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2020-02-28 11:53李玲
长安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运用

李玲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其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践中的发展性,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二是实践中的科学性,它紧密联系各国国情;三是实践中的斗争性,它吸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四是在曲折中前进。这些实践价值深深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发展进程中,并对当代中国起着价值指引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运用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73-03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是在钻研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出现和形成,传播和发展,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凝结而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的内在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贯通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过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方面来进行掌握。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发展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为人类创造了无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一系列思想体系,也涵盖后继者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包括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前进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最鲜明的特征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凭借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成为了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一生中曾多次地对某些原有的观念和论断等进行修改、增补甚至是舍弃,因为时代和政治形势在改变,原有的观点或者结论已经不能完全地适用于实践之中,如果强行将之应用于实践中,会对工人运动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例如,《共产党宣言》中的理论思想虽然是坚不可摧的真谛,但它的个别论断已不适应于当今实践的发展。观察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再版的多个序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是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的理论的,并从中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卓越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仅是体现于《共产党宣言》,更是体现于他们的全部著作之中,甚至是贯通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全人类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人们了解、改革和创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尽管马克思主义是广泛运用的真谛,但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思想指导实践运动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空洞的、僵死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来进行思想引导,而必须结合各国的实际国情,做到理论结合实践,走符合各个国家国情的发展路线。列宁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中讲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活的行动指南,不是千篇一律的思想,它必须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极度猛烈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中不乏有坚持僵化的教条主义而导致革命失败的诸多事例,既包括国际性的共产主义运动又包含中国共产党,他们都曾受教条主义之害。例如,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都曾惨遭失败,经过细致的剖析可以明确:苏联等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而在于这些国家在实践中诸多方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是兼具开放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体系,它对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文化成果都持辨证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采取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化成果,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来源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借鉴了其积极的思想并以此为据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不但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者,更是对危害工人阶级的理论和思潮的坚决揭露和批判者。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第一国际”这一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时,与那时工人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等谬误进行了顽强的对抗,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其政党的一个中心点就是坚持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流派与思想作斗争,把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变为革命的理论,用真正的无产阶级组织来进行战斗。在斗争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还逐渐完善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伟大的革命批判精神与披着各种伪装的、具有极大迷惑性和欺骗性的思潮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航向标,这一优良传统值得马克思主义者代代相传。

(四)马克思主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指导教育与现代社会先进阶级的,同时论证了新的制度必定会替换现代制度,因而这一学说每前行一步都必然伴随着战争也便无可厚非了”。一切事物的成长都伴随着前进与曲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不例外,它的前进是波浪式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顺利地在国际和国内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国际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列宁带领俄国人民进行了勇夺政权的革命战争,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道路。国内方面,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将马克思、列宁的理论思想视为航向标,还在实践运动中把马克思、列宁思想与中国的国情相连接,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相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带有中国化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新的奋斗目标与美丽蓝图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有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失败的惨痛教训。例如,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是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的深刻体现。当时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方面的不成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观原因,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缺少取得革命成功的客观因素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总而言之,巴黎公社尽管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第一次试图创立属于自身的政权,也给之后的无产阶级活动做了重要铺垫,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接点。

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所具备的四个方面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日渐强大和完善的重要原因,它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仍起着重要的价值指导和引领作用。作为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涵盖方方面面,它在中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它的三大主体思想,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国的治国理政,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马克思主义是屹立于当今社会具有时代价值的精髓。

(一)新时代多党合作制度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仍然贯穿于我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之中。列宁指出:“对立面的一致是暂时的,而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如同发展和运动也是绝对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高度地揭示了统一与斗争在矛盾运动中的辨证关系。要以此为依据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做完整而又规律性的表述。在中国政协成立70周年大会中,习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坚持中国的政协制度,发挥好人民政协的作用。共产党和民主党是统一的,二者都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伟大梦想。它们在此基础上坚持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治国理政中发挥重要价值引导的生动彰显。

(二)新时代民族团结政策的完善

习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议中的讲话牢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质量互变规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等。习总书记在会议上谈到:“70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密切联系了中国民族实际,使全国各族人民第一次真正地成为国家的主人,真实地感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谱写了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新篇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伟大创举,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民族理论来指导中国现实的民族问题的生动彰显,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深刻体现。一方面,少数民族的领导权归中央所有是主要矛盾,而少数民族自己掌握自治权则是次要矛盾。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关系,看清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在,又要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都渴望在此阶段努力将我国建造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全面发展的国家是高度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是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其中,前一阶段是共同理想,后一阶段是最终理想。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佳机遇期。此时,我们要更加同舟共济、凝聚力量来应对繁杂的国内外形势。民族进步事业是基础和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标和最高理想。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也同样贯穿于当今国家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是具备时代价值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所有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习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到了多个方面的建设,包括党的领导问题,民族工作,基层事业,价值指导思想等。习总书记将民族问题的方方面面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紧密结合:将民族问题落实到方方面面,强调只有实现各方面的团结统一,齐头并进,才能促进最终理想的实现。量变是前提条件,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好,才能把各个民族都建设好:质变是最终结果,只有打好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个根本点,才能做到完成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质变”。

(三)新时代共同体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和尼泊尔共建命运共同体,建立世代友好、和睦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中。马克思曾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人作为类存在物,其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基础便是共同体,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就明确了“共同體”对于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以及人类的解放是至关重要的。“10月12日习总书记在加德满都总统府与尼泊尔总统班达里确立了以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建立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中尼通力合作的世代交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尼以联合的方式来促进彼此发展,加强全方面的通力合作,开展全方位的网络建设,增强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进一步打造命运共同体。中尼的战略合作既是为了促进彼此的繁荣发展,也是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思想的体现,是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彰显。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实践的开展而创新和完善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紧密连接各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和各种思潮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不仅指导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萌芽和成长,而且至今对于中国的治国理政起着关键作用,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时代精神上的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运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