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话建筑里的凝固史书

2020-02-29 05:41苏金河
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筑

文 / 苏金河

作为建筑人,捧读机工社建筑分社新近出版的《杂话建筑》丛书,心中感慨万端。作者张克群女士是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高足,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沉浸于中外建筑尤其是古建筑的丛林当中,全套丛书五卷可以说是她一生结缘建筑的总结之作、集成之锦!被人称为“清华奶奶”的张克群女士用一生砥砺建筑的心血结晶倾诚奉献,编著了这套图文并茂的世纪级中外“建造物语”。

这套丛书洋洋洒洒之间迭见匠心,好似一场趣味无穷、精彩纷呈的建筑之旅。它的线条是横纵结合的,建筑史为纵,中外建筑为横,中间的十字结是建筑是什么,我们怎么看建筑和中外建筑故事。由于书中介绍中国古建筑花了大量篇幅,可以说纵线较长,横线较短,史书的色彩很浓。尤其值得读者珍视的是,作者科班出身的大量手绘图稿,让人有一种山阴路上芬芳无尽的感觉。建筑人崇尚实在、严谨,还是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每一本书里游览、品味一番吧!

一、《树木与房子——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

该书以十几万字的篇幅、300幅作者手稿为您道破隐藏在木头之间的大天机和小秘密,比如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如何构建?栏杆、斗拱、雀替等怎样取材、雕刻?大屋顶上的脊兽,雕花门窗和望板,从起架到落架、从柱础到飞檐,千年匠意尽在一读之中,让读者在去躁凝神之中得到木构建筑知识和启发。

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跟着作者的文字和手绘去追踪一个个有趣的古建筑,以及它们的细部构件和饰件。她以通俗的话、有趣的语为我们细说中国建筑。人类生活从建房开始,特别是有了婚姻家庭需要繁衍后代之后,房子是生活和幸福的焦点。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北京口语描述中国建筑史和古建筑经典,始终洋溢着鲜活和生动的氛围。本书的叙述从对建筑古史的考古发现讲起,如6800年前陕西半坡村半地下房子;农耕文明从靠木为生到借土为生,甘肃天水、张掖一带的夯土建筑是现存范例。

机械工业出版社近期出版,张克群著《杂话建筑》丛书一套5本,80多万字,数百幅手绘图稿和精彩图片

作者对与建筑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记载耳熟能详,从楚灵王的章华台到晋平公的新宫。作者以“从脚到头”即从下到上的顺序把建筑当人来叙述,正是洞悉了中国建筑的仿人设计和天地人三道结合的设计理念。主人不同,建筑亦不同。在人的一生中常常是建筑将人的尊卑贫富差异、伦理地位距离拉至最大。房子乎?人生乎?尊严乎?古建筑由周礼固定下来的规制、模数、尺寸、正偏间数、高低层高、用料档次、部件讲究、雕花水平、施作方法、门阶样式都与主人的地位息息相关。

该书分七章介绍了基座、柱础、树干能干什么、大屋顶、栏杆、斗拱等部件,门前、窗前、和屋脊上的狮龙图腾饰件。《后记》中介绍的颐和园建筑脊兽龙凤狮、天马海马、仙人让人联想到汉代崛起的仙道文化,以宫廷建筑为例,对古建筑的主要部分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以树木为喻体讲述一座建筑的立面结构,这是本书的鲜明特色,入脑入心,令人印象深刻,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无疑是上好的读物,既普及了传统的建筑文化知识,又涉猎广泛地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意在“堆砌一座知识与兴趣于一身的山峰”。

中国的建筑是由低到高发展起来的,好比猿人钻出洞穴,首先在地面上立个基座,既是建筑的坐标点,又让建筑有了牢固的基础。作者在描述、图示的同时引经据典,依据典范建筑部件从容介绍,要言不烦,使人兴味盎然,没有阅读疲劳;北京方言和严谨的学术表述无缝对接,让人觉得舒服、耐品。如第6至7页介绍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时对旌幡、经幢进行了对比考证,配以生动、丰富的手绘,让一座建筑各个方面的精彩乐章都演奏得恰到好处。丛书手绘的展示能力让人吃惊,各地大量的古建遗存风貌,柱础的样式与受力、意韵的关系在第二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第五章则突出介绍了望柱柱头的柱饰研究,对斗拱从文到图予以全方位介绍;浙江兰溪民居木雕“胖老爷升官记”让人捧腹大笑;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也与绵山古建筑密不可分;浙江楠溪江民居“戒心”深重的二重门、寨门透露了别样的心机。这些都是作者经年考察、游历、绘写、研究的心得和深厚积累。

二、《记忆与传承——消失于古村落记忆里的故事》

本书的素材虽然来自下乡考察古民居和村落规划的积累,但是更代表中国知识女性返璞归真的时代情怀。作者将钻进大城市视为一种中国病,以客家人偏于一隅的“新村”与之对照,让淳朴的人事散发出人生观的新味。作者在《前言》中自言此书是“小型的建筑展览”,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江南民居展于书上,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爱好和寄托,以及民间匠人精湛的技艺”,或许也能体现出为自己盖房子和为官家建房子的大不同,在少有超越规制的同时富有主人个性的文化讲究、技艺特展和地方风格、独特功能,从取材到工匠手法都有南北气候、风物所宜的大不同,但是总体上又异中见同,凝聚民族建筑、理想人居审美的大同。

荻浦村的申屠氏祠堂、范家井、孝子牌坊、戏台、民国“蚂蚁杠”搬移法;每个家族与村落都自成一段历史,徐畈村以徐氏为主,是金华徐偃王后代的后代。宁波也有徐偃王后代,对考证徐国的历史、徐姓的历史很有帮助;当官经商是中国人致富一方的主要渠道,有钱之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建房,大多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如玉华叶氏新叶村重视教育。作者特别关注了江南乡间的水乡特色建筑——廊桥、商业街市、水巷、石板路;云南白族建筑山高皇帝远的逾制设计;福建“敬神不如拜祖”的祠堂中心建筑,还有大清光绪年间全国最早的女校“容桼居”、永定土楼等,无不闪耀着地域智慧的光辉。有的村庄设计风格与民族经历、始作俑者的职业经历有关,如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有60条巷道,楼梯对称设计。作者还注意到水乡绍兴的桥之丰富多彩,真可谓古桥的露天博物馆。

三、《寻宗与觅迹——问道寺观,坐听建筑故事》

此书无疑是归纳对中国宗教建筑的考察感受,包括“宗庙祭祀的神仙传说,楼观庙宇的千年传承”,书中100多个佛道故事、200多幅手绘图稿,带你沿佛教西来路从莫高窟写到五台山,从峨眉山到九华山,彰显“高台教化”寺观设计、规划之美,涉及佛教四大名山、七种佛塔、道教四大名山九大庙观,文圣公孔庙、武圣公关庙等五大人物祠。

以皇权压制神权的中国仍有大量的宗教建筑遗存,特别是佛寺道观仍到处可见。南禅寺的古朴庄严,佛光寺的斗拱莲台,辽宁奉国寺大佛,宜宾圣水寺男观音,登封嵩岳寺塔,江西龙虎山道观,山东济南附近的古刹灵岩寺风采在这本书里均一一展现,令人赏心悦目,震撼心灵。图绘突出了同构相异的艺术对比,如北京碧云寺和九华山五百罗汉堂布局、艺术风格均有不同,各地不同力士像、塔、迦楼罗护法浮雕及主体建筑,作者均一一指出其特点,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

道教的庙观大门和牌坊很有特色,作者介绍的不少,如湖北荆州黄陵庙祠堂式山门、山西泽州宫殿式大门、北京白云观木牌坊、济南灵岩寺石牌坊、泰安岱庙的故宫式布局建筑群等。

四、《探秘老北京——细说四九城的故事》

身为老北京人的张克群女士在本书《后记》中感慨,自己虽是北京人,又是学建筑的,对北京了解得很不够。这一方面是谦虚,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太丰富了,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个千手千眼观音的一到三个曲面。但是,又查资料又积累,作者带着对老北京城的一份厚爱给我们写出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按由远到近(历史)、由大到小(体量)的顺序,一一了解北京作为都—城—街巷—郛(城郊)的建城史、规划设计、皇家建筑与民居、礼制建筑与宗教建筑。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仅有建筑没有人也不会有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探秘老北京》在介绍北京城市史的同时也讲述了许多老北京的有趣故事,是您了解北京建筑文化的一本优秀读物。比如,清代四九城八旗的据守分布;北京牌楼与牌坊的不同与消失;明英宗“土木之变”时于谦保卫北京城的故事;慈禧太后指令袁世凯建北京自来水厂的故事;北京女校风波,洋建筑博物馆一条街—东交民巷;花市清真寺大殿横梁孔雀木欠一点被乾隆皇帝请走的故事,等等,让我们对北京城、中国史又有了侧面的了解、深刻的理解。

对北京的建城史,作者采用串珠手法从古到今、从线到点去娓娓道来,她从周初太保姬奭的后代姬克封在燕国讲起,讲房山琉璃河燕都遗址、荆轲刺秦王、辽金燕云十六州和辽南京即今日北京的故事,由此串起天宁寺、良乡辽塔、金中都、元大都和设计者刘秉忠、通惠河、明代永乐皇帝建北京和名匠蒯祥的故事、天坛、九门、皇史宬等。第四章“城外也热闹”主要介绍城郊的陵墓、古桥,让读者对北京城有更丰富、全面的了解,亚赛专业导游带您逛遍北京城。

五、《变化的建筑——外国建筑的千年之变》

本书是一部简明西方建筑史,以时间顺序介绍、描述西方建筑从奴隶制时代到现代四个阶段的建筑发展史,如一幅折扇展现西方建筑的“浮沉与流变,破旧与立新,亦步亦趋与日新月异,和光同尘与锋芒毕露”,让读者这般颜色看将来,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在作者的引领下浏览西方建筑风光。

作者和我们都是按照比较、借鉴的需要去看新奇的外国建筑的,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都有鲜明的民族、历史特征。如希腊阿丹米斯神庙作为建筑标志的三角楣大屋顶,其台阶前也有一对狮兽,和中国建筑门前的镇邪狮子有什么联系?德累斯顿茨温格宫里清代中国老人吹蒲公英的石雕,让读者对中西文明之间的巧妙呼应浮想联翩。希腊多立克的曲面柱式在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幢上也能看到,让人怀疑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化也来到了中国。令我们感到新奇的外国建筑还有很多,如罗马斗兽场、拉美奇琴伊察人的金字塔和古观象台、日本神社以及平城京与古长安相近的规划布局、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圣马可大教堂的宗教仪式感设计等。太阳神崇拜曾是人类各部族的共同经历,但崇拜的遗迹已经很少,印度科纳拉克太阳神神庙可谓硕果仅存,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形象与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驾驶战车的形象为何相近?

建筑的故事岂止是建筑!外国现代建筑也不例外。作者带我们跨越东西地领略异族建筑的深厚文化内涵,深深吟味那些不变的传统和创新的基石,对我们了解西方、亚洲、拉美文化,借鉴建筑设计营养都有不可多得的启示。

著名音乐人、张克群公子高晓松在丛书的序中再次提及张氏名言——“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与诗”,而“诗就是你心灵的最深处”。于是,我们看到作者“诗与远方”的行走遍及世界:读书画画,考察古建筑,因此对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建筑是文明史凝固的音符和残影,它不是江湖上行走的不系心舟,它最先并持久地给人类带来安全感、稳定感。

建筑如人,人如建筑,书亦如人。张克群女士一生从事建筑设计,又长期游历中外建筑,因此,这套丛书给人以厚积薄发的感觉,此次倾情奉献适合建筑界内外尤其是喜爱建筑文化的普通读者快乐学习。作者万万千,个性阅历永不同,走进《杂话建筑》丛书,走近张克群女士,你将迎来一个醉人、香甜的建筑世界!

2019年12月26日写于京华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
建筑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