元素于一体,彰显了中国审美的至高成就。
综上所述,“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既是一个阶段的过去,亦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吾辈接班人既要回顾历史,也要把握当下,更要展望未来,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匠心精神,铸造新时期中国民族艺术的文化风骨,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童道锦,蒲方. “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系列丛书[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2]郑艳. 历史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188-192.
[3]吴秋燕. 以文化整体观夯实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评《中国文化学》[J]. 出版广角,2018(3):82-83.
[4]杜晓杰. 流行文化语境中民族艺术的传承与新变[J]. 四川戏剧,2019(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