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骅 刘心怡
内容提要 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要求,应对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江苏在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高度时,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系统的政策支持来拓展文化发展的新空间,营造文化创新的社会生态,打造鲜明的文化标识,构建全要素支撑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将发展的综合优势转变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实际成效。要正视文化创造创新的新挑战,加快转变区域文化治理方式,优化文化治理结构,掌控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治理主导权,全面提升现代文化治理能力,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实践引领。
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安排。踏上新征程,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追求。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坚持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上,必须牢牢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制度层面铸牢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基于这种时代的使命,应对全球治理体系特别是全球文化治理体系的变革,我们开启的现代化新征程,必须以更宏大的战略、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路径和更有效的文化治理方式来不断深化文化自信,更加突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滋养文化现代化的内涵。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科教大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文化建设促进“五位一体”发展的新格局,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高度。如今,江苏开启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如何让丰厚的文化资源托起文化高地建设的新平台?如何让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区域创新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的综合实力展现出对应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在地处高度开放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国际化前沿地带体现自身的现代文化治理能力?破解这些时代课题,就必须在文化强省建设上树立高标准、锻造高品质、聚焦新高峰,把新时代的“文化强省”战略落实到践行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行动中,全面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把自身的综合优势转变为文化建设的新成效,探索出持续推进文化现代化的新路径。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在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中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是时代赋予江苏的使命。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将“社会文明程度高”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大任务提出来,既是对江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江苏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引领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使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和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打造代表江苏和中国的标识性文化工程和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就成为提升江苏文化治理能力、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使命所在。
文化的发展创新、文化的治理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如今的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的征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并不断深化“强富美高”的内涵,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水准。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部署,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世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决定江苏在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文化治理方式的精准性有效性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提升文化建设的效能,必须全方位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准用好江苏推进基本现代化的“文化动力因”,即把江苏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长三角区域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在顺应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展现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动性、开放性、包容性和高质量,彰显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从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来看,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腹地、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域。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要把准文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心重点,在原创文化品牌、运河文化品牌以及江南文化品牌等的培育打造上扩展影响。按照现代化“新两步走”的安排,江苏在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文化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率先在苏南及沿江地区建成充分彰显江南特色的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示范区,再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建成覆盖全省的文化现代化、高度国际化、社会文明程度很高的区域性现代化示范区。推进文化现代化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上“走在前列”,江苏确定了文化强省建设的“三大高地”目标: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1]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2018年10月。,以让文化引领更有力,文化服务更到位,文化高原高峰更有标识度。加快实现这些目标,要建构更有效的文化治理体系,来进行深化改革,系统布局,打破边界,激发活力,协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现代化与整体的区域现代化是一种高度的互为对应关系。依照联合国制定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名单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人均GDP12000美元左右进入初等发达国家,2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5000美元以上达到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国家对江苏探索基本现代化的要求来看,2018 年底江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人均已经达到18000 美元,苏南地区则超过20000美元,朝30000美元冲刺。如果对照2013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1]国家发改委:《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年4月。,其中的人均GDP达到18万元人民币的现代化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在这个阶段,在苏南地区率先开展基本现代化试点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个规划的“示范性”,综合体现在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等刚性指标上。从当时设定的目标以及关键指标体系来看,表明要发挥好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的作用。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定为6%,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为人均不低于3平方米,重在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标准和均等化,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崛起和成功的经验表明,经济是最基本的驱动力,文化是最核心的影响力。在全球城市区域生长的过程中,影响因子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吸引力”。国家和区域的文化认同,是最持久的发展动力。在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构成系统中,处在第一位的是文化吸引力;第二位是价值观层面的元素,即思想意识的感召力;第三位是政策影响力;第四位是框架(机构体制)的约束力,主要是法制化环境[2]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因此,江苏的文化强省建设战略、文化现代化推进行动,应在强化“文化吸引力”上寻求重点突破,打造鲜明的高显示度的江苏文化标识,着力提升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以文化发展来凝聚人心,以文化创造创新来彰显江苏的魅力。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江苏人文荟萃,江南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在这里多元交融。《二十四史》中有传者两万多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苏籍,约占1/3[3]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在中国科举历史中,江苏籍状元共有357位,是全国出状元最多的地方;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均与江苏有渊源;拥有苏州园林、明孝陵等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雕版、剪纸、云锦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数量全国第一。但与江苏文化包容度特征很强相对应的,是自身独特的文化标志的识别度还不够高,尤其缺乏“唯一性”的高识别度的文化标识。因此,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要求下,从战略上推进江苏的文化现代化,构建鲜明的江苏文化标识与品牌,就要把多种地域性的文化纳入到江苏区域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标识系统中,把文化认同作为区域现代化的底色,提炼大家认可、传播力强的新江苏文化标识,打造为国内外认可的江苏文化品牌。
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趋势来看,苏南及沿江地区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腹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根据世界城市群、大都市圈内部空间结构演化与文化发展的规律,“龙头城市”或“头部城市”在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等方面的高端资源集聚优势,会逐渐从经济重心、创新重心上升为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域文化发展形成“极化效应”,并带来区域文化的趋同。长三角区域的三省一市具有共同的江南文化基因,江苏的苏南及部分沿江地区本是江南文化中心地域,苏南地区是历史上江南城市群的主体部分。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演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从原来的江南文化高地弱化为“外围”区域,是必须应对的新挑战。因此,江苏通过区域现代化的先行先试,突出江南文化的标识和品牌,特别是把文化的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协同推进,与“龙头城市”上海实现互为互动的一体化发展,让高端文化资源特别是顶级文化人才自主、柔性地流动,就会协同推动江南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形成江南文化的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形态,这在强化江南文化作为江苏鲜明文化标识和品牌的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认知与认同,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南文化高地。
江苏探索的区域现代化,是在多重国家战略下的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现代化,江苏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最丰富的省份,要主动对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推进新时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落地”,承担起新时代的“国家文化客厅”的使命[2]2019年7月24日,中央深改委会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会议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这三个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把大运河江苏段及重要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黄金名片和顶级文化体验空间,彰显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张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世人评说的时代经典。大运河江苏段是文化长廊、生态长廊、经济长廊,要展现鲜明的江苏文化标识,在打造以淮安、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高地,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中心的江南文化高地,以徐州、宿迁为中心的楚汉文化高地和以南京为核心的金陵文化高地中,形成物化的标识区,建构新型文化空间,让淮安的“运河之都”、扬州的“运河原点”、无锡的“江南水弄堂”、苏州的“姑苏繁华图”,以高颜值、高品质成为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的示范区,使其具备新时代“国家文化客厅”的特征与功能。对标中华文化地标长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要建构多个核心节点,在空间上承载起彰显文化自信的现代文化功能区的探索重任,通过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用好用活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把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创产业的新型孵化空间和平台,培育出运河文化主题的新业态的文旅产业、文创产业和体验消费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创造高附加值的文化空间。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江苏以创新实践领风气之先,文艺发展打开新局面,文艺事业欣欣向荣。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的创新活动需要方向引领和土壤滋润。把握艺术创作规律,尊重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实现优秀创作成果的转化,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是文化治理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的精神动力,是现代文化治理的要义所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促进江苏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推出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叫好又叫座”的高峰之作,涌现一大批代表国家、走向世界的名家队伍。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营造高端文艺平台,创新育人引人机制,吸引国内国际一流文艺人才来江苏发展事业、创造精品,用超越地域、跨越国界、震撼人心的艺术经典,来讲好“江苏故事”“中国故事”,展现出新时代的“江苏形象”“中国力量”。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培育知名文化产业、产品品牌,构建新型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是江苏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要借助江苏经济大省的优势,运用经济与文化融合战略,整合文化与创新资源,以国际化视野和新技术来借鉴、创造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新商业模式,重点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主导的文旅产业发展上培育新业态,拉长新型文旅产业价值链。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来说,选对商业模式,往往比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要重要。同时,引入充分的市场机制,还可最大限度降低政府在企业、产业培育中的“试错”代价。顺应文旅融合新趋势,发展新型文旅产业,必须是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的资源整合,要考虑如何利用上海自贸区进行高附加值的国际文化贸易,在“一带一路”行动中,有效输出江苏原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在文化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突出以资本为纽带来加快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文化产业与事业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必须创新机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来拉长和强健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消费链,进一步把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活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权益,以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方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发展现代化,重在打造文化标识、建设文化高地、塑造精神家园,这些要靠灵魂的引领,精气神的凝聚。江苏是经济大省,这是建设文化强省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其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幸福感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这就需要运用系统的文化治理体系,尤其是通过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弘扬,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凝聚起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1]李程骅:《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南京〕《群众》2018年第11期。。特别是要擦亮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千百万人民创新创业、勇于争先的创新文化牌,打造驱动江苏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创新文化”,把江苏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上升为表征性、标识性强的创新文化。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在新征程上开启基本现代化,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迈向新高度,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进一步深化文化自觉自信,担当起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发展跃上新水平的使命。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江苏着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3]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2018年10月。。从落实的空间和载体来看,这三个高地的构筑,是江苏优化文化治理结构、打造高水平文化建设示范区的强支撑,也是走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前列的具体目标。
构筑文化建设高地,必须做到文化引领更有力、文化服务更优质、文化传播更有效、文化生产消费更有活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高度,必须充分发挥好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更加突出先进思想的的文化引领,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首先,在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上要更加从容自信。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才能让全体人民坚定“四个自信”,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苏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方热土,不仅是建设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示范区的实践探索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研究重镇。以先进思想文化的罗盘,托举起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引领探索基本现代化路径的“理论高地”,是江苏应有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思想理论建设上,要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建功新时代,在思想文化高地建设中,打造有影响力的、权威性的高端化平台至关重要。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科教大省,也是社科理论大省,有阵容强大的社科理论队伍,有条件、有能力打造新时代的思想理论高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四大平台”的建设上,展现出高标准、高水平。要将各大高校的学科建设、智库服务、理论阵地建设与思想理论宣传的中心任务、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多样化的学术共同体和研究基地,让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专家跨界进入新思想涉及的各个研究领域,把新思想的理论研究与地方实践结合起来,以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型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高质量成果,来塑造引领国内新思想研究传播的重镇和开放性平台。
其次,在构建道德风尚高地上,要更加注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深化上下功夫,在切入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提升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上见到真功。要用活用好江苏独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实践基地,把阐发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精神”和“淮海战役精神”等,作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和传承江苏红色文化谱系的重要内容,达到在心灵上、情感上烙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构建道德风尚高地,必须建立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荣誉工程,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制度约束,发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任务、身边好人等各类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扩大参与度和互动性,树立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日常交往以及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规范,让“社会文明程度高”可感可学、成风化人。构建道德风尚高地、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是“以文化人”、推进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和长久任务。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上,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综合效能,可以有效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破解精神文明创建中存在的“各自为战”问题,进一步聚焦群众需求导向,打通基层文明创建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新时代的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未来可运用文明实践中心的综合性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资源,提升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的层次和水平,让广大群众更有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始终充满向上向善的激情和动力。
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要彰显江苏文化发展的新优势,构建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打造特色文艺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食粮。全力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江苏要制定引导各类艺术创作生产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中国道路、江苏发展成就等重大现实题材方面,健全文艺创作的资金扶持体系、文艺名作推广体系,通过政策的引领、投入机制的改革以及优秀艺术资源的配置,形成稳固的梯队体系,为文艺精品生产提供人才保障,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动能。要通过培育持久性的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促进文化服务更优质、文化产业更发达、文旅融合更主动、文化交流更有效、文化软实力更强大。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生产体制机制,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创新文化治理体制,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在宏观把握上,前瞻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善用市场的力量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推出国内国际叫响的江苏文化服务、文创产业与文旅企业集团的品牌集群,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高附加值的文化价值链,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迈向新高度,如期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社会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结构[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也极大地拓展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崭新领域。我们不仅要在“现实世界”里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还要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立于制高点,掌握领导权、话语权,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增强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些年来,移动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带来了生产方式、阅读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大变革,冲击人们的思想和信念信仰,使互联网成为影响人心的最大变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的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因此,适应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发展新变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在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新要求下,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理应在网络治理、网络文化建设上勇于探路,以实践创新展现新的担当,提升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让监管更为有力、服务更加有效,使之在壮大主流舆论、构建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以及创新产品表达方式和形态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以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以文化强省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作出新贡献,是江苏推进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和方向。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是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来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江苏构筑思想理论高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要在互联网主战场上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用先进思想的力量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到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光纤接入用户规模3.68亿。网民达到8.2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6%[3]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 年)》。该报告2019 年5 月6 日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透露,我国网民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6%。全文见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北京〕《求是》2019年第6期。。离开了网络空间,理论宣传、文化建设是无法想象的。江苏作为人口大省,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4]江苏的网民及构成,参见《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2018年度)》。,截至2018年底,江苏网民规模为4940万,互联网普及率为6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2018年,江苏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1小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小时。随着流量资费不断下调,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手机观看短视频与新闻资讯,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使用率都在80%以上。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的使用率在70%以上。网络直播用户使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47.9%)高出7.3个百分点,64.4%的网民使用过在线政务服务,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9个百分点。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江苏,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网民达979.9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98.6%。其中,小学生网民534.60万,初中生网民299.56万。青少年网民中,手机网民942.73万人,普及率96.2%[5]数据来自于《我省网民增至近五千万》,〔南京〕《新华日报》,2019年5月18日。。可见,用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把握媒体融合的新趋势,建好主流移动传播平台,管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对推进思想理论建设、道德风尚建设的行动以及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多么重要。
互联网的普及化、便利化,带来的是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强化“以文化人”,必须系统实施“以网引人”行动,让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牢牢占领网络主阵地,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提升文化治理能力,重在提升网络文化的治理水平。“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传播,是网络世界的“主心骨”“定盘星”“压舱石”。基于互联网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进一步加剧,由此造成的网络空间价值多元认知,很容易造成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甚至完全颠倒。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转播台”,信息传播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要主动用好新型网络工具,强化网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运用“议程设置”的主动引领,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同时,要勇于开展网上斗争,抵制错误思潮,特别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让主流价值内容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手一机,凡媒皆融,是媒皆频,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快速崛起,思想活跃,娱乐至上,崇尚“网红”,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角[1]Z世代(Generation Z),是指1995年至2012年出生的一代人,是互联网从无到有的原住民。他们的成长时期与互联网的形成与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形成发展而一同成长的,拥有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并运用移动互联网科技带来便利,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娱乐和社交。。开启新征程,江苏作为互联网用户的大省,必须主动地应对网络世界的新变化,抢占网络舆论引导的先机,防止在一些危机事件的处理上丧失最佳时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高地,要以用户为本来处理好定位与流量、内容与形式、生产与传播、宣传与服务的关系,让传播的内容鲜活、新颖、形象,互动性强、参与性高、体验感好,把主流价值、文明风尚进入受众的屏幕上、指尖下、心头里,入脑入心,付诸行动。
在推进文化建设行动中,主流价值对网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提升文化软实力,通过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凝聚人心、锻造共同的精神纽带,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科学选择。因此,江苏构筑新时代的文化高地,就要综合考量网络的作用,运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和工具,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有效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之间的关系,着力提升监管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针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新技术可能与伦理发生冲突的新挑战,要善于用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发展,探索“技术归化”的可行手段[2]黄嘉:《技术归化:理解用户与产品关系的关键视角》,〔北京〕《自然辨证法研究》2012年第1期。,促进新技术从可能侵害社会,转化为主动融入社会文化、人们生活的新型服务和得力手段。比如要用“自主可控”的技术系统,做好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用好“算法推荐”,让互联网海量内容与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与身份的网民的个性化需求实现高效率的匹配,提升精准传播和服务的效果,等等。
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准,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至关重要。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步调一致”打破已有的现实的东西极为容易,但建构一个新的规则和事物则越来越困难。建构新规则、倡导新风尚,网络主流媒体的责任重大,只有通过网络内容建设传播、壮大主流舆论的平台、拓展信息服务的新渠道,才能构筑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使互联网更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应对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运营模式带来的新变革,以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是掌控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顺应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让重点新闻网站、新媒体公共号等,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打造网络主旋律传播矩阵,让“喉舌”告别单一的“传声筒”,唱起欢快的交响乐、协奏曲。要以媒体融合的新形态,把内容生产、流程优化、平台再造等转向互联网主战场特别是移动新媒体领域,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1]王燕文:《抢占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制高点》,〔北京〕《学习时报》,2019年3月27日。。
网络社会的到来,文艺作品的生产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读书、读报到“阅屏”成为最突出的特征。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江苏在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上的大胆探索,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必须推动文艺生产、文化消费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各种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把持续增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吸引力作为重要砝码。一方面,要壮大“文艺苏军”的网上力量,发挥好网络作家协会等社会性组织的纽带连接作用,把分散在社会各领域的网络作家、网上写手聚拢起来,赋予其讲好江苏故事、创作文艺精品的崇高使命和任务,激发其创作活力的迸发。同时,要加大对优秀网络内容产品和创作团队的扶持力度,建立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机制,探索在全国具有引领力的网络作家签约制度,让有潜力有担当的网络作家,能在稳定的生活保障下安心写作,打造精品。根据文化建设高质量的要求,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创新整合网上网下文艺创作资源的机制,推进基于网络平台的跨区域、国际化的“江苏制作”“江苏出品”计划等,为打造文化高地上的高峰性作品、产品与服务品牌,提供精准到位的服务,在电影、电视、舞台表演以及音频、视频等领域推出品牌力作,让文化建设的硬支撑、文艺精品创作的大战略,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真正融合起来,不断攀登文艺发展的新高峰。
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方能在文化创造上展现出新的风采和重要贡献。站在历史的交汇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文化治理领域重新洗牌,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迎来了重要历史性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的基本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创新型国家、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也将基本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体现为“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必将在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上镌写新刻度,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上绘出文化发展高质量的新画卷,让现代文化治理能力支撑文化建设高质量,实现区域现代化与文化国际化的空间重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