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峰
港口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核心目标是满足客户与市场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优的质量提供增值服务,实现港口供应链多方利益共赢,从而获得供应链最大效益。笔者就港口企业组织结构问题,对日照港油品码头有限公司职工及客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目前港口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港口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建议,以期提升港口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港口企业沿用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方式,管理层级基本上为四级及以上,权力决策是直线制由上而下逐级传递的,管理信息逐渐演变成权力的一种表现。直接接触客户的岗位不能快速、全面、充分地掌握客户需求及变化,势必影响组织的响应质量、效率。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等反应缓慢,使得港口企业组织结构加大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时间滞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组织对客户市场反应能力的提高。问卷调查中,高达71%的港口内部职工认为,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建议减少管理层级。大多数员工认为,层级过多阻碍了决策的传达执行。
由于部门数量多,各级管理人员比例过高,人为设置的组织机构较多,业务流程不够优化,节点控制管理不到位。目前,港口企业组织结构多以职能划分,职能部门权力角色易形成管理“孤岛”,平行组织间沟通难、协调难,加大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时间滞差。与供应链企业无法即时或提前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应变速度缓慢。在对客户问题的解决上,高达76%的受访港口客户认为,港口内部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尤其是遇到涉及客户利益或部门利益等难以解决的敏感问题时,效率低下,矛盾尤为突出。
较多的管理层必然配备大量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一般是管理、技术、业务的精英。而站队、班组过细的岗位分工以及严格的岗位轮班作业制度,缺乏柔性,以固定的人力资源约束变量来应对不确定的生产计划、市场环境,必然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近10年来,国内港口企业规模、吞吐量迅猛发展,组织机构迅速扩大,然而,各基层组织在工作性质、任务、规模等方面上没有差别,基本上还是同质化设立相似的岗位机构以及相对独立的工作区域。同时,由于岗位定编定员的限制,基层单位操作岗位人员流动性差,导致总体或者部分作业点生产繁忙时人员不足、生产空闲时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突出。
以客户为中心,打破在组织、决策、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壁垒,建成协同、集成、共享的多单元去边界化组织,打造敏捷快速、开放共享、致力于价值创新的港口供应链。
(1)“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港口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必须以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为基本原则,而不能局限于港口内部秩序、安全等因素而人为增加管理层级,降低组织效能。
(2)“敏捷生产、快速反应”的原则。以增加组织的敏捷性为总体目标,快速响应竞争环境,提高生产的敏捷性、信息传递的敏捷性、客户需求变化响应的敏捷性以及决策组织的敏捷性。
(3)“协同、集成、共享”的原则。优化业务流程,让规范化的流程贯穿组织的横向界限。通过调整权力促进决策快速有效,达成组织间的协同。通过建成以港口为核心的港口供应链企业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集成与人力资源共享。
港口企业现有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中,组织按职权被划分为部室、站队、班组等四级及以上组织机构,清晰界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职位和职权。部分对于组织至关重要的内容,如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反应,相对于组织的决策顺序是逆向的,处于垂直组织上层。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部门、站队、班组间的组织边界也是明显存在的。
在打破组织垂直边界方面,华为的“铁三角”组织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的。这种模式把企业的决策重心下移至最接近客户的生产一线,职能部室转换为服务、支持角色。港口企业改革方案为:将目前的企业、部室、站队、班组四级管理模式压缩为企业、中心、机动作业小组三级管理;将原有的科室与站队改造为生产、业务、信息三大业务管理中心以及人力资源、财务、安全环保、技术维修等四大支持中心;打破决策、管理、支持、操作的组织垂直边界;为削减冗余管理组织,降低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干扰,可将物业、保安等业务外包。
优化港口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港口供应链下的港口生产决策柔性化。优化后的组织结构中每个层级都可以直接与客户接洽,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更要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控制。同时,可以跳出企业生产管理界限,更多地考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有更高的柔性和敏捷性。
改变决策信息在传统组织中自上而下的传递方式,实现生产的分布式决策。基于港口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的柔性组织结构,可实现生产透明,即对整个生产作业过程中的“人、机、车、船、货”五大要素进行信息化、可视化管控。港口生产相关的装卸作业人员、维修人员和生产调度人员,港口外部众多的货主以及铁路、海关、商检等部门有关人员都能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清晰透明地看到整个作业流程的运行状态,从而实现港口供应链企业对生产计划、实施反应的快速预警优化。
打破组织水平边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关键信息无障碍交换,对于提高港口企业整体组织绩效至关重要。在港口企业直线制管理模式中,企业按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职能被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权责明晰,形成了组织坚实的边界墙。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时间用于沟通、协调。
要通过“如何快速实现客户需求”这个中心点,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边界,实现部门与站队的角色定位,摒弃传统部室的管理功能,转换为客户与生产一线的服务功能。同时,坚持以“客户需求”的唯一标准,进行企业内部流程优化整合,削减组织内部的管理沟通、协调成本,企业内部信息围绕客户流动,企业所有活动要围绕客户展开,一切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首要目标,起到“1+1>2”的效果。
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平行的关键部门间的边界墙壁垒,实现业务、生产、财务等关键价值创造过程的融合,推进各水平部门之间的整合。比如,原有的生产、财务与业务系统分别独立运行,部门之间边界非常清晰。通过打通部门信息系统壁垒,实现数据级的系统共享,实现业务、生产和财务的一体化管控,生产、业务与财务融合不仅仅是生产管理的计划、计费与财务简单的业务对接,而是港口平行部门、单位等组织真正的优化整合。
将港口企业功能相近的站队、班组优化为区域作业单元,成立机动作业小组,打破班组水平边界,打破班组传统固定的倒班作业制,打破“一人一岗”的分工制度,全面推行“大工种”“全时段”动态化管理模式,实现“一人多能”的基础岗位组织柔性化,实现企业全区域一线作业人力资源集中共享。机动作业小组可以让每一个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工作完成后,机动作业小组就会解散,所有员工都是人力资源库的一部分,个人仅根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区分,并时刻准备进入有需求的机动作业小组,这样可以促进人才、知识、资源的快速流动。
国有港口企业员工众多,管理、操作、技术、安全、营销等各式人才聚集,目前按部就班地分布于港口的各个组织单元中,缺乏较好的流动性。港口企业可以突破单位、人才属地、作业码头等限制,通过组织内部人才市场等形式,将员工与传统的职能部门分离,建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库。初期目标实现局部的员工共享,长期目标实现企业范围内的员工共享,打破员工与部门之间的限制约束,使关键人才在企业内有序自由流动。根据作业量配置重组人力资源,实现一人多岗,运用灵活的多岗位计件、计时作业班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港口企业组织绩效最优。
港口的外部边界是多年来难以逾越的组织障碍,港口与港口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虽有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但普遍存在不信任、不紧密、不充分的问题。打破港口企业组织的外部边界,较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优化难度更大,关键制约在于虽然港口与诸多外部组织有一定的合作联系,但受到自身利益或者权利的限制,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由此造成整个港口供应链绩效低,缺乏柔性。为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加强基于信任的合作,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把港口供应链各组织充分联系在一起,实现港口供应链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带动所有节点组织快速提升组织绩效;另一方面,港口供应链各组织要合力推倒各自外部围墙,实现港口信息、客户信息、口岸监管信息、物流信息、金融服务信息等信息的系统化。
(1)实现以港口为核心的各个组织的信息共享,将港口相关业务和管理创新深度融合,打造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码头自动化技术为一体的、多边界属性的系统化生态圈。通过信息平台并联企业、客户、口岸单位等一系列相关方,这样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与口岸单位、顾客、船货代理等进行直接沟通与信息共享,市场与生产等信息能第一时间传达至生产一线,而口岸单位、顾客、船货代理也可以直接接受来自公司生产一线的信息,信息的交互与传递频率、传递效率大幅提高。各项决策的信息来源更为广泛,有利于实现决策柔性化,提高港口供应链客户服务质量。
(2)建立港口虚拟组织群,延伸港口供应链服务功能。港口作为供应链的调度中心,对港口服务差异化、敏捷化和精细化的敏锐捕捉和反应能力,决定着港口的竞争能力。未来可以运用平台大数据信息,为供需各方提供产品及货物交易平台,为相关方提供货物质押、保险、融资等金融产品服务。可以提供由政府职能部门授权的服务于供应链所有成员单位的业务办理,包括海关、查验、港航、边检、海事和铁路等,实现电子政务、搭建电子口岸,全面提升港口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