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翔 王超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球蔓延并持续较长时间,2020 年全球经济萎缩将达到3%,这是自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衰退。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革仍然会持续发酵。在倡导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了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推动我国经济复苏、社会发展的主要动能。探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科技创新方向和模式的影响对于今后一段时期更好支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疫情不但对消费和生产造成冲击,还会对产业结构及布局、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认知产生深刻影响。
1.疫情对传统产业冲击巨大,影响深远。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和线下服务为重要特征,短期来看,疫情导致的活动范围受限和延迟复工等因素会阻碍企业的生产、物流快递、服务等关键环节,造成营收锐减。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0年2 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建材下降30.5%,家电下降30%,汽车下降37%,家具下降33.5%。对于传统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短期遭受损失不可避免,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逐步开展线上转型才会找到出路。长期来看,刚性需求受压抑后兑现存量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带来增量。以汽车为例,受疫情影响,人们对于出行的安全和清洁需求大增,私人汽车的销量会逐步复苏并实现大幅度增长,如日产轩逸汽车3 月销量为 23937 辆,4 月上升到 41470 辆,5 月达到了45283 辆。
2.新需求不断涌现,新兴产业进一步崛起。疫情期间的隔离措施创造了很多新的需求,短期内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安全及相关技术、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以在线教育为例,疫情期间各学校都在学习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开展在线教学,为深入挖掘“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带来了契机[1]。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也十分具有代表性,6 月23 日易观智库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分析2020》,报告显示,今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 亿元,市场增长率达到46.7%,为近5 年来的最大值。未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政企协同将有可能成为主流,互联网医疗和保险的结合将成为行业的快速增长点。不过,疫情过后,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提供更好服务的企业才会得到用户的长期存留。艾媒报告中心发布的《2019~2020 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20 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超过3 亿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4000 亿元。各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发展不尽相同,以在线少儿英语教学为例,VIPKID 在当前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60%,原因主要得益于其服务的质量较好,用户认同感较强,而部分服务不佳的企业则逐步退出了竞争。
3.大范围深层次的产业布局调整加速实施。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参与的全球产业链影响巨大,进而影响整个产业布局[2]。随着各产业技术含量的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员投入都十分巨大,且需要持续创新,客观上造成了各国产业链上的企业走向愈加细化的分工和更加广泛的合作,彼此依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后,这种产业布局的隐患暴露无遗,产业链上一个国家的生产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对国外的过分依赖会带来本国产品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下降,华为最近受到美国的制裁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通过反思,今后重点产业的布局将更加注重安全和全流程自主,不会再将技术先进性和性价比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总体来看,疫情过后我国新兴产业的地位将显得愈发重要,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将围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建设一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 大领域的新兴产业集群。
1.城市运转模式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疫情期间,现有城市运转模式受到挑战,主要表现在疫情防控涉及医院、公安、交通、通信等多个部门,目前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和手段。另外,由于各种人员、医疗物资、防控设备的信息量极大,现有模式无法精确高效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大数据、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与城市的交互机制变得灵活,资源调配更加精准高效。如上海上线“一网统管”的防疫专页,为公共部门和民众提供决策参考;浙江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的方法研判疫情,指导复工复产;北京上线“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3]。疫情过后,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智能化、信息化的全新城市形态将逐步显现。
2.网络办公等新的工作模式逐步走向前台。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开始尝试线上办公,随着复产复工的逐步推进,“灵活用工”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备受青睐,这些应急的新工作模式将逐步被社会所接受并沿用。目前很多人力资源平台都推出了“灵活用工”类服务,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也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了方便。据统计,中国最大的三家人力资源公司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服务中,灵活用工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5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企业更加愿意采用短期合同的用人方式以降低成本、劳动者不再一味追求稳定的工作、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使得灵活用工双方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3.分散式居家生活模式开始为人接受。疫情期间的隔离措施短时间内强制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热闹”生活模式,一些新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在养成,如感冒后戴口罩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习惯,在公共场合不拥挤,保持适当的距离也成为了共识。疫情结束后,基于杜绝疾病传染和有利健康的考虑,分餐制、远程交流等分散式居家生活模式会逐步为人接受。目前多地都在引导民众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用餐: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卫健委发布了《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四川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成都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文明饮食科学餐饮倡议书》,江苏省泰州市更是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
1.全社会对生物安全的重视前所未有。2 月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提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生物安全威胁的影响,已从关系民众健康,拓展为攸关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重大问题,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行动提高我国生物安全等级: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总投资3000 万元的公共卫生领域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始建设,建成后将开展大量专业的生物安全科研工作,这也是全社会加大生物安全相关学科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此外,很多企业也纷纷投身生物安全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海尔生物采用链群合约和生态共创模式,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推出了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方案,借助最新的物联网手段为不同对象提供专业的生物安全防护服务,截至今年3 月,海尔生物已经累计为近900 家医院,超过200 家疾控中心提供了生物安全场景方案,受到了一致好评。
2.民众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度大幅提高。基础研究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带来科技革命,从而带动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医药技术都是得益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基础研究的突破。同时,基础研究也存在周期长、投入大、体系复杂等特点,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重视才有可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突破。我国高层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今年3 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5 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 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解决原创性成果问题。各类新技术在本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红外测温、无人机消杀和运送医疗物资、智能疫情防控系统等得到了广泛应用[4]。如百度提供的追踪地图和大数据报告融合了AI、大数据和信息流技术,阿里巴巴的智能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暂时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5],同时还推出了新冠肺炎检测分析平台[6]。这使得普通民众对科学知识更加重视和渴求,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度大幅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加强,这有利于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地位,鼓励原始创新。
3.民众对政府管理部门的社会监督参与度更高。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政府管理部门的行动透明度空前提高,民众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监督。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多地政府的门户网站都在第一时间公开有关抗疫信息,并且联合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强化了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现场通过网络全程在线直播,约8000 万网民通过网络扮演了“云监工”角色,这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的自信和高效。1 月24 日开始,国务院在“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地方和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责任落实不到位、防控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的线索,以及改进和加强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民众通过微信就可以进入“征集疫情防控线索”小程序,群众关于疫情防控的诉求与表达会在第一时间抵达国务院。今后,政府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舆情监测、实时发布权威信息将成为常态。
疫情短期内会直接对科研项目实施、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方式形成阻碍,长期影响则由疫情过后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所引发。
疫情期间,科技创新受到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科研项目实施延期。主要涉及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多方协助、现场试验的科研项目。人员和科研物资的流动受疫情影响会在不同程度上滞后或取消,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只能借助于网络开展,但对于一些需要现场实际操作的特殊项目则无法正常进行,很多需要开展大量现场试验的项目也只能等到疫情得到控制后才能延期开展。二是技术创新的资源受限、方向调整。新冠肺炎疫情消耗了大量的财政经费和社会资金,加之年初的全国隔离,创新资源供给受到极大影响。为了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许多地方的科技部门都启动了抗疫应急公关科研项目,加大了公共安全、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方向的投入。三是原有部分科技管理方式受阻,包括集中评审、现场调研无法开展,纸质资料无法收集等。
1.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将发生变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业结构、生活方式、观念认知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方向和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总的来看,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将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重点领域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医药、快速检测、基因分析等,旨在提高人类寿命和健康水平。以此次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为例,目前主流的核酸检测时间需要约2 小时,存在采样要求高、结果显现时间长的问题。为此,很多企业加大了快速检测的研发力度,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入驻企业就成功克隆了新冠病毒外膜蛋白,研发出了只需15 分钟的快速检测试剂,还有企业研发了手持便携式的检测设备样机,如果得以大规模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新冠肺炎的防治效率。二是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云存储和云计算等,旨在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和城市服务质量。大数据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人员行踪的筛查和跟踪,随着5G 等一批新技术的加速落地,各种信息技术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三是人工智能技术,旨在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正在加速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城市管理者实现交通信号灯智能管控、重大安全信息自动反馈、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意图。四是机器人技术,旨在替代人类从事各种危险和繁重的劳动,同时为人类提供高质量服务。2015 年埃博拉疫情期间,机器人技术就已经在临床护理、后勤保障、监测等方面开始发挥作用,也受到了科学家的重点关注,此次新冠肺炎过后,机器人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
2.主要创新模式将由独立创新转变为协同创新。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开展的很多科研项目都由国内不同的科研机构协作完成,期间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帮助和支持,成果也第一时间进行了共享。如疫情期间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等多家单位,组成了由13 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科研攻关专家组,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今年4 月,世卫组织提出“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国际合作倡议和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技术“获取池”倡议,其目的就是引导各国开放研究成果,加大协作力度,加速新冠肺炎诊治研发进程,尽快战胜病毒。疫情结束后,协同创新的模式将得到强化,总的来说协同创新的动因有三个:一是问题影响巨大且复杂,独立创新无法解决;二是创新资源有限,需要整合优化配置;三是协同创新能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利益共享。协同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协同:一是跨国协同,涉及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二是跨学科协同,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创新。三是跨机构协同,涉及多个独立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
3.科技管理和创新服务方式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们对创新成果的需求愈发强烈,对创新过程的关注愈发广泛,对科技管理部门的监督也更加到位,这将导致创新管理和服务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一是科技管理本身将开始应用更多的新技术手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决策,网络平台提供双向的信息交流渠道,新一代通信技术实现高效远程评审,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管理方式成为大势所趋。二是强调结果导向的科技分类管理将加快深入实施,对于不同的科研项目、不同的创新主体根据目标和导向的不同进行分类引导、分类评价。三是高效精准的创新服务将得到推广,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一类一策、一园一策、一事一策成为可能,个性化的全面创新服务将更加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成更多的创新成果。
从目前国家和各省市已经发布的各项文件来看,疫情期间科技管理部门的应急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调整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采用网络化手段及项目延期。如上海、重庆等地都发布了部分项目延期结题或延期申报的政策,陕西省安康市启动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无纸化”措施。二是强化疫情期间的科技支撑,启动应急攻关科研项目。如上海市在疫情期间成立了科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统筹全市的科研力量,调配科技资源,全力保障抗疫应急科研攻关工作。湖南省科技厅也在疫情期间迅速启动了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专题项目申报工作,按照特殊时期“特事特办”有关要求,采取事前资助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扶持科技企业,补助企业创新研发费用,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湖南省科技厅发布的《关于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中提到,要加快惠企政策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帮助企业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山东省为了扶持科技企业,实施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和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大力支出科技企业渡过难关。四是加强科研安全管理。如四川省科技厅发布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切实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安全管理,加强人员防护。五是开展应急科普。如《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第一时间传播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组织权威专家有效发声,用好科普中国和科学辟谣平台提供的科普内容,动员科普信息员队伍广泛传播,以群众易于理解的科普化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1.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向。一是筛选一批在疫情中已经展现应用价值的技术,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技术成熟度,推进成果转化。二是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四大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三是持续开展上述领域的技术预见工作,提前研判社会发展需求和技术走向,进一步凝练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为科学布局技术研发力量和生产资源提供切实依据。四是针对技术预见结果中的重点产业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和高端平台,同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2.完善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目前的协同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领域较广。建议紧扣各地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完善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一是打通信息渠道,建立统一的线上协同创新平台,聚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四大重点领域,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高效对接。二是加强项目牵引,设置关键领域协同创新重大项目,科学配置创新资源,优化项目承担单位组成要求和考核评估标准,引导不同创新主体间建立长期联系。三是细化保障措施,通过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及时解决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高创新效率。
3.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升级科技管理服务手段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从硬件和制度两方面保障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是加快完善科技管理及服务手段,包括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现有科技项目管理系统、推动科技服务事项全流程在线办理等。二是制定配套改革政策,根据科技部《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制定各地的相关细化政策,加快三评改革步伐。三是用好外部力量,充分利用科技智库和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定向委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