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承担着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文化对外传播等多项任务。在这个信息流通高速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同汉文化传播相结合,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在政治同文化相互影响的今天,如何实现中国文化同别国文化的双向传播与交流。若在语言教学中实现文化教育的双向性,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并且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本文将从语言同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从文化双向交流融合视角,对如何在课堂和课下增加中外学生交流,以提高该专业本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文化教育 文化双向交流
21世纪以来,语言能力已然成为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要求一个国家具有更高的语言教育能力,首先需要个人具备更多元的语言能力。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先生曾经提出:“21世纪的年轻人起码要掌握三种语言,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看法已经在近年来各国发展的战略中得到验证。放眼全球语言教学情况,各国青少年在学好母语的同时,需要掌握一至两门外语,而汉语往往成为外国人首选学习的外语之一。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汉语教学与进行文化教育,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接下来,笔者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的角度,以语言同文化的关系为切入口,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课堂内外的现实状况,提出一些拙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汉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使得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自然地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国家的一种语言在被学习者习得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该国家、民族文化的学习,尤其是语言背后的价值观等概念,这也是每个国家在对外进行语言教学时乐于看到的场面:在本国、本民族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文化往外传播,让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了解、认可乃至认同、吸收,尽可能使自己的文化融入国际多元文化宝库中去。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使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愿意并能够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当然,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文化这种有底蕴、有内涵的文化成分。因此,作为一个双向的现实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切实考虑到如何使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语言教育之中。笔者在此问题上赞同赵金铭先生提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只有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真正浸润于语言教育之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二、目的语教学到文化双向交流的转变
在明确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以后,我们应着眼于汉语作为目的语教学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这一问题。纵观世界各种语言推广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国家均对异国文化保持着警惕心理,绝不容许别国对本国进行文化渗透,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各国文化本就应该同别国文化平等交流,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当然,在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时,应当时刻保持这种心态:在以汉语作为目的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并非通过语言教学强硬地输出中华文化,从而获得别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而是希望汉语能够真正发挥它的载体作用,让外国人通过汉语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尊重中国,同时用汉语介绍本国传统和文化,从而推動双方文化的交流。
正如陆俭明先生所说,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汉语国际传播”观,即开展汉语教学是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这种从单纯的目的语教学到推动文化双向交流的转变,同文化浸润到语言中实现再传播是不相矛盾的。首先应该明确,单纯的目的语教学必然伴随着目的语文化的输出,从这一环节上来看,便能够同第一部分提到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相对应。其次,在目的语文化输出的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应当注意方式方法,让文化伴随着语言被学习者所接受,同时鼓励学习者用汉语展示本民族文化,这样便能够实现文化双向交流这一环节。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双向传播与交流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能够让中华文化在“无声”之中通过语言传递给对方,也能够从对方得到他国文化的反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而话语自信是文化自信最直接的体现。由此,对未来的汉语教师来讲,树立文化自信才会有自己的话语逻辑,才能够身体力行地坚定文化交流和传播。对于现行高考制度下的国际教育本科阶段学生来说,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进而自发树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要提高文史意识。汉语言作为一门传承了数千年的语言,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体现。如果在汉语教学中,只求传授给学习者语言的语法、词汇及词义等,或者将汉语教育与文化传播分裂开来,就无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真正目的。目前文理统招进入该专业学习的本科生,文史知识底蕴参差不齐,所以更要树立文史意识,除了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外,还要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只有汉语教学者自身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才可为学习者跨越单纯语言学习,进入文化交流打下基础。不仅仅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需要学习历史知识,推而广之,中国语言学类专业的学生均需要学习,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没有体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
最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要注重多元文化交流。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遵守彼此的交际文化规则,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因此,本科学生需要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本科学习阶段,英语、俄语、日语等多门外语选修课程的学习,其实也是了解该门外语国家文化一种很好的体验。短期出国研学等项目的推广,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这门专业,无疑是提升学生对外交流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很好的渠道。但是由于学时的规定、本科在校时间的限制、出国经费的问题等诸多原因,上述方法难以成为提升大多数学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提高本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从热爱本专业的本科生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体现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上,而是应贯穿于课上课下全过程、全方位。
(一)充分利用课堂实现中外学生交流
从学科门类归属中我们不难看出“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当然,它作为一个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和学者的专业,从实际需要来说更是一门交叉学科。这种现实情况就必然要求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多维度、多角度地同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以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中国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涉及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但落实到具体学科时,为学生提供同外国留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则较少。笔者认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无须追求培养计划的变更,例如一定要增加一门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专业课程,这从现实情况来看可操作性不高。其实大可转变角度,将这种交流需求的实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托于学院中外学生共院学习的资源,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中外学生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例如,在《语言学纲要》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留学生语音语料库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外语言发音差异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选修该门课程的留学生用汉语向大家介绍本民族古代典故等传统文化,引发中外学生的讨论;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中外学生可以用汉语作为工具,分享各自在进入其他文化环境过程中的文化碰撞甚至是“文化休克”的情况,帮助中外学生在语言交流中实现文化上的互相理解与尊重……当然,以上措施是从中国本科学生的课堂角度提出,反之,教师也可以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课堂上利用中国学生语音、视频等资料,邀请中国学生参与课堂甚至辅助教学等形式加强中外学生的语言交流,积极改进文化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文化双向传播。
(二)课外活动实现中外学生交流的补充和延伸
课外活动形式相对自由灵活,能够对课堂教学无法涉及的方面进行必要的补充。漢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文化交融、兼容并包的专业,更应该注重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
1.文化娱乐活动
现今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新生入学初期和学年末会举办校级或院级的迎新晚会、跨年晚会等,晚会上各种节目形式多样,作为国际教育学院,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调动中外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晚会内容,给学生搭建更好的展示自我、展示自信、展示文化的平台。例如,从人员配置角度,中外留学生可以搭档组成主持人团队,共同策划出演节目等,让留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从“听众”到“主角”的身份转变。除此之外,饮食文化中凝聚着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因此美食节也不失为一个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外学生可以在美食节上亲手烹饪各自家乡、民族的特色菜品,为其他地区、民族的同学介绍菜品背后蕴含的饮食文化。同时,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环境,举办这类参与感强、受众范围广的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高校同社会的连接功能,文化交流的辐射范围也在无形之中被扩大。
2.体育竞技型活动
在体育竞技类活动中,中外学生的交流将呈现出一种更原始、更自由的状态。据笔者观察,竞技活动中,中外同学使用手势语的频率将远高于直接的话语沟通,这种肢体动作上的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补充课堂教学中的盲点,且各个国家的手势语等含义丰富,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同一个动作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含义的情况,这种文化碰撞为中外学生在“无声”之中实现别样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同时,竞技场上的团队协同作战、个人奋力拼搏,能够为学生们理解不同民族的竞技精神提供具体场景,并加深各国同学的深厚情谊。
3.拓展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自愿组织形成的科技、艺术等各类团体,覆盖范围跨越院系的限制,人员组成上更灵活,活跃学校氛围效果更好,更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在上文提到的文娱类活动中,学生社团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组织文娱类活动,为中外学生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国际教育专业本身可以鼓励大家成立传统文艺社、外语角等社团,针对性、专门性地展示中外文化。例如,在传统文艺社,留学生可以欣赏中国传统技艺,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等,充分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不仅如此,留学生也可以用汉语向中国学生展示本民族传统技艺、习俗等。这类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
五、结语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院校级组织还是学生社团,尽管形式不同、引领者不同,但它们的目的归根结底都应该是一致的:在语言教学、日常沟通中实现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交融不断,我们应当树立文化自信,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教育专业乃至整个学界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华五千年文明定会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要有这样的认识[J].语言战略研究,2016(2):77-82.
[2] 陆俭明.试论中华文化的传播[J].学术交流,2019(4):5-12.
[3] 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11-16.
[4] 翟晓菲.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探析[J].文化与传播,2018(4):73-77.
[5] 宋晖.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史意识[J].海外华文教育,2015(2):180-185.
[6] 刘肖.浅谈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现代交际,2019(12):141-142.
作 者: 顾煜彤,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7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