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榕,薛卫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080)
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使下垂区萎陷的肺泡复张,减少心脏对其肺部的压迫,显著改善肺氧合,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2],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重度ARDS患者。而俯卧位通气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就是压力性损伤,国外报道俯卧位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5%~10%[3]。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原因是局部皮肤因受到剧烈和(或)长期的压力或压力和剪切力的联合作用。科学选择敷料来减轻压力或剪切力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压力性损伤,是危重症护理的重要内容。2019年1月至12月,对于俯卧位通气患者,我科采用泡沫敷料保护受压皮肤,预防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选取2019年1月~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采用俯卧位通气的重度ARDS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68岁,中位年龄45岁。男性21人,女性9人。Braden压疮风险评分10.12±2.31分,疾病严重程度APACHE II评分16.62±5.13分,俯卧位通气时间12-16小时。其中重症肺炎21例、重症胰腺炎3例、肝硬化肝功能衰竭3例,急性重型乙型肝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原发性肝癌1例。
30例患者采用10cm*20cm大小的软聚硅酮泡沫敷料贴于患者的头面部、锁骨下、季肋部、髂部等受压部位,再用传统的软枕垫于上述受压部位;每2小时均使用软枕给予患者一次的小幅度翻身,角度小于30度。观察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12-16小时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根据2016年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压力性损伤判断标准[4]:1期:压之不变白的红斑。2期:完整的或破损的浆液性水疱。 3期:局部皮肤全层缺失。 4期: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可见肌肉、韧带、骨头,腐肉和/或焦痂。不可分期:全层皮肤缺失,损伤程度被腐肉和/焦痂掩盖,不能确认组织缺失的程度。深部组织损伤:皮肤完整,出现持续的指压不变白的深红色、紫色,或充血水疱。
30例患者在俯卧位通气12-16小时结束后,转换为仰卧位时,检查患者全身皮肤,发生1期压力性损伤1例,发生率为3.33%,部位为小腿胫前区,局部皮肤完好,出现压之不变白的红斑。无2期以上压力性损伤发生。
陈玲等报道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硅胶减压垫,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6.67%[5]。李晶晶等研究显示采用综合护理预防,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28.13%[6]。本研究采用软聚硅酮泡沫敷料仅一例发生1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文献报道。可见,在剔除患者自身疾病、营养等近期无法改变的机体因素的前提下,在头面部、锁骨下、季肋部、髂部等骨隆突处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采用10cm*20cm较大面积的软聚硅酮泡沫敷料保护,以减轻受压部位的压力和剪切力,增加接触面积,保护骨突部位皮肤,最大限度地减轻皮肤和皮下软组织的损伤,可以降低俯卧位通气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预防压力性损伤是护士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Cuerin 等[7]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发现,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高于采用仰卧位的患者。对于没有应用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的俯卧位通气患者来说,按照护理常规,2小时一次的翻身是不够的,需要缩短翻身间隔时间,甚至15-30分钟一次。而采用泡沫敷料保护的患者,只要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减轻了护理劳动强度。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更加舒适,提高护理质量。
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机制,包括两个因素。内因一般由于患者抵抗力下降、营养障碍,代谢异常等;外因指皮肤、组织因长时间受压造成局部组织的血运中断,灌注不足[8]。俯卧位通气时间长达16小时,在受压部位采用软聚硅酮泡沫敷料减压,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外因进行干预,但其他综合的预防措施不可忽视。例如进行缓慢逐步的小角度翻身,这样有充足的缓冲时间以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合状态。对于无法耐受频繁大幅体位变动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较为频繁的小幅体位变动,组织以获得某种程度的再灌注。俯卧位垫、充气床垫的使用,避免管道的受压,也是预防的压力性损伤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重度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在受压部位黏贴软聚硅酮泡沫敷料,能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翻身频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