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宾
海洋文化旅游是指以海洋文化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形式,是集海洋文化、海洋旅游与海洋经济于一体的特种旅游形态,其过程是旅游者对海洋文化或海洋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体验。作为一座依海而建、因海而兴的城市,青岛既有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海洋旅游传统,加快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打赢海洋、国际时尚城建设等攻势和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
青岛是一座有着深厚海洋文化情结的城市。从古至今,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开发和利用,使海洋文化成为青岛地区的文化基调,并积淀下一系列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海洋文化资源。
青岛拥有海域面积约1.2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约817千米,星罗棋布的分布着69个海岛;由南向北自然形成琅琊湾、灵山湾、胶州湾、崂山湾、鳌山湾以及市区的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49处大大小小的海湾,这些海湾岬湾相间、沙滩沙质良好,海岸凹入处常伴有小规模海积地貌,形成了海滨沙滩和岬角交错分布的优美自然景观。
青岛所辖海域“湾阔而水深,方向位置举得其宜,外当黄海之门户,内通中原之奥区”,优美绵长的海岸线先天具备形成港口的自然条件,自古便是对外交往和经贸交流的重镇。春秋时始建的琅琊港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海港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唐代崛起的板桥港,至宋代成为中国北方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塔埠头港是宋金对峙时北方唯一开放港口。明清时,金口港为胶东第一大海港和北方著名大港。20世纪初,青岛港建成后即成为东亚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枢纽大港。青岛海港的时空变迁,谱写了辉煌两千余年的海洋港口与海运贸易文化。
青岛地域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军事要地,在我国海洋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末年发生的齐吴琅琊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1161年发生的宋金唐岛湾海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海战之一,也是热兵器应用于战争后的第一次大海战。明朝初年始建的鳌山卫、雄崖所等沿海军事卫所,使青岛成为抗倭前沿。19世纪末,德占当局构筑了东亚第一的要塞式陆海防御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又成为人民海军成长的“摇篮”,第一支高射炮兵部队、第一航空学校、第一个岸炮团、第一个潜艇基地、第一家潜艇学校、第一支潜艇部队、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等重要海军单位均在青岛诞生。1960年,海军北海舰队正式在青岛成立。此外,青岛还有核潜艇基地和航母基地。所有这些,使海洋军事文化成为青岛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
20世纪初始建的青岛观象台揭开了中国海洋学科发展的序幕;1932年建成的青岛水族馆是中国第一座水族馆,也是中国海洋科普发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青岛逐渐成为全国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科研人才的最大聚集地;我国海水养殖的五次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时至今日,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究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拥有十余条3000吨级以上的远洋考察船和“蛟龙号”“发现号”等先进水下深潜装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海洋科技城”。
青岛地域原属东夷海岱文化区,先民们自古即在此生存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民间信仰、传统庙会及节庆,作为传统民居符号的海草房,独具特色的海产品饮食及与之相关的独特海味故事,还有秃尾巴老李、徐福入海求仙等为数众多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地方戏曲等。所有这些,无不承载着青岛海洋文化的古老记忆,叠映出青岛人民共同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襟怀山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0世纪初,德国皇家帆船俱乐部将帆船比赛引入青岛,青岛由此与帆船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历史岁月中,虽然时空不断变换、政权屡次更迭,但片片白帆一直飘浮在青岛的各处海面上,并出现在青岛各个时期的旅游指南、宣传材料及各种画册上。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又成为中国帆船运动的发源地和培养帆船运动专业人才的摇篮。2008年奥帆赛及与之相关的赛事、建筑、人物、事件等,已经成为青岛城市永不磨灭的记忆和现代青岛独特的文化标志。百余年来,帆船始终与青岛同伴共生,并涵化为城市标志与特色,成就了青岛“帆船之都”的荣誉。
作为滨海旅游起步较早的沿海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起,青岛的海洋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海洋旅游,实现向现代海洋文化旅游城市的转变,青岛进行了多方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
1.海洋文化旅游秩序逐步规范。青岛市滨海旅游发展初期,鼓励个体参与经营,因市场尚不成熟,加上法律监管还有空白,海洋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经营分散、游船乱停乱靠、拉客宰客、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青岛市海洋旅游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区(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海洋旅游秩序的监管和整治,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营造合法经营环境,海洋文化旅游秩序逐步规范。
2.海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先后建设了海滨风景区、海底世界、青岛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奥帆中心等知名海洋文化旅游景区。二是建成旅游客运码头(站点)35个,其中市内18个、各区市17个;现有从事水路旅游的客运企业31家,其中市区19家、各区市12家;旅游客运船舶共计223艘、9377客位。三是打造了22条比较成熟的海洋文化旅游航线,其中市区9条、黄岛区10条、崂山区2条、即墨区1条;最长的航线为“黄岛区积米崖—灵山岛”,全长18.68公里。
3.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一是利用丰富的海岛资源,着力打造了田横岛、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等自然及文化观光旅游海岛。二是培育了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帆船周、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青岛国际沙滩节等一批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三是形成了“海上环城地标游”“青岛·夜游三湾”“胶州湾海上观光精品游”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海洋旅游品牌。四是邮轮旅游活力迸发。目前,青岛邮轮母港共运营航线37条,国际知名的歌诗达邮轮公司已实现常态化运营。2019年,青岛邮轮母港成为国内增幅最高的邮轮港口,且发展势头在所有邮轮母港中最为强劲。
4.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一是开发了凤凰岛、石老人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田横岛、琅琊台、灵山湾三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了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区等一批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各区市还将海洋文化与当地优势涉海资源有机融合,建设了天泰温泉度假区、韩家民俗村、贝壳博物馆、明月海藻馆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旅游景区(点)。二是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举办国际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国际知名海洋体育赛事,并定期开展海上马拉松、畅游汇泉湾等海洋类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使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做大做强。
1.海洋文化旅游意识相对滞后。一是对海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认知仍然比较薄弱,不仅没有编制专门的海洋文化旅游规划,甚至在《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年)》等综合性旅游规划中也很少涉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内容。二是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对文化遗产保护做了一些政策规定,但有关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还比较缺乏。
2.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一是海洋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布局相对分散,大部分企业所有权复杂、内部简单松散、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全市至今仍没有一家专业从事海洋文化旅游的企业。二是现有海洋旅游码头和站点大都依托岸壁或借助海水浴场沙滩搭建而成,设施简陋,且大都因法律规范滞后和历史遗留原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证照不齐、资质手续不全等问题。
3.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度不高。当前,青岛尚没有将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有机结合,海洋旅游及涉海节庆会展活动中的海洋文化元素明显不足,大多滨海旅游景区景点也缺乏特色海洋文化的支撑。二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仍以针对低端基本消费群体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较少,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以及海上婚庆等高端产品明显不足。
4.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长期以来,青岛市各海洋旅游企业为争抢客源而降低投入、压价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质量较低,在旅行社恶性竞争和打压下,海洋旅游利润微薄,在码头建设、船舶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青岛集售票、车辆客运、导游、导购等于一体的“一日游”推介模式尚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游客、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海洋文化旅游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青岛的海洋旅游管理涉及文旅、交通、公安、海事、海洋、工商、城管、安监、体育等多个部门,涉海区市还负有属地管理责任,这种“九龙治水”、多头监管体制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监督管理效果的不理想,远不能适应海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当前,青岛正在围绕六个聚焦,“学深圳、赶深圳”,发起十五个攻势,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目标任务。而最近一轮机构改革将文化与旅游主管机构合并,也是从战略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海洋文化旅游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深入进行海洋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登录。摸清海洋文化资源家底是做好海洋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应由青岛市文旅局牵头,整合规划、文物、城管、档案、史志等部门及专家学者力量,对现存海洋文化遗产及海洋资源的文化内涵展开全面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登录工作,为其整合、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奠定基础。
2.加强宏观谋划,推动产业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分属于不同产业、行业和不同行政区域,受行业管理、属地管理等因素影响较大,只有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下,才能打破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管理格局的局限,打通海洋文化旅游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应加大对海洋文化旅游的财政支持,并给予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以优惠政策,以推动全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旅游已进入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阶段,适应这种变化,青岛市应将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统筹海洋文化旅游各个环节,根据青岛海洋文化特色、人民群众海洋文化旅游需求,挖掘传统海洋文化资源潜力,编制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规划,确定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方向、阶段性发展目标、硬件设施配置和软件服务标准等,用于指导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旅游发展。
4.统筹海洋文化旅游设施的布局与建设。为避免各自为战、内耗竞争,可由青岛市文旅局统一规划从西海岸到即墨区鳌山湾的海洋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逐步形成青岛海洋文化大旅游格局,引导“帆船体验、海洋探险、旅游潜水、海岛旅游、养老旅游”等新兴业态创新发展。
1.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一是依托海洋自然景观,在“黄金海岸旅游”品牌和金色岸线海洋休闲文化旅游区项目的基础上,以游客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游客的消费层次,整合海洋文化资源,结合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建设更多海洋观光旅游项目,打造海洋观光旅游品牌。二是依托历史悠久的海运文化资源,通过中国最早港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中国北方枢纽港等港口发展的连贯性轨迹,突出海运及海洋贸易文化价值,结合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少海风景区等景区建设,规划相关旅游线路和景点,打造“中国海运文化”旅游品牌。三是依托贯穿古今的海洋军事文化资源,整合现有海军博物馆、古炮台、卫所等海洋军事建筑、唐岛湾等历史事件发生地,规划建设相关军事文化景点,打造“中国海洋军事文化”旅游品牌。四是依托领先全国的海洋科技文化资源,整合青岛观象台旧址、海产博物馆、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青岛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等,形成中国海洋科技文化旅游路线,打造“中国海洋科技文化”旅游品牌。五是依托传承久远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崂山、黄岛、城阳、即墨、胶州等地传统渔家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与渔业生产民俗和滨海民俗旅游景点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渔村游、体验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实现游玩、捕捞、技巧、特色美食、购物的完美结合。同时,继续举办传统涉海庆典民俗活动,实现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打造“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六是利用独一无二的帆船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在做好帆船知识普及、帆船运动大众化的同时,瞄准体育健身与多产业互动发展,积极推动帆船运动与旅游、经贸、文化、会展、教育等各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帆船休闲旅游业发展,打造“帆船休闲”旅游品牌。
2.统筹设计海洋文化旅游线路。可由青岛市文旅局牵头,整合各区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统筹设计海洋文化旅游线路,实现现有滨海文化资源、景区景点与崂山风景区、石老人度假区、极地海洋世界、八大关、汇泉广场、迎宾馆、信号山等近海陆地景区景点的融合。
3.延伸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一是发展海洋博物馆文化。借鉴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等海洋类博物馆的建设经验,结合青岛特色海洋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与港口、海运、海洋科技、海洋军事等相关的专业博物馆,使海洋类博物馆成为青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的亮丽名片。二是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纪念品。在深入调研和准确把握游客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青岛海洋文化特色和旅游纪念品设计原则,深入挖掘传统工艺,融入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趣味性、便携性等特点,设计开发富有青岛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满足游客获得感的同时,推动青岛海洋文化的传播。
1.以市场化手段扶持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以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为目标,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引导现有海洋旅游企业通过合作、联营或入股等方式,以综合实力强的旅游企业为平台,对中低端海洋旅游企业实施兼并整合,推动其向海洋文化旅游企业方向发展。
2.培养海洋文化旅游专门人才。一是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加其海洋文化及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海洋文化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以提高海洋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为出发点,大力培养了解本土海洋文化的导游人员,使他们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体验和感悟青岛海洋文化的内涵。
3.加快海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研究解决海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欠缺、质量较低的问题,对现有旅游码头、船舶、航线、站点进行评估,并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和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方向,对不适合发展要求的码头站点实施清理、改造,对航线进行优化调整,对船舶实施更新淘汰,实现经营品质和经济效益同增共赢。
4.推进海洋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设旅游码头集散中心,作为服务游客的重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海洋旅游客运功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通过综合性的优质服务,逐步改变旅行社各自为政、零散组团的“一日游”现状,提升游客的整体安全度和满意度。
5.强化海洋文化旅游联合监管机制。以促进海洋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挥“学深圳、赶深圳”创新精神,借鉴海南、深圳、厦门等南方省市先进经验,以现有海洋旅游专项整治机制为平台,强化文旅、船检、海事、海洋、体育、规划等涉海部门的职责落实,健全多部门联动高效运行的海洋文化旅游监管机制,保障海洋文化旅游市场秩序。
1.加大对青岛海洋文化的宣传。一是通过媒体宣传、普及讲座等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广大市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海洋文化意识和素养。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可视化技术等手段,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三是借鉴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政府推介青岛旅游的经验,组织编写《青岛概要》《青岛风光》《青岛指南》《青岛概览》《青岛名胜游览指南》等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相关的游览服务指南和对海洋文化景区景点进行深度介绍的书籍。
2.加强对青岛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推介。青岛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超前意识,深入研究国内外客源地市场需求,挖掘青岛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媒体及影视作品、文艺表演、推介会等各种方式和机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不断提高青岛海洋文化旅游影响力。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继续加大与烟台、威海、日照及大连、连云港等临近城市的旅游区域协作,并通过开辟联结日本、韩国等国的邮轮航线,打造文化、休闲、健身、度假与旅游相结合的国际海洋旅游航线,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