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颖?张小冲
【摘要】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是记录中国当代玉雕最具影响力的史实性、资料性丛书,其按奖项分类编排,配以详细资料与点评,系统、直观地展现了当代高品质玉雕作品的整体风貌。文章着眼于艺术学研究视角,通过对该丛书录入作品、书籍设计、出版传播和艺术文化内涵这四个维度的解析以探究其出版价值。
【关 键 词】《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玉雕;艺术性;出版
【作者单位】王铭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小冲,中国地質大学(北京)。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1.027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是中国玉雕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天工奖”获奖作品的图文资料性典籍。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始于2002年,是中宝协创立的全国性专业奖项,至今已举办十八届,并以其公正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业界的认可。该奖旨在弘扬中国悠久而独特的玉石艺术与文化,传承古老而优秀的雕刻工艺,传播并带动中国玉石雕刻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众多玉雕业内人士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推动下,《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以下简称为《“天工奖”典藏集》)自发行至今已以图集与文字点评的形式辑录了“天工奖”评选出的近6000件作品,是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极具学术价值的玉器类系列丛书,对当代玉雕艺术和文化的传播与研究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典籍从材质、工艺、造型、创意和艺术理念等角度对当代优秀的玉雕作品进行了分类与梳理,并配以详细专业的文字说明,系统、全面地展现了获奖作品的风貌。
一、收录作品的艺术性价值分析
在中国古代玉雕艺术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从玉器的材质、工艺、造型、纹样和功能等方面入手。我们可从材质之美、工艺之美、造型之美、装饰之美与功能之美的角度对《“天工奖”典藏集》中的玉雕作品进行解读。
材质之美是指不同玉石材质的质感与纹理所展现的美感。《“天工奖”典藏集》中的玉雕作品所使用的玉石种类丰富且质地上乘,大致呈现两个特点:玉材品种珍贵,玉材品质上乘。和田玉、翡翠、寿山石、南红玛瑙和琥珀等名贵品类均是玉雕作品的常用材质。以金、银、铜奖的作品为例,这三大奖项中品质与价值极高的和田玉子料和翡翠作品占主导地位。
工艺之美是指玉雕作品精湛的工艺所呈现的艺术美感。《“天工奖”典藏集》中的玉雕艺术品是当代玉雕业最高工艺水平的呈现,受益于现代电动治玉工具的辅助,每件作品所呈现的工艺细腻精致,雕刻线条稳健流畅。同时,当代玉雕艺术中的各工艺类型在典籍里均有收录。
造型与装饰之美是指玉雕艺术品的基本形态与装饰纹样所展现的艺术美感。其中,玉器的造型占主导地位,装饰往往具有从属性。造型是实现功能、视觉美感的主要载体,而装饰用于美化造型,在增强造型艺术美的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笔者对《“天工奖”典藏集》中玉雕作品进行梳理与总结后发现,作品造型可从两方面解读。一是造型创作是否具有延续性,或传承传统,或发展创新。传统类造型多配合传统的装饰纹样,比如,器皿配合植物纹样,玉兽配合各类吉祥纹饰,以展现作品的端庄稳重之感。现代创新的造型可分为写实型、几何型和抽象型,其中,写实型多配以写实类装饰肌理和纹样。二是造型创作是否具有可塑性。对造型有特点或者材质珍贵的原料,玉雕作品会采用工就料的手法对其造型进行随形创作,对材质易取得的原料,作品的造型往往会根据作者的创意而设定,采用料就工的创作手法。
功能之美是指产品的功能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功能美主要源于器物的实用功能,推及玉雕艺术,是指玉雕作品的具体功能。在玉雕艺术产生之初,其作为生产和祭祀的实用功能远大于其观赏功能,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与玉雕艺术的演化,其实用功能性逐渐减弱,而收藏观赏性不断增强。《“天工奖”典藏集》中收录的均为当代玉雕作品,其功能性主要体现在装饰、收藏和赏玩等方面。这也是对当代玉雕艺术功能之美的肯定。
二、典籍设计的艺术性价值分析
典籍收辑入册的玉雕艺术品皆为评选活动入围的优秀作品,为确保典藏集的品质,其在作品评选之后还须经历作品拍摄、设计编辑和印刷制作等程序,并于次年下半年正式发行。评选活动大致分为作品征集、初评、终评、展出和颁奖几个环节,历时数月,切实保证了每件入册作品的品质和工艺水平。在此基础上,评选活动设置金奖、银奖、铜奖、最佳工艺奖、最佳创意奖和优秀作品奖六个奖项。典籍中每件录入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尤其入选前五个奖项的作品,堪称当代玉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天工奖”典藏集》书籍设计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和装帧设计两方面。在内容的编排设计上,《“天工奖”典藏集》可分为作品展示和评选记录两大部分。作品展示是整套丛书的重点,其囊括了中国当代玉雕设计的各工艺门类。六个奖项将作品展示分为金、银、铜、优秀、最佳工艺和最佳创意奖这六个板块。获奖作品及部分有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展示内容除图片和相关信息外,还配有专业的文字点评,使读者在阅读典籍时能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比如,2016年,银奖板块的独山玉俏色山子《江山入怀》,通过作品的图片展示、文字介绍及专业的解析,使读者可切身地读懂雕刻者随料形而作、巧用色彩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理念。评选记录是对每届“天工奖”的整个评选过程,包括全国性作品征集、送展、摄影、志愿者、评审、展览、颁奖典礼、评委和典籍编撰等环节的真实呈现,每个环节也配以详细的图片记录和文字介绍,将整个评选过程完整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保证了每届评选活动的专业性和真实性,记录了每件入册作品的来之不易。
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天工奖”典藏集》兼具艺术性与文化性,在体现民族艺术特色与文化个性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特点。
首先,《“天工奖”典藏集》封面的背景以黑色为主,给人稳重、文雅之感。封面的设计将读者的视觉中心拉置到作品的图片上,且作品均从该界获得金奖的顶尖作品中选出,并与典籍的风格相统一,图片作品的质感、工艺与艺术美感都可以转变为视觉信息刺激读者,清晰而直接。
其次,在《“天工奖”典藏集》每个版块的设计中,首页的编排均从中国国画艺术的水墨之中提炼出写意的极简元素,加以文字描述。这样不仅烘托出玉雕作品的艺术格调,而且与封面相呼应,使整部典籍呈现传统艺术的古朴端庄之韵。
再次,《“天工奖”典藏集》中作品的拍摄十分注重艺术表现的完整性,尤其对获金奖的顶级雕刻品和极具特色的作品,会展示整体与局部的拍摄图片,全方位展现作品的工艺细节与造型装饰。比如,2018年,金奖作品《富春山居图》在排版中共使用八幅图片,分別通过对整体作品、局部景物和文字雕琢的呈现,将琢字工艺、阴刻线描工艺和微雕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天工奖”典藏集》的设计十分注重整体性原则,这在大型丛书的设计中非常重要。在整体设计中,《“天工奖”典藏集》将不同特色的玉雕作品在不同版块中进行有机组合,并将封面与内在单元的设计相协调,其图形的设计风格使设计形式厚重的文化底蕴得到充分体现,并加强整套丛书的整体意识。
三、出版传播的艺术影响分析
图书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出版活动的本质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天工奖”典藏集》正是立足于出版传播的本质,将重心置于自身的品质,从而赢得了大众读者的接受与认可,使其在艺术与文化的传播力方面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阅读目的的不同,笔者将《“天工奖”典藏集》的受众分为三类:一是玉雕行业内的相关读者,即玉雕艺术品的制作与输出者;二是玉器收藏者,即玉雕艺术品的爱好者和消费者;三是玉雕艺术、玉文化等研究方向的学者,即玉雕艺术的研究者。
玉雕行业相关读者主要为玉雕行业各环节的相关读者,比如,原料供应商、玉器制作的相关从业人员和玉雕作品零售商等。其中,在艺术传播影响方面,玉雕制作的相关人员与玉器商人为玉雕行业内的主要受众读者。该部分人群通过阅读《“天工奖”典藏集》可了解行业内顶级玉雕艺术品最新的工艺方法与工艺水平,分析同行从业者玉石雕刻的创意灵感及当前常用的雕刻题材,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整个玉雕制作的发展趋势。《“天工奖”典藏集》通过分析作品中造型与装饰等艺术特点与不同材质的结合方式,为玉雕师及相关设计人员带来更多的创作思路,对整个玉雕行业的作品艺术性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玉雕作品收藏者和玉雕艺术爱好者是玉雕艺术品的主要投资群体。《“天工奖”典藏集》中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种类丰富,内容设计既具专业性,又通俗易懂,兼具了大众出版物应具备的特征。从内容上看,《“天工奖”典藏集》具备普适性和通俗性;从题材上看,《“天工奖”典藏集》收录的作品特色鲜明而又多元化,可满足不同读者的兴趣爱好;从受众群体来看,较之古代的权贵专享,玉雕作品收藏者和玉雕艺术爱好者逐渐平民化。以上三个特点使玉雕艺术和文化更贴近大众,为其存续、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玉雕艺术、玉文化等研究方向的学者是玉雕艺术品的研究者,对该群体来说,《“天工奖”典藏集》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一方面,《“天工奖”典藏集》收录的近6000件玉雕作品提供了当代全面且优质的作品资源。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若涉及当代玉雕研究或当代作品举例,学者们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典籍中找到相对应的作品资源。另一方面,录入的高质量作品是在玉雕市场难得一见的,非常具有当代玉雕艺术的典型性,堪称玉雕行业高标准的工具书,其丰富的研究价值得到了行业内学者的一致肯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类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交叉性,部分读者集两种,甚至三种身份于一身,在典籍中均可获得其需要的信息。《“天工奖”典藏集》的内容丰富,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与稳定性,是全方位展现中国当代玉雕的史实性、资料性丛书;同时,其承载的知识与信息兼具专业性与科普性,更是一套不可多得的行业出版物。
四、当代玉雕的艺术文化内涵分析
玉器及玉雕艺术的独特与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800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在于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符号。作为历史与文明的载体,玉雕艺术与玉文化也是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及价值观的反映,在中国近万年的琢玉历史中,玉文化从未间断。
较之绘画、书法等艺术,玉雕艺术因材质的稳定性而成为高保存完整度的艺术形式。从发展的角度看玉雕艺术,杨伯达先生指出玉器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其研究与考古学、哲学、艺术学和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相联系。纵观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其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受到生产力、经济、政治、民族和文化等深层因素的影响,并体现在它的材质、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究其本质,玉雕艺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出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对《“天工奖”典藏集》的阅读与分析也应从宏观的角度,透过表象看到当代玉雕艺术深层而本质的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典籍中收录的当代玉雕作品大多根植于民族文化,通过分析玉雕作品,我们应看到其艺术性的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地域、民俗和哲学等内涵。譬如,玉雕作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雕刻题材常出现蝙蝠、鹿等动物,并利用蝙蝠与福、鹿与禄的谐音,代表吉祥寓意。这是玉雕艺术与风尚习俗的典型结合。2015年,在《“天工奖”典藏集》中的银奖作品中,该类题材便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作品《百财》中,作者将碧玉雕琢成白菜造型,其工艺细致、生机勃勃,传统文化中白菜与百财的谐音便表达了作品的美好寓意。
其次,《“天工奖”典藏集》中的作品在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的同时,也呈现与时代相符合的新意。《“天工奖”典藏集》中的作品虽然以传统的雕刻手法和形制居多,但是也充满了创新与时代的特点。一方面,作品从古代玉雕艺术传承中汲取营养,与古为师。比如,2015年银奖作品《丹云鹤逸》便运用了明末著名玉雕大师陆子冈开创的“子冈牌”玉牌形式,并继承了传统“子冈牌”以阳刻浮雕为主的艺术模式。另一方面,《“天工奖”典藏集》中的作品于传承中创新,力求展现当代玉雕艺术的时代性。以作品《丹云鹤逸》为例,其虽然在形制上沿袭了传统,但是在玉雕创作的表达上则更加具有写意性和现代性,用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语言对玉牌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拓展。此外,在创新方面,《“天工奖”典藏集》中设置了鼓励创新的最佳创意奖版块,该板块的作品在表达方式上更具当代特点,创作者们力求创意的表现与形式的突破。比如,2013年最佳创意板块的作品《见山》,创作者将青玉雕刻成褶皱的印刷薄纸,形象地表现作品的薄、透之感,使传统薄胎工艺在形式与创意的表达上更具开放性。
《“天工奖”典藏集》的出版对当代玉雕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其内容符合时代特点,充分挖掘了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天工奖”典藏集》,读者得以直观地了解当代玉雕作品的材质种类、工艺特点、艺术风格和发展脉络,深入体会当代雕刻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尤仁德. 古代玉器通论[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2]徐琳.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3]杨伯达. 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1):32-48.
[4]孔德安. 中国古代玉雕的技术美特征[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7(3):79-81.
[5]高丰. 中国器物艺术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6]卢岩,王雪飞. 传统元素在图书设计中的正能量[J]. 出版广角,2013(23):60-61.
[7]赵争强. 浅论封面设计元素对专业性期刊的影响[J]. 出版广角,2016(3):44-45
[8]许洁,汪琨禹,马青青. 基于三大出版领域的出版学基础理论构建探索[J]. 科技与出版,2019(10):104-111.
[9]杨伯达. 中国玉器全集[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10]杨伯达. 关于玉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的探讨[J]. 中原文物,2001(4):60-67+86.
[11]奥岩. 2015天工奖银奖作品盘点(二) 寄寓于美玉的幸福憧憬[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6(4):66-74.
[12]奥岩.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