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进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美国纽约州西北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的奇观,从伊利湖奔涌而来的河水,以每小时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冲下落差高达五十米的悬崖,形成宽度超过一千米的巨大水帘,激起数十丈的雨雾,飞沫四溅,白绫悬空,天光云影,七色缤纷,彩虹贯日,横亘其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度假。
“尼亚加拉”一词的读音来自印第安人,意为“雷神之水”,崇拜和敬畏大自然神力的印第安人将瀑布视为神明。在白人到来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会定期礼拜住在瀑布里面的雷神。而且,相传一位印第安少女,绝世无双,被年老的国王看中,要娶她为妻,她誓死不从,驾一叶木舟,从大瀑布顺流而下,飘然坠落,人和小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美丽的女子和她凄美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来参观大瀑布的游客,如果乘船到瀑布之下环视仰观,十之八九会坐上一艘名为“雾中少女”的游船,船名就因她和这个传说而来。
不过,这个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印第安部落女性因为崇拜雷神,有自愿投水、舍身求福的习俗。在白人到来之前,每逢佳节,印第安人都会到大瀑布附近欢聚、礼拜,酺宴为乐,载歌载舞。意兴高涨之际,有少女乘轻舟、顺激流,舍生投瀑;岸边同胞无不欢呼雀跃,以为可得永生,且造福族人。这一传说,载于1935年8月《旅行杂志》所刊的一则《遐举杂记》,作者沈也厂,姓名、行迹均不可考。但自述1910年曾渡美,到尼亚加拉瀑布一游。
查考,1910年前后游美之中国人,为晚清贵胄载洵所率领之访美考察海军团队,一为晚清大理院推事金绍成所率领之出席万国监狱改良协会会议兼考察欧洲各国监狱团队。两个团队同船经日本赴美,于1910年8月出发,9月19日抵达旧金山;次日乘火车赴美东,23日到达芝加哥,当天晚上,到达尼亚加拉。“观瀑布,此天下第一大瀑布也,惜天阴月黑,望之不甚了了。但闻喧豗澎湃之声,如洪钟,如震霆,怒泷标注,余沫喷洒,散珠如雨,沾衣尽湿”。因为载洵和金绍成都有公务在身,此次路过尼亚加拉并未停留仔细游玩。金绍成显然是心有所系、意犹未尽,等到10月初在费城开完监狱改良会议之后,他便于10月底往尼亚加拉一游,并在日记中记录甚详:“前随洵邸夜观之未明,今以便道再莅。此境在美国可称一绝大奇观。”“往游时,霏雪漫空,朔风砭骨,奔泷如练,水花溅衣。遥而望之,如白龙百丈,夭矫蟠空。行近涧边,水面浪花白如钟乳。夕阳斜射,隔堤现双弓虹影,逐人而行。同人循石阶而上,立于山坡之侧,仰视飞瀑,予出照相镜为摄一影。”
随后,金绍成一行进入瀑布之下山洞探险。当然,他并没有看到所谓的雷神和他的妻子印第安少女,不过确实提到了印第安年轻女子乘轻舟自溺舍身的故事。由此推测,1935年8月《旅行杂志》所刊《遐举杂记》很可能是由金绍成的日记敷衍而成,因为金绍成1926年便已离世。
金绍成生前刊印有此次出行的《游历日记》和《审判监狱调查记》,前者以《十八国游记》为名,收入钟叔河等几位先生续编的“走向世界丛书”,由岳麓书社刊行;两者连同金绍成的诗集,一并收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书”(第二辑),由凤凰出版社刊行。
仔细翻阅钟叔河等几位先生续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可以发现,除了金绍成的《十八国游记》外,陈兰彬的《使美纪略》、张荫桓的《三洲日记》和傅云龙的《游历美加等国图经馀纪》等,都有大量关于晚清中国外交官和游历使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记载。
不过,从现有的记录来看,中国外交官见到大瀑布的时间可能更早。1868年蒲安臣使团中的几位成员,就曾在大瀑布附近逗留多日,并留下了详细日记。蒲安臣原本是美国外交官,1861—1867年间出任美国驻华公使;1867年底离任后,转而担任清政府使臣,“派往有约各国,充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领使团出使欧美各国,1870年初病逝于俄国。对于蒲安臣在中美沟通之间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徐国琦教授的新作《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有详细研究,兹不赘述。
蒲安臣使团在美期间,曾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等重要城市,并达成了中美之间的第一个条约《蒲安臣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允许两国人民自由往来,相互接收对方学生入学,互不干涉内政等。
与蒲安臣一同出使的钦差大臣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使团在美国面见总统、商谈条约的经过,以及条约文字与附注。
1868年六月,双方谈妥条约内容、等待美国国会批准之际,蒲安臣离开使团其他成员,回老家探亲。而志刚等人则趁机游览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据《初使泰西记》,志刚一行于二十日(阴历)抵达尼亚加拉,二十一日观瀑布。“瀑水下注,总宽约三里许。盖汇上游北美里加密士湖、苏湖、休伦湖、依湖数千里数大湖之水,而束于一口。其地当大磐石。积年水劲溜急,将下流之河斲成二三十丈之深沟……下流中隔小岛,又悬流十六丈余,口宽七十余丈……瀑水下注之势,如大团白绵,推拥而下,訇声如雷,极其壮阔。溅起水沫,上接浮云。其中终日横卧长虹,高喷浓雾。”
随后,志刚一行还壮着胆子下到瀑布底部水崖边,游览了所谓的“风洞”。“夫流水悬崖之间而为之风洞,言其水势过猛,寒气逼人,万雷怒轰。入其中者,足不知所履,目失其所视,耳失其所听,而口鼻不得喘息,世间无此逼迫危急之境也。”
志刚等人到达尼亚加拉时,正赶上修建横跨尼亚加拉河的观光钢索铁桥。他在《初使泰西记》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新鲜的架桥方法:“盖修飞空铁桥之法,无虑河面百数十丈之宽。只两岸有坚土,则造百数十丈之钢链。链皆熟条所炼,两岸以火机炼之,至尺许粗。深埋其两端于两岸,压以重石,谓之下锚。又累石为台,高十数丈,架链其上,则台为柱,而鏈为梁矣。其拽链过河,架链升台,炼细为粗,皆借火机之力,人力弗胜也……而桥屋顶上平,连接铁路,而行火轮车。则取多用宏,于百数十丈之间,飞空而过。为奇观,为快事,奇而法,快而稳,悬空而坚实,能矣哉!”
同行的使团成员、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也在《欧美环游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两天的大瀑布之旅:“是时节方盛夏,而寒气逼人如冬,耳畔湓涌之声,如河决堤,聆之令人股栗。盖因此间有极大瀑布,总名与村同,宽约四五里,长百零八九里……其溜自南而北,至此下流十九丈八尺而成瀑布。舟在上流十里外不敢渡。下流二十余里,白沫飞起如云,直冲霄汉,声大于雷,震惊不止百里。附近之处,人距数尺,对语不闻……每当夏令,四方人民来此乘凉者不可枚举,即冬令亦多临眺,因水结冰山,一切楼台花木,俨如雕刻玲珑,可称玻璃世界,故佳景为天下第一。”
次日,张德彝与志刚一行下到瀑布底端,观疾风洞。“自筒楼环梯绕下,地皆乱石,如狼牙之林立,上望则峭壁陡岩,悬临千丈,天漏急流,飞波扑面。绕至疾风洞之后,通有小木桥,极狭,仅容一足。渡桥后,则步乱石,扶木板,游历数处,而巨浸漫天,如江河之倒泻,其声音之震眩,耳目亦不效灵矣……嗣至姊妹岛等处,则树林荫翳,花鸟宜人,喷雪跳珠,非复从前景象矣。”
随后,几人还过桥到加拿大境内,登塔眺望,“见英属瀑布如马掌形,名实相副”。照相留影后,“盘山而下,至河边驾小舟,乘激流而横渡”,回到美国纽约这边。
因为回家探亲、没有与志刚等人一同参观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美国人蒲安臣,对大瀑布一点儿也不陌生;他就出生在大瀑布所在的纽约州,后来随父母西迁密歇根,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律师,随即投身政界,成为国会议员,连任三届。
蒲安臣担任国会议员期间,正值美国国会内部关于奴隶制问题的辩论白热化之际,双方的唇枪舌剑,甚至演化为人身攻击和肢体冲突。在辩论过程中,一名来自南方的支持奴隶制的参议员竟然用手杖攻击对手,将要求废奴的一名北方参议员打得头破血流,手杖亦为之折断。对此,笃信人人平等和人道良知的蒲安臣怒不可遏,在国会发表演讲,言辞犀利地批评、责骂动手打人的参议员,激起对方的决斗挑衅。在当时的美国,决斗为非法行为,公开决斗可能会丢掉民选职位。为了既不向对手示弱,又能规避美国法律,律师出身的蒲安臣巧妙地将决斗地点选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加拿大一边。结果,支持奴隶制的对手害怕进入逃奴集中的加拿大境内后会遭遇不测,不敢前往,放弃自己挑起的决斗,这令蒲安臣声名大振。
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尼亚加拉大瀑布一直是冒险者的乐园,其中的冒险活动除了泅渡、走钢索过河之外,还包括决斗。当然,丧命者多,生还者少。
1868年,中国使团游历大瀑布之时,大瀑布的游览设施尚未建好。据张德彝记载,6月22日这天,天气晴好。仍在大瀑布附近逗留的志刚和张德彝一行,继续参观正在建造之中的钢索铁桥。为了方便工匠往来运送物料,铁桥上已懸有铁篮,两岸各备六匹马,用来拽拉铁篮。“由东岸至西岸,则西岸马曳,由西岸至东岸,则东岸马曳。”他们冒险乘坐铁篮过河,“至中流稍停,由人照相而去。上下天光,人影倒置,是时疑在虚无缥缈之乡矣。回时因马力不齐,令篮簸扬,颇觉危险”。
23—26日,几人继续在大瀑布附近流连忘返,直到27日方乘火车赴布法罗,继续参观运河谷仓。
1869年1月,志刚、张德彝一行乘篮往返的钢索桥建成通车,成为联通两岸、观赏大瀑布全景的必经之路。二十年后(1889年1月),此钢索桥为狂风所摧毁,沉入河底。
在这二十年间,先后有数位中国清政府的外交官和游历使曾经过此桥,参观大瀑布。这座铁桥的雄伟身姿和独特造型,也留在了他们的游记(日记)之中。
1878年5月,清政府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赴美上任,7月11日过尼亚加拉大瀑布,他在《使美纪略》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参观瀑布、经过钢索桥的情形。
(布法罗)迤北有河名曰“加哑辣”(尼亚加拉),与安剔衣阿湖(安大略湖)、伊厘湖(伊利湖)相通,英、美以此河分界,北岸属英,南岸属美,两国皆设大帅于此以镇守之。又于河上架飞桥两道(一以便火车往来,一以便游人行走),其桥不用桥趸,四面以铁缆维之,两岸各建桥楼,以挽铁缆,高约数十丈。南楼阔八十尺,北楼阔七十八尺,东、南、北三面皆大瀑布。西人云,通地球瀑布,此为最大。北曰“马蹄瀑”,阔二千尺,水流自高至底一百五十四尺,东、南两瀑与河同名,南阔六百六十尺,东阔二百四十三尺,水流自高至底皆一百六十三尺。石峰壁石,湖水奔腾澎湃之声不绝于耳,水花如雪,远望只见白光飞舞。岸傍有屋数间,内设绞车机器,下通水轮,以为升车上下之用。车如小室,可坐一十二人,四面玻璃透亮,有门以便开阖出入。对岸树林浓翳,山上建有亭榭,游人上下亦坐升车,如小舟式,亦系水轮运转。离此二迈,有转水潭,因水急流,至此湾曲而转,故名。又有风洞,因地下浮沙随流而去,上余坚土,形似瓦面,水气由洞口而出,故名。是处风景幽绝,天气清和,每至炎夏,举国官绅多来避暑。
1887年9月中下旬,清政府第三任驻美公使张荫桓应邀赴费城参加美国制宪百年纪念,与美国总统和各部部长一同入城观兵,登楼会饮。在费城逗留数天后,张荫桓一行于9月23日晚乘火车旅行,第二天中午到达大瀑布附近,“饭后乘车绕行园囿至瀑流屈曲入湖处,湍急如黄河盛涨之状,高岸陡崖,嵚崎旁魄,崖旁结木亭,备游人憩息。亭侧有屋数椽,售瀑湖所产各种小石,雕镂为首饰之物,间能适用者,略购数种以志兹游”。
25日早上,张荫桓再次乘车来到,“瀑布悬流处,缘崖陡下,瀑花飞溅,衣袂潜湿。崖垠铁栏屈曲,中护小桥,斜透黝洞,崎岖不易行,游人少往者。瀑下有小轮船一艘渡客,容与瀑流极平处,游驶不能远,机轮智巧至是而窘矣。回车绕行三岛,各跨一桥,名擅佳胜。中岛桥在鸣瀑之腰膂,崇林掩映,渐有红叶,坐桥柱少憩,胸臆皆凉,徘徊不忍去”。回到寓所吃完午饭后,张荫桓游兴不减,乘车过桥到对岸英属加拿大观瀑布。
这天,张荫桓见到了1868年志刚、张德彝等人参观时正在建造之中的钢索桥。“桥去水二百六十尺,东西距三千二百尺,两岸加铁柱如闸,又集铁线纽作绳索以相牵缀。桥之两旁亦用铁线遥系,云可经久”,“桥窄仅容一车,彼此往来各于桥头相候。过桥迤逦至一板屋,亦售卖湖石映画诸物”。随后,张荫桓下到河边,近观瀑布。“缘梯数级至水机房,下视陡绝,计二百九十尺,上盖木圆篷,不见天日。旁穴小窗透光,以水运机引胡床上下,极险事也。溜至平坦处,接以木阁,低枕水面,环以疏栏。约里许,峭壁千仞,草树蒙茸,瀑流至此乃极湍悍。隔岸水阁参差,陡崖外有木屋,方直插天,此升梯也。盈盈相望,喧腾猛迅,甚非一苇可航”。游览了一个多时辰后,张荫桓回观瀑布正面。“直垂九十丈,横曲略如之,水气积为烟云,白光澈天际,视美属之侧旁睨者,别饶意味”。随后,张荫桓参观了旁边的博物馆,购买几幅了油画。回到美国边界时,税卡索要油画关税,张荫桓因外交官身份得以豁免。
26日,张荫桓会见了生活在瀑布附近的一位美国人后,继续在瀑布附近逗留。“第三桥尽处折而东,则瀑布之支流,木磴层折而下,宜可濯足。密林石上微露人影,临流偶坐,若有所思。遂缘磴而西,瀑流横侈而迅,飞花猛卷如泻,积雪寒光,上薄凝为白烟。岸堧危石可供坐憩。时遇游人,亦有携镜具就地映照者。环球瀑布此为巨擘云。”“此英美接界之地,二百年前本属法,犹有炮台故址,沧桑陵谷,海外亦时有之。”
29日,张荫桓赴当地美国人宴请后返回寓所。“天阴微雨,危坐栏槛,观瀑流清澈,颇有潇然之致。”30日,张荫桓又与当地绅商乘小火轮观瀑。归途中经过轮船码头,下船“仍乘溜床上下,其梯路较英界为险。下至平坡,所绕石磴即可仰观飞瀑,似无须乘船。右则奇树枕崖,古秀可画”。午饭后,“乘车至乡落,约二十三里,观瀑流入湖处。两山如峡,水口湾环,瀑势至此不悍,峭壁无岸,密树初赭,间有楼台”。
10月1日,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今日风日清妍,度飞桥至英属高阜,回观瀑流,别有风景。沿秋林曲折,有新桥双峙波际,桥岸密树如锦,羊肠一径,架木阁以便往来。阁外劈松枝作阑,略如亚字,古朴可爱。凭阁一望,岛树幽翳,虬松翠柏之巅,时有红叶缠绕,霜气初薄,苍赭相间,绝好溪山图画。回镳迤逦,每于树罅见瀑光,秋阳所照激为红影,岩下白烟仍湿也”。
10月2日,“饭后重览三岛之勝,游人甚盛,多摘红叶缀衣袂,或扑蝴蝶映衬”。
10月4日,张荫桓才乘火车依依不舍地离开大瀑布,“火车沿河行,晨望河濆秋书,风景甚清。沿岸多石山,间浮于水面,石文如小斧劈,或如云林皱”。
在张荫桓担任清政府驻美公使期间,清政府曾派出游历使傅云龙游历美洲等地,傅云龙也曾参观大瀑布,并经过1868年建造,陈兰彬、张荫桓曾走过的钢索桥。对此,他在1888年8月的《游历美加等国图经余纪》中记载甚详。
傅云龙还在瀑布旁留影一张,以作纪念。他引用摄影师的话说,“中国游历使至此,前未之有,不留影,可乎?”看到如此壮丽景象,身为浙江人的傅云龙不由得想起故乡钱塘江的海潮。异常巧合的是,傅云龙经过大瀑布的这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日,恰逢故乡钱塘江潮峰最高之日(相传是潮神的生日),也是观潮的最佳时间。身处异国他乡的傅云龙心中自然念念不忘钱塘胜景,于是将大瀑布比之于八月潮生日的钱塘潮。“是游在浙潮数万里外,亦于是日观五大洲第一瀑布,视观钱塘潮逮耶不逮耶?”
傅云龙是清政府派出的游历使,根据清政府总理衙门1887年拟定的《出洋游历章程》,游历使“游历之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风俗、政治、水师、炮台、制造厂局、火轮舟车、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考查”。傅云龙的游历报告和日记对此记录甚详,自然不会遗漏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重要地理意义。“赖宜各拉在野里湖(伊利湖)之东北,即翁打里约湖(安大略湖)之西南,翁打里约湖或亦谓之恩打热湖。而加纳大(加拿大)第一部落翁打里约与湖同名,诚重之也。双流既导,一河遂成,谓之赖宜各拉河,或谓之湖河,就源言。其南为美利加合众国纽约邦境,是天之所以界英属地也,殆如鸿沟;不然,加纳大欲画疆自戍,其奚以哉!”
亲眼见识大瀑布奇景之时,大瀑布旁边的钢索桥同样给傅云龙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就在他离开美国不久,继续游历秘鲁、巴西之际,这座钢索桥却为大风所摧毁,沉入河底。此后,美国和加拿大两岸很快在原地建造了一座新的观光铁桥。李鸿章晚年游历欧美时,曾经过此新桥。1896年“(七月)二十八日,使相出美都,率同随员……往观泥矮泇濑大瀑布。喷珠溅玉,注壑奔岩,悬半天之长虹,洗尘中之倦眼,使相顾而乐之,徘徊不忍去。瀑入溪涧,淫为大川,上架铁桥,可通车马。英官盛饰公车,迎于桥左。于是,巍巍相节,遂辞美界,而又入英界矣”。
但是这座几乎原样复制的新铁桥,寿命更短,由于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原来主要通行马车和行人的铁桥已经不敷使用。到1898年,这座存续不到十年的铁桥,便被更为坚固的钢制拱形大桥所取代,而且新的钢桥离大瀑布的距离更近。1906年清政府五大臣出洋考察时,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所记载的就是这座新的钢桥,而且,他们正是坐汽车经过此桥。
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丙午年农历一月十七日)中写道:
早八时,至乃阿哥拉,乃世界第一大瀑布处也。十时,坐雪车往观。其地积雪满山,冷风砭骨,奔泷直走,喧豗震耳。临流注望,但见一泻千里,无从溯其来源。中间丛木怪石,起伏不一。又方严冬,冰块亘流,故波折益甚。最低处水花满空,高至数十丈,尽成烟雾。闻其下有地洞,可以度人云。此瀑布当加拿大与美交界处,故英美各有半主权。是日,加拿大府尹亦来陪观。因度铁桥,循源上溯,往来两国间……
出,复坐汽车沿瀑布上行。绕河有车路二,次崖际,便游人之往复也……瀑布流处,皆出天然,不假人工。两岸壁石如削,即水力之所荡刷使然也。水至洄澜湾而折流,实非当时之河道。今绕至湾后,树木殆满,枯涧湮塞,古河道存焉……复循岸觇下游之势,水渐舒缓,可以行舟。闻盛夏之日,游人甚众,每泅水为乐。月夜景色转幽,士女如织,甚或天阴云翳,好事者以电灯映照其间,代秉烛游焉,洵美观也。绕游数周,复至图画店购瀑布画数帧以归。
1898年建成的钢制拱形大桥气势雄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拱形钢桥,桥上可走双轨电车。1910年八九月间,金绍成参观时,也曾见此桥。
四十年后的1938年1月,湍急的河水裹挟着巨大的冰块,汹涌而下,冲垮了这座四十岁的拱形钢桥。随后,美、加双方在附近重建了一座类似的拱形大桥,后被称为“彩虹桥”,就是今天游览大瀑布的游客所看到的那座。通过这座桥,游人可以乘车或者步行到河对岸的加拿大,从正面观览瀑布全景。
当然,并非所有到尼亚加拉之人,都是为观景而来,也有轻身自寻短见者。1910年金绍成游历美国时就曾注意到,每年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来舍身投瀑之人为数不少。“美人之溺于此水自尽者,去年二百二十九人,今年已八十二人,岂沾土人之旧习欤?抑出于西人好奇之心也!”
实际上,尼亚加拉大瀑布所在的小城,完全是一座旅游城市,几乎没有任何工业。除了大瀑布外,城中还有多家赌场酒店(往往二者合为一体),很多赌场失意之人,徘徊于瀑布边缘,纵身一跃,使得大瀑布与西海岸的金门大桥一样,成为“轻生圣地”。
而且,赌博系印第安人的一项传统,也算是所谓的“土人旧习”。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仍有大量的合法赌场,不知尼亚加拉附近(包括加拿大)的赌场,是否印第安人的遗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