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宏 周 凯 曲海生 陈 季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总称①。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四川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北京大兴火灾、湘乡育才中学踩踏事件等各种灾害的发生,不仅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②,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实时控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健全的法制和正确的防灾减灾加以防控,同时树立正确的灾害态度、学习灾害知识、掌握防灾减灾技能,减轻其带给人类的损失。因此,提升全民的灾害素养迫在眉睫。
灾害素养是由灾害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三方面组成的,每一方面的短板都将影响公民整体的灾害素养③。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④。“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要靠教育,国家富强与否同样也靠教育。所以学校也就成为了灾害教育的重要教学基地⑤。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部分市县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其灾害素养的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对其不足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黑龙江省高中生灾害素养进行调查取样。调查问卷共有40 道题目,主要调查学生对灾害知识本身的基本了解、对灾害技能、灾害意识、学校灾害教育的开展情况。本次调研的主要区域包括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31 个市县的38 所高中学校。要求同一所学校同年级学生问卷要分散班级发放。此次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478 份,问卷有效率86.94%。通过Excel、SPSS 等软件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高中生灾害素养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1.高中生灾害素养总体水平偏低。高中生平均分为56.39 分,最高分90 分,最低分15 分。及格率为55%,优秀率仅为7.5%(85分以上)。大部分学生得分在60~70 分数段内。同时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男生灾害素养的总水平要略低于女生,灾害知识与灾害技能跟女生基本持平,而灾害态度平均得分略低于女生。
2.学生对灾害知识的掌握不够好。本次调研中关于灾害知识题满分42 分,高中生平均得分为19.63 分,得分率46.74%。例如台风等相关知识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出现,在调查期间,按照学校正常教学进度,该内容已经学习过,然而这一道题的正确率仅37.38%。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好。
3.学生的灾害技能较弱。关于灾害技能题满分为23 分,高中生平均得分为10.56 分,得分率45.91%。对灭火器使用方法进行调查,正确率仅为39.25%,表明有近六成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防灾技能。此外其他灾害技能方面调查的平均分也未及总分的一半,所以黑龙江省高中生的灾害技能较为薄弱。
4. 学生的灾害态度较好。高中生关于灾害态度题满分为35分,学生平均得分为24.18 分,得分率69.09%。例如调查学生在家里或学校时是否随时留意室内空调温度是否在26~28℃,这是一道主观题,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在意这样的细节,但这样的细节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5.学生获得灾害知识的途径大多来源于媒体。学生获得灾害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媒体,是从电视、广播上得知的,约占总数的35%,学校居第二位占30%,其次是计算机网络约占20%,剩下的15%分别是从报纸杂志、课外读物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可见,信息化时代网络影响力的强大。
6.学生灾害素养与家长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的学历是本科及本科以上为38.4%、专科占15.4%、高中占25.7%、初中占12.8%、小学占5.1%、无学历者占2.6%。其中,处于专科学历、小学学历家长的学生灾害素养平均得分最高,处于无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学生灾害素养平均得分最低。由于家长的学历背景不同,会使学生灾害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1.学校对灾害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且目标不明确。在学校管理中,虽然管理者始终能够把安全放在首位,但是也有一些管理者认为天灾人祸难以掌控,学校的生存大计在于教育教学,而忽略了灾害教育本身也应当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很多学校由于对灾害教育认识不足,不能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将灾害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没有形成明确灾害教育目标,只是结合安全教育开展一些碎片化的灾害教育宣传活动。
2. 灾害教育师资培训机会少且教师的灾害素养整体有待提升。目前黑龙江省灾害教育没有专职的教师团队,师资培训机会少,整体灾害素养水平低。这是由于黑龙江省的自然灾害种类相对较少,我们直面的灾害种类有限,加之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灾害教育中投入的资金有限,灾害教育硬件配备不足,师资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灾害教育只能依托学校的安全教育,依赖班主任和地理教师做部分的教育工作,系统性的灾害教育开展得较少。由于教师自身灾害素养都不高,自己都不清楚如何做好灾害预防和自救,很难高质量完成学校的灾害教育。
3.学生对于灾害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且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大多认为灾害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并且灾害知识与最终考试成绩关联度不高,因此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灾害的学习上。这种结果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灾害知识不关注,对于防灾技能不掌握。由于高中地理承载了灾害教育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在地理高考试卷中将选修部分《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删除掉以后,学生更加不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大部分学校只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即使学校设有灾害教育内容,但也经常会为应试科目让路。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书本知识,回到家里的时间也被作业填满。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不足,身体机能大幅下降,缺乏应对灾害的基本身体素质。同时地理教师面对高考的实际需求在灾害教育部分的讲授内容减少,进一步阻碍了灾害教育的实施。
4.灾害教育注重形式和防灾技能的训练不到位。灾害教育不等同于知识传授,它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匹配演练才可以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而目前的学校灾害教育,主要通过德育课堂进行,重在灾害知识的传授和宣传教育,灾害技能的演练较少。以灭火器的使用这一问题来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六成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这仅仅是以问卷的形式,如果实际操作恐怕还不及六成。主要是因为灾害技能的演练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5.家庭教育对灾害素养的关注度不高影响学生灾害认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的才艺培养、能力提升关注极高,但是对于孩子的灾害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依赖学校和媒体的层面。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认为灾害对于孩子的前途发展意义不大。殊不知,灾害教育实际上是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1.以地理课堂为主要载体强化灾害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灾害教育的主要形式,高中地理在所有学科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灾害内容,是实施灾害教育和培养学生灾害素养的主要学科。作为地理教师应当以地理课堂为载体,将学科知识与灾害知识有机融合,积极改变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收集家乡的灾害资料、访问相关防灾部门、发放调查问卷、探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设计应急预案等。也可以结合校园防灾演练,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使学生真正做到灾害的知行统一。
2.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为支撑提升学生灾害技能。学校应当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增加学生的灾害意识。中学的班主任在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耗费的心血最多,在日常的班会主题设计、学生假期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加有关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灾害,防患于未然。此外,心理教师还应当在课程中加入灾害心理的分析渗透,使学生一旦面对突发的灾害,能够沉着应对。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防灾演练、灾害科普宣讲大赛、灾害文学作品阅读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灾害知识,提高学生的防灾技能。
3.强化宣传媒介对灾害教育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宣传媒介是学生灾害知识的重要来源。及时通过电视、微信、网络等宣传媒介,可以让学生全面客观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时事灾害,学会关注灾害,掌握相关的防灾技能。编制防灾应急手册,印制相应的宣传单、制作手抄报等,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灾害教育宣传活动。开展灾害知识专题讲座及知识竞赛,能激发学生参与灾害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提升学生的灾害素养。
4.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提高灾害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学校与相关专业部门的合作,有效地将各种灾害的应对策略教给学生,让学校的灾害教育有的放矢,更加专业化。例如,学校通过邀请交通部门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解如何避免交通意外,减轻交通意外伤害;邀请卫生防疫机构走进学校为学生介绍如何避免传染病,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危害;邀请消防中队走进学校为学生传递火灾地震的应对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财产损失,减轻灾害对生活的影响;带领学生走进社区,通过社区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掌握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灾害源,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
5.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防御为主。灾害教育需要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应当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团队的防灾减灾技能,加强防灾演习使其常态化;家长应当把各个年龄段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自家孩子;社会舆论应当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地震、气象、环保、交通和消防部门的防灾减灾信息及时传递给学校资源共享。
注释:
①张瑞华.中学地理课教学中防灾意识教育的重要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00(004):49
②蒋林锋,张宏云.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C].浙江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2015
③李晓婵.中小学生的灾难教育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21- 23
④于良巨,马万栋.自然灾害内涵及辨析[J].灾害学,2015,30(4):12- 16
58○薛娜,许敏.公众居民对灾害的认知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67-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