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 雪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入基层,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需,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近年来,江西省社科院以“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指引,推进江西领军智库建设,在理论宣传阐释、应用对策研究、深入调研、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成果丰富,“为人民做学问”成效显著。在2019年9月召开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新时代智库建设论坛暨第22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上,江西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龚建文介绍了近年来江西省社科院以“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指引,推进江西领军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本刊将龚院长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龚院长,您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是时代之使命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立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群众路线和研究方法,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请您谈谈“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对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意义。
龚建文:“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为谁研究、为谁立言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再一次提出了为什么人这个根本的大是大非问题,对新时代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牢固地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自觉拜人民群众为师,在与人民心连心中不断做好培根铸魂工作,朝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目标不断前行。
第二,提供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需要的根本遵循。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是兴党兴国的智慧之本、力量之源,也是学术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解人民之所困,通过理论传播、学理支撑、思想引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切准群众脉搏,了解群众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三,指明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归根到底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知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那么,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就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我们应该自觉肩负起新时代的重托与重任,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做人民所需要的学问,为党和人民戮力前行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检验“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能否推出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精品,能否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人民的心灵中。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忘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着力为培根铸魂尽心尽责尽力,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学问家。
记者:请您谈谈,近年来贵院以“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指引,推进江西领军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
龚建文:近年来,我院聚焦打造江西领军智库的战略目标,以“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指引,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阐释、宣讲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坚持深入调研的治学精神,把课堂搬到城镇乡野、基层一线,形成了一批基础扎实的调研报告。
第一,理论宣传阐释发出时代强音。
我院科研人员积极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研究阐释工作。中宣部组织的2017年全国和各省区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优秀理论文章评选中,我省共有5篇文章入选,入选篇数近年来最多,其中我院就有2篇文章入选。2018年《江西日报》理论版共有48期,其中29期有省社科院专家撰写的理论文章,而且大部分是头条文章。2019年,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答好“时代之问”,在《光明日报》发表《以新发展理念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等理论文章2篇。省委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叉思想研究工程”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江西探索和实践》,入选全省2019年干部培训教材。许多专家学者还借助电视、广播、网络、“两微一端”等载体,通过电视访谈、专题采访、发布理论文章等多种形式,就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发出社科界声音,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第二,基础理论研究高质量有特色。
继2018年有5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后,2019年我院又有5项课题获得立项,立项数量居全国地方社科院第8位。其中有3项经济类课题,立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经济类课题立项总数的五分之一;经济类课题立项率27.3%,在全省科研院所、高校居第一。我院科研人员的著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农民创业风险防范与化解》纳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ABC》《宋代江西籍进士地图》《赣鄱宗族文化研究》《2018年江西文情报告》等著作出版后,引发良好的社会反响。《赣鄱文化研究丛书》《江右文库·总目提要》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第三,应用对策研究再创重大突破。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取得新突破。2019上半年,我院有6篇舆情报告被中宣部综合采用并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1篇舆情报告获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我院科研人员认真收集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关注重点和内心期盼,截至2019年9月,我院2019年共向中宣部舆情局报送了50余篇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的舆情报告,其中27篇以不同形式被采用,为服务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省领导批示取得新成绩。截至2019年9月,我院2019年科研人员撰写的决策咨询类报告获省领导批示18件。其中,调研报告《加快推进江西内陆港发展的对策建议》《南昌市“硬科技”发展的调研与思考》等8篇调研报告获省委书记刘奇,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肯定性批示。2019年5月,在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上,我院联合省统计局首次印发“2019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对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后该报告还将每年更新,及时发布江西文化产业动态。
第四,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走心。
我院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部署,扎实开展“开启新征程描绘新画卷”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调研。重点围绕“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新时代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等十二个重大实际问题,深入武汉市、长沙市、合肥市、贵阳市、包头市等省内外30余个市(县、区)调研。科研人员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深入基层一线,走向田间地头,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摸实情、献良策、谋高招。开展工作三个月,调研成果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7件;其中,省委书记刘奇对我院调研报告《探索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江西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加快实施园区“二次革命”的思路和建议》给予充分肯定,逐段划重点;其他调研成果正在抓紧时间修改完善。
记者:请您谈谈,在今后工作中,贵院以“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指引、推进智库建设的思考。
龚建文:常言道,知易行难。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关键在于要消化转化实化。全面系统把握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丰富内涵,将其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通过干实、干成、干好实化为成果。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的理论成果不多、理论宣传阐释人才能力素质不高、理论传播方式单一枯燥、与各类宣传平台联动不够、激励引导和评价考核等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我院将在提升成果供给、加强能力建设、灵活运用方式方法、推动渠道下沉、健全体制机制等“五个聚焦”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第一,聚焦群众需要,推进社科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需错位是“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面临的主要矛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理论阐释、应用对策、社科普及内容供给体系,不断提升政治性、实用性、针对性。一是把好研究导向。引导科研人员既“登高望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江西在推动中部崛起上勇争先”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更“脚踏实地”,沉心静气开展“田野调查”“冷门绝学”研究,为做好做实基础性、调查性学问提供更大支持。二是立足区域特色文化。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江西的历史文化、红色革命传统、生动实践结合起来,让党的政策举措与群众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理论阐释,让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有更直观、亲切的感受。三是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科精品。针对基层群众,量身定做一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农技、创业、科普等作品,设计具有直观性的漫画、小册子、口袋书等文艺宣传作品,让理论通俗化,提高群众接受度。
第二,聚焦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接地气的人才队伍。
理论阐释研究、宣传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能力,才能真正书写群众的学问。一是锻造富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理论阐释、政策研究工作者队伍。学习定点扶贫的精神与方法,多进行蹲点式、体验式、联合式调研,少开展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调研。勤于联系群众,把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作为调研的基础;善于观察,发现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敏于思考,想方设法推动问题解决;增强理论阐释、文字表达的能力,以朴实的文风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二是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传。加强理论阐释、政策研究、科普宣传工作者与基层理论工作者、宣传员的联系,建立沟通联系渠道,经常性进企业、学校、街道社区、农村村组开展学研讲习系列活动。三是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进基层系列活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组织我院科研人员深入市、县、区、乡镇、村组调研和做学术报告,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科研人员的宣讲能力及水平,培养一批理论宣讲大家。
第三,聚焦方式方法,让理论阐释更加多样化、生活化。
学问要以通俗易懂、鲜活贴切的方式展现出来,才容易被大众所了解,才能切实解决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才能被大众所接受,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一是紧扣群众问题。通过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让调查研究成为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问题的有效载体。通过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帮助群众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关键小事”上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要详细摸清调查区域的人口结构、产业特点和短板弱项,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献策献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开展生活化的理论阐释。推动学问的大众化、生活化,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讲述理论:结合地方特点来讲解党的重大理论问题。通过讲述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激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内生动力;通过讲述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引导群众更好地发展产业,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通过讲述保护矿山、改善居住环境的例子,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三是用好媒体传播工具。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理论阐释时必须适应新变革,借助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短视频、快手短视频等新传播媒介,把学问鲜活地展现出来。
第四,聚焦平台载体,完善学问推广、落地的阵地建设。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需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阵地,通过渠道下沉、力量下沉,夯实为群众讲好学问的学习平台。一是抓好各类传播平台,占领学问传播的主阵地。加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的对接,提供高质量、有特色、易接受的内容供给。二是加强调研平台建设。推进设区市分院建设,整合省、市两级社科研究资源,深化与地方合作,把分院打造成为集学术研究、情报信息、决策咨询、人才聚集“四位一体”的社科创新实验基地、省情调研基地、地方文化与发展研究中心。三是加强县(区)省情调研基地建设。深化与县(区)省情调研合作,进一步拓展调研空间、延伸调研触角,进一步夯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第五,聚焦体制机制,推动与群众的交流、联系常态化发展。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不仅需要社科工作者的自觉,还需要有工作机制、考核评价、部门联动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动科研人员与群众联系常态化发展。一是把理论工作者下基层、入群众作为的一项长效的政治任务来抓,大力推动科研人员到分院挂职锻炼,深入了解基层情况,提升科研人员面对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社科工作考核评价的“硬指标”。不仅要关注科研论文、科研项目、领导批示等易于量化的指标,还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对决策的影响等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三是推动职称评审改革创新。将科研人员撰写的应用对策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报告、调研报告或政策建议等研究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资格的业绩条件,并提高其重要性,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和撰写应用对策成果的积极性。
记者:通过与龚院长的交谈,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西省社科院以“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指引,推进江西领军智库建设,研究成果丰富,“为人民做学问”成效显著。针对在具体推进“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遇到的问题,龚院长提出了很多解决对策,从“五个聚焦”入手,切实加强“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成效,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的群众路线和初心使命。相信在江西社科院的探索与努力下,能够继续落实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推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精品良作,推动江西领军智库建设,推动智库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为江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