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调侃天冷的段子中,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世界上有两种冷,一种是自己觉得冷,另一种是你妈觉得你冷。
不管哪种冷,可能最后的结果都是把自己裹成“肉粽”。不过,要我们自己选择只添一件衣物的话,是加外套、裤子、帽子、围巾,还是袜子?換句话说,身体保暖,哪部分最重要?
气温一下降,不管头发长短,母亲总会及时叮嘱要戴上帽子。因为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身体的多数热量是通过头部散失的。
但是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提亚·比勒陀利乌斯博士使用了水下呼吸器来评估人们通过头部散失的热量。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不仅身体强壮,而且头发浓密,因为我们身上任何部位的毛发都有保暖作用,秃头会给实验加入不必要的复杂因素。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比勒陀利乌斯博士将志愿者分组泡入17摄氏度的冷水中45分钟:一些志愿者完全潜入水下,另一些志愿者的头部则留在水面上。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志愿者刚刚浸入冷水后的热量散失速度最快,但剩余时间的数据却与流行观点相悖。一些志愿者穿着轻而坚固的干式潜水服完全浸入水中,换句话说,这会让志愿者的大部分热量只能从头部流失。但实验发现,他们流失的热量仅仅是那些穿着泳衣并保持头部在水上者的一半。由于后者的热量几乎完全通过躯干流失,所以,这表明人体躯干流失的热量多于头部。换句话说,这也意味着人体的多数热量并不是通过头部散失的。
然而,这里要提醒的是,帽子并不是没用的,因为将头部暴露在寒冷中时,核心体温下降的速度远超预期。如果在寒冷的日子里穿着暖和的衣服,却没有戴帽子,那么当血液从温暖的身体向上流经头皮时,就会被周围的环境冷却。而当这些血液重新流回温暖的身体时,就会降低体温。
因此,听母亲的话戴帽子保暖是没问题的,只是大部分热量从头部流失的说法,值得商榷。
比起头部更容易散发热量,“寒从脚下生”的说法更有可能从父母的嘴里蹦出来。理由很简单: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最易受到寒邪侵袭。不过在现实中,父母的这种说法比让戴帽子更容易引起反弹。
年轻人对寒从足起往往并不在意,在一些时尚青年中,即使在冬天他们也会专门露出脚脖子,甚至不穿袜子。前一阵子微博上有医生表示,冬季脚部保暖不周,会影响脏器功能,甚至会得关节炎、不孕症等疾病。此言一出,争论迭起。
实际上,足部保暖的重要性从数据上并不容易体现出来。在比勒陀利乌斯博士的实验中,另一项变量是衣服配置不同。有的志愿者只穿泳衣,有的则会身着具有保温作用的干式潜水服、两双袜子和羊毛手套。但是,结果显示袜子对热量保持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因为全身只有7%的热量是通过足部散失的,所占比例甚至还低于头部。
可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当温度较低时,人体热量更容易通过足部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一双厚底鞋或者厚袜子,还是能起到保暖甚至保持健康的作用。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罗恩·埃克斯尔博士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回到正常生活前将脚放在冷水里坐20分钟。对照组则是穿着鞋袜,将脚放在空篮子里坐20分钟。五天后,冷水组中着凉的人比对照组多两倍。因此,为了不感冒,厚袜子也不能落下。
肠胃寒尽管是中医的说法,但毕竟内脏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无论中西方,在冬天都有一些让自己觉得更暖和的食物。比如,寒冷天气时喝热饮有助于防寒。在欧美人看来没什么比在大冷天来杯热巧克力饮料更让人暖心,而在中国父母那里,不过是换成了不同的配方,比如父母建议来杯热水,里面放点姜让全身温暖,或者泡点枸杞也行。
姜和辣椒等辛辣的食物有刺激血液循环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人体体温。但是在冷天喝几口烈酒来暖胃就有些缘木求鱼了。虽然冷的时候喝些酒精饮料会让人觉得自己正逐渐变暖。看起来也像是这样,酒精令皮肤表层充血,让人脸红,碰碰自己的脸,也会感到它变热。但问题在于,这是假象,血液已经离开身体的主要部位,所以实际上身体核心温度下降了。如果身在室内,少量的酒并不会对核心体温影响太大,不适感会逐渐减少。
真正的问题是,在户外,酒精促使血液流向表皮,所产生的热感不能长久维持。在大量摄入酒精后进入寒冷环境,可能发生危险:酒精会减少身体自发的寒颤效应,减少对寒冷的感知和防范。加上醉酒后判断力必然减退,导致更多的危险,每年冬天都有不少人喝醉后回家时掉进水沟。
酒精只让人体表温度上升,让人短时间里觉得肠胃暖和,但核心体温可能下降。
请记住:酒精只让人体表温度上升,让人短时间里觉得肠胃暖和,但核心体温反而可能下降。而过量的酒精会增加体温过低的风险。
因此,天冷的时候与其喝口酒防寒,不如穿件大衣来得实在——后者也是父母更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