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钧:基于生土 守望乡村

2020-02-29 05:41汪洋海容李守玉
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土民居村民

文 / 汪洋海容 李守玉

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情趣自由选择栖身之所,为心灵找寻一个温暖的归宿。

“从现在起,学校过冬再也不需要烧煤了,省下来的钱可以给孩子们多买一些书。”看到自己的付出给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穆钧觉得,自己扎根乡村15年从事生土营建研究与实践是值得的。

从刚开始接触乡村建设时的不解到驻村开展实地调研,再到创新生土营建技术与村民共建家园,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穆钧的研究经历中涌现出技术的更新完善,还流露着一位学者对于乡村及传统建筑的真挚情感。

时代“逆行者”:回归自然 扎根乡村

2004年,穆钧申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深造,跟随导师吴恩融教授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在西北的黄土高原有很多传统生土建筑,人人都说它冬暖夏凉、经济节能,可是愿意住在里面的人越来越少,我想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在那个人人向往城市高楼大厦的年代,穆钧在申请面试时却向导师讲述了自己对生土建筑的理解,设想了许多能够在乡村推广普及生土建筑的做法。没想到,导师给予的回复是“你说的这些,如果就你一人做的话,一百年都做不完”。

也许正是穆钧的“天真与幼稚”打动了导师,顺利入学后,穆钧立即投入到导师位于甘肃庆阳地区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项目中。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里,他频繁往返于香港和远在甘肃的毛寺村。项目开工阶段,穆钧作为驻场建筑师,驻守在村子里长达一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当初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正一点点变为现实。

穆钧就地取材,发掘和改良传统建造技术,设计建造新型生土建筑。最终建成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校舍实现了全年近零能耗的生态效益,总造价也比当地具有同等抗震和保温性能的常规砖混房屋减少三分之一。“校舍房屋借鉴当地传统,采用1000mm厚的土坯墙,仅此一项可使冬季教室内气温平均提升2~3℃;将常规屋面保温挤塑板替换为同等绝热效能的草泥垫层,造价可降低至少80%。”穆钧介绍说。看到传统生土建造技术所具有的远优于常规建筑技术的生态性价比优势,穆钧更加坚定了研究的决心。

“我很幸运地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收获这么多成果,梦想正在不经意间慢慢实现。”穆钧说。

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与传统创新奖、亚洲最具影响力最高荣誉设计大奖、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一个个光辉的奖项是对穆钧勇作“时代逆行者”的最佳赞誉。

扶贫“追梦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5·12”汶川地震后,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无止桥慈善基金的支持下,穆钧作为项目负责人,发动组织香港和内地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建设以四川会理县马鞍桥村为基地的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为了有效提升传统夯土农宅的安全性能,重新唤回村民对建造传统的信心,自力更生完成家园重建。穆钧团队决定充分利用震后废墟和本地自然材料,通过融入抗震技术,改良当地传统夯土技术,发动和引导村民根据自身财力和需求,自力更生完成家园重建。在穆钧团队的指导下,仅用了3个月,一幢幢“土”房子就建好了。阳光的映衬下,原生原态的土黄色焕发出金色的光芒,映射出幸福的味道。

村民自主兴建的新型夯土农宅,不仅满足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而且其舒适性和节能效益远优于当地震后统建的常规砖混结构农宅,造价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该项目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度遗产保护与传统创新奖、香港2010年度环保建筑大奖等专业奖项。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穆钧带领团队在甘肃会宁、广西桂林等地区先后建设了一批乡村公共设施。随着甘肃会宁的马岔村民活动中心的落成,再次恢复起来的老年人秦腔皮影戏班、中年妇女自发组织的敬老自乐班、当地老中医开设的中医诊所、图书室、为留守儿童设立的课外活动小组……一个个服务于村民的区域相继开辟了出来。村子活了起来,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作为扶贫路上的“夯土追梦人”,穆钧一直在路上。从参与创立无止桥慈善基金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专家,再到世界人居奖的获得者,穆钧团队先后发动20余所高校志愿者,深入西部贫困农村、利用科研成果指导并与当地村民共同开展房屋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达50余项,受益村民8万余人,培养基层技术与管理人员5000余名,参与大学生2000余名。他们对于扶贫工作的执着和热情感染和影响着一批人,也许这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守望的“乌托邦”。

学生“引路人”:传承技艺 不忘初心

作为一名教师,穆钧没有改变的是对乡村的坚守和梦想的坚持,而他的个人经历一直都是学生们愿意模仿的“模板”,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穆钧的队伍,跟随他一起参加乡村建设。

随着接触项目的不断增多,面对中国各地区丰富多元的传统民居,穆钧也在思考关于“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的传承”命题,到底需要传承什么、如何传承的发问让他聚焦到营建传统研究的本质。

“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民居的形态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可被划分为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和能力要素三种类型。”穆钧解释说。学生们跟着穆钧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就是田野考察,通过广泛的调研积累,他们体会到了这三类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比如在西北地区的很多农村,不仅会存在生土建筑,还同时会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砖土混合等多种类型的传统民居。这种现象的出现事实上证明了传统民居始终处于一种循序渐进的演进状态,相应的适宜性技术也在逐步地进化。同时,也让学生们懂得传承建筑技艺既不能以传统保护的名义全盘照搬传统技术,又不能抛开地域条件并否定传统技术的一切。

“希望有一天,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不再是发达与落后、富足与贫困,而是代表着两种相互平行且各富魅力的栖居模式。人们可以在其中根据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情趣,自由地选择理想的栖身之所,为心灵找寻一个温暖的归宿。”建造乡土家园一直是穆钧心灵的“乌托邦”。

猜你喜欢
生土民居村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生土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民居智库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民居摄影
生土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