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鹕何处觅鱼梁

2020-02-29 10:42张海华
知识就是力量 2020年1期
关键词:鹈鹕绿皮书鱼虾

张海华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

对此诗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是讽刺不称职的朝中新贵。诗的前三章说的是候人在边境上辛劳值勤,而朝中那些穿“赤芾”的众多新贵们却高高在上,不劳而获——就像鹈鹕不用下水捕鱼也能安居鱼梁一样——完全靠人供养,他们的才德与其地位完全不相称。

不过第四章好像忽然“文风”一变,说起了天气与少女。这个跟前三章有什么关系呢?现代著名学者余冠英认为,诗中的“季女”,应该是指候人的幼女。因此第四章就是在说:“候人值勤到天明,看见南山朝云,惦记小女儿在家没有早饭吃。”

鹈鹕鼓翅,围捕鱼虾

鹈鹕隶属鹈形目鹈鹕科,在中国有记录的有3种:白鹈鹕、斑嘴鹈鹕和卷羽鹈鹕。其中,白鹈鹕在国内仅偶见于新疆、青海等地。斑嘴鹈鹕主要分布于南亚,不过在古代的华东、华南地区并不罕见,可惜随着环境的变迁,近几十年来,它们几乎已在国内绝迹。专家怀疑,哪怕是仅有的国内记录,恐怕也是卷羽鹈鹕之误。因此,历史上在国内分布较广,目前仍相对较多见到的鹈鹕,其实只有卷羽鹈鹕一种。基于此,我认为,《候人》中的“鹈”应为鹈鹕之泛指,若要定名,则以卷羽鹈鹕为宜。

曹风·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荟兮蔚兮,南山朝陪。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候人,指边境上负责守望和迎送宾客之类事务的小吏。何,通“荷”,扛着。戈与祋(duì),都是武器。赤芾(fú),指红色熟牛皮所制的蔽膝,为卿大夫朝服的一部分。而鹈,即鹈鹕,喜食鱼。梁,即鱼梁,拦鱼坝。濡,沾湿。咮(zhòu),鳥喙。现代著名学者余冠英认为,“不遂其媾(gòu)”之“遂”,即“对”,故“不对”也是“不称”之意,而“媾”在这里是待遇的意思,因此“不遂其媾”跟“不称其服”的含义是一样的。荟、蔚,都是指云彩聚集。防隮(jī),升起,一说是彩虹。婉、娈.都是形容女孩柔顺娇好之词。季女,即少女。

卷羽鹈鹕的颈背具卷曲的羽毛,故曰“卷羽”,其最大特征就是长有一个橘黄色的大型喉囊——即三国时吴国学者陆玑在《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中所载的“颔下胡大如数升囊”。但陆玑又说鹈鹕们合力把“小泽”中的水淘干,使鱼在陆地,“乃共食之”,这完全是错的。卷羽鹈鹕喜欢栖息在大型湿地中,捕食时,它们将头部插入水中,把喉囊张得很大,一口可以吞进十几升的水和大量鱼虾,然后将大嘴合拢,让水顺着嘴边滤出,留下鱼虾然后吞之。

我多次见到10只左右的鹈鹕采用围剿战术捕鱼:首先把鱼群包围,再用宽大的翅膀奋力拍击水面,把鱼群驱赶到浅水处,趁鱼儿乱作一团之时,轻而易举地捕食之。

今日鹈鹕,难觅“鱼梁”

《庄子》有言:“鱼不畏网,而畏鹈鹕。”鹈鹕固然善于捕鱼,但必须靠嘴与翅。而诗中说:“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咮)。”可见,诗里所描写的鹈鹕的状态,是不符合自然常理的。诗人之所以这么说,正是为了讽刺那些官僚们。

不过,话说回来,就鸟论鸟的话,鹈鹕有鱼梁可守,还是很幸福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鱼梁”可以作为“食物丰富的栖息地(即湿地)”的隐喻。而可叹的是,如今鹈鹕正在失去它们的家园。我家在宁波,因此有幸多次见到来浙江沿海越冬的卷羽鹈鹕,但也是在短短几年间,亲眼目睹了由于湿地的逐渐消失而导致鹈鹕几乎“无家可归”的现实。

浙江沿海是卷羽鹈鹕的东亚种群的主要越冬地。专家估计,卷羽鹈鹕的东亚种群总数不过百余只,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近年来,浙江沿海记录到卷羽鹈鹕数量最多的一次,是在2011年秋冬,那一年在温州海边的大型水塘中出现了70多只卷羽鹈鹕!然而,2012年之后,由于当地开发的需要,水塘逐渐被填平了。此后几年,在温州海边越冬的鹈鹕越来越少。

所幸的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沿海省份已经关注并开始行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指导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已经连续三年发布《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这是中国沿海湿地健康状况的第一份“体检报告”。2019年,浙江的温州湾湿地入选《绿皮书》十大值得关注的湿地。希望鹈鹕们能从此安居“鱼梁”。

(责任编辑/岳萌 美术编辑/满斗工作室)

比翼双飞的卷羽鹈鹕

头入水中,10升鱼入口

猜你喜欢
鹈鹕绿皮书鱼虾
常见水草在鱼虾蟹养殖中的作用小结
假如鹈鹕过人的生活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碰瓷的绿皮书
小河抓鱼虾
健康饮食,从鱼虾蟹“称霸”团圆饭餐桌开始!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大嘴鹈鹕怼世界
墨西哥湾鱼虾死亡案
养只鹈鹕当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