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纯
引言: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院校每年也都会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人才,但往往由于产教融合不彻底,出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面对新经济形式下的人才需求,学校和企业应当共担责任,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酒店实习的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对于酒店来说,积极响应产教融合的政策,一是满足了自己用人的需求,缓解了用人的压力,二是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调动企业氛围,同时又可以预留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可谓是一举数得。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实习周期时间比较长。例如:本科生一般是4 个月到6 个月,高职院校一般为期1 年,而景区实习或其他类型的实践教学通常为半个月或1 个月。
其次,专业教师在实习过程中介入度低。在学生进入酒店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介入一般只限于前期的带队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协调。而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介入较少。
最后,学生的满意度低。大多数人都认为实习期间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理论和实践有较大差距,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单一。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体验度不佳,学校和酒店双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酒店实习的实际效果和意义,企业和学校必须加强深入合作,提出改进措施。学校方面要调整教学方案和优化教学体系,而作为酒店更要负起社会责任,区分管理和调整实习模式,达到“产教融合”的真实目的。
酒店的实习岗位单一,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从2017—2019 年度我国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的酒店岗位安排来看,95%被安排在餐饮、客房、前厅这三类一线部门[2]。这三个部门都有统一的特点就是:工作简单、内容单一且劳动强度大,一般学生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对工作技能完全掌握,但在实习期六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一直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容易产生怠慢心理和抵触情绪。
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创新性,注重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联系本地企业,加强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认识,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方向。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又可以用于实习过程中,这种产教融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对于酒店而言,也可以将实习要求贯穿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与学校紧密联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前期教学中加入酒店的基本技能学习,后期可以融入酒店的酒店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使学生对酒店的整体运营都有宏观的认识。还可以实行轮岗制,通过轮岗,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酒店的运营方式,从而培养更加全面的专业性人才。
学校是公益性的组织,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输送人才,而酒店是企业,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创收盈利。酒店之所以愿意招纳实习生,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支持,也不排除是为了追求降低劳动成本,从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目的不同,性质也就不同,酒店一般都会混淆学校实习生和一般员工的区别,只把学生当做顶岗劳动力,和普通员工采用同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模式。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初衷,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热情,最终导致岗位的转化率极低。
因此,学校和酒店应该加大加深合作方式,真正的做到产教融合,才能实现共赢。例如双方可以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作为酒店可以不定时的派专业人员去校园进行基础技能培训以及酒店管理知识方面的讲解,真正把酒店管理融合到教学中去。学校也可以聘请酒店专业的人士作为指导教师,每学期为学生开授一门实践课程,也可以组织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酒店进行实操,促进深度合作,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为酒店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学校往往在设立课程最初,没有制定更高、更专业的标准。先是理论教学,临近毕业才安排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轨,使得大部分学生适应不了实习生活,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也没有过多介入,学生不安和焦躁的情绪无法排解。学校最终为了迎合企业的需求,而没有达到真正教学的目的。
好的实习效果,和学生本身对实习的满意度是分不开的。学校可以任学生自主选择实习酒店,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全程掌握,及时给出指导意见。而酒店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工作安排的合理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幸福感,使其建立良好的心态,从而达到最好的实习效果。
结论:总而言之,酒店实习想要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企业和学校双方协同合作,学校和企业同等重要,实现双主体育人。以需求为导向,将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契合,从而养成健康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