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20-02-29 10:38王颖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萧县绿色防控

王颖

摘 要:小麦是萧县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近些年来,萧县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一些病虫害给小麦的优质高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该文结合萧县小麦生产实际,从农业防控、药剂防治2个方面总结了萧县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小麦的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萧县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1-0084-02

小麦是萧县主要的农作物之一,2019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在8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百农207、周麦27、淮麦33、华诚3366、烟农5158、隆平518等。近些年来,受气候条件异常、管理粗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萧县小麦病虫害发生频繁,2019年总体发生态势呈偏重发生程度,其中麦田蚜虫偏重发生,纹枯病中等发生,白粉病、麦蜘蛛、叶枯病偏轻发生,地下害虫、赤霉病、锈病、全蚀病轻发生。为了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萧县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药剂拌种、科学播种、氮肥施用后移、“一喷三防”等多项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9年全县小麦平均产量达7485kg/hm2。本文结合萧县小麦生产实践,对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小麦的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1 农业防控

1.1 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兼顾抗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的高产小麦品种;合理规划小麦的品种布局,大面积推广耐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尽量压缩感病小麦品种的栽植面积,从整体上提高田间小麦的抗性水平,避免田间病虫害的流行。生态区位相同的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亲源关系要尽量远,防止小麦品种过于单一化[1]。

1.2 推广轮作间作或混播 推广轮作、间作、混播等栽植模式,对降低田间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条锈病发生程度重的区域,实行豌豆、蔬菜、油菜等作物间作,选择多个品种进行混合播种,以降低条锈病的发病程度;对于纹枯病、赤霉病等发生程度重的地块,实行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周期2~3年[2]。

1.3 推广健身栽培措施 适当晒种,精细整地[2];适期适墒适量适法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力争播种后实现苗全、苗匀、苗壮[3]。播种的时间,可结合当年气候条件以及栽培习惯、土壤墒情等多种因素合理安排。采取条播的方式,增加播种的行距,控制在22cm以上。加强肥水管理,合理运筹肥水,确保氮磷钾的均衡施用,增加有机肥的施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实施健身栽培,科学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植株自身的抵抗能力[3]。

1.4 提前制定防控技术方案 根據田间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病趋势及预测情况,提高小麦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治技术水平,及早制定符合当地小麦中后期病虫病的防控技术方案,同时认真落实好中后期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工作。并积极利用广播、宣传单页、微信、标语以及农民夜校、培训会等方式,积极做好小麦病虫草害防控的宣传培训工作,广泛动员农户积极开展统防统治。

2 化学防治

2.1 药剂拌种及土壤处理 推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药剂可选择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噻虫·嘧菌·咪鲜胺等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申嗪霉素等,以减少病菌对小麦植株的侵染作用。自2019年8月中旬以来,全县出现了持续少雨的天气,平均降雨量80mm,较常年同期少70%,排历史同期第2低。冬季干旱不仅有利于麦蜘蛛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倒春寒和根部土传病害的发生,因而要及时做好地下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小麦秋种前挖查,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在0~10.33头/m2,平均为1.40头/m2,未挖查到蝼蛄,平均虫口密度居近10年同期末位,较历年均值减少72.8%,发生达标田块比例为3.6%,最高虫量出现在玉米田,可采用辛硫磷和高含量吡虫啉进行拌种防治。

2.2 药剂防治 及时观察田间小麦植株的生长态势,一旦发现植株长势过旺,即可采取化控措施。一般在小麦进入返青期后,对准植株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其过快生长。在越冬前做好化除化控工作,在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实施病虫害防治。小麦播种期的重点是进行种子的药剂处理,对地下害虫、土传病害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刚开始主要防治的对象是纹枯病,兼治麦蜘蛛、苗蚜等其他病虫害;小麦处于齐穗见花期时,总体要求是防治赤霉病、穗蚜,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吸浆虫、灰飞虱、粘虫等。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在小麦处于返青后期至刚拔节这段时间内,当田间发病的小麦植株数占比达10%时、有露水的上午进行药剂防治,可选择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丙环唑等药剂,适当增加用水量,确保药液到达小麦植株的基部;在常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程度重的区域,可在施药后的10d左右再防治1次;如遇到降水过多而导致的涝灾,及时将田间的沟清理通畅以排出积水,降低田间土壤的相对湿度,能有效减缓病害的发生程度。常见的几种病虫害防治方法如下:

2.2.1 小麦赤霉病 在小麦进入齐穗到见花期这段时间,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较好且对锈病、白粉病有兼治作用的复配药剂。考虑到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治,建议选用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咪铜·氟环唑、戊唑·咪鲜胺、戊唑·噻霉酮、唑醚·戊唑醇、唑醚·氟环唑、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戊唑·百菌清、戊唑·福美双、丙环·福美双、甲硫·戊唑醇、咪鲜·甲硫灵、井冈·蜡芽菌、申嗪霉素等复配制剂和生物制剂[4],也可选择氰烯菌酯单剂与戊唑醇等混合喷施,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推行统防统治,优先选择的药剂为液态环保型药剂的剂型,如悬浮剂或悬乳剂等。小麦开花期如遇多雨或多露水的天气,可在施药后5d左右再防治1次,切记施药时的用量一定要充足,确保防效。

2.2.2 小麦锈病、白粉病 可在小麦赤霉病预防工作开展的同时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如果田间早期出现发病中心,要及时防治,避免病害的快速蔓延,防治药剂类型可选择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进行喷雾处理。对于小麦锈病、白粉病发病程度较重的麦田,需要在防治后的7~10d再防治1次。

2.2.3 小麦红蜘蛛 可在麦田间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展药剂防治,对于撒播的麦田,如果秋季苗期田间虫口数在675头/m2时,或返青期后虫口数在3150头/m2时,即可开展药剂防治,药剂类型可选用联苯菊酯、阿维菌素等。

2.2.4 小麦蚜虫及小麦吸浆虫 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注意对麦田间天敌的保护,如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草蛉等优势种天敌。当田间的天敌数量与蚜虫数量比例超过1∶300时,即可获得较好的自然控制效果,不需要开展药剂防治。当田间麦蚜的数量超过防治指标(对于苗期来说,防治指标为300头/100株,对于穗期来说,防治指标为500头/100穗[4])、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则需进行药剂防治,药剂类型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氟啶虫胺腈、噻虫嗪等。当小麦生长后期田间穗蚜严重发生时,可选择高氯氟·噻虫、联苯·噻虫胺、聯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可在田间吸浆虫盛期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吡虫啉、氯氟·吡虫啉等药剂开展防治[4]。

3 结语

萧县紧紧围绕小麦生产的总体目标,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有效发挥了现代植保的作用,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推进以现代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防治技术创新和集成,提高了病虫防治效益,增强了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按照省、市、县小麦重大病虫防治预案的要求,及早动手,大力宣传,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技术措施,适时开展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努力把小麦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确保粮食增产行动目标实现,促进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赵树霞.小麦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2):105-106.

[2]樊邦平.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2017(12):25.

[3]梅最英.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探究[J].南方农业,2017(14):30-31.

[4]甘勇.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4(5):14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萧县绿色防控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奥运福娃
狮子山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