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轶凡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渐壮大,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2019 年1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首次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 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方案》 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设想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有利于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广大高职院校要深刻领会国家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认真研究 《方案》 中支持“互联网+职业教育” 的政策规定,积极构建 “互联网+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进入 “互联网+” 的快车道。随着 “互联网+” 环境的完善,不少高职院校开展了 “互联网+高职教育” 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从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两者的有序结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优化,并推动了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匹配[1]。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互联网+” 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尚未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环节来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为指导,探讨 “互联网+高职教育” 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此来推动广大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提升。
随着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时代急需具有复合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复合型知识背景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时代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教育要想取得新一轮的突破,就必须从 “互联网+” 的角度入手,开展互联网+学习、 +课堂、 +教学、 +评价融合,开发微课、 慕课、 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加大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培育力度。高职院校学生也应当对时代发展的整体形势有清醒的认知,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形成符合自身能力实际的个人发展规划,在实践中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丰富的职业背景知识、 较强职业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合格人才。然而,随着 “互联网+” 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影响的日益深入,现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方式,越来越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一方面,企业对于引进人才的要求与高职学生整体素养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引起职业技能型人才供给和需求结构性不平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与企业人才需求形成紧密衔接,导致职业教育供给能力不足[2]。因此,大力开展高职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基于 “互联网+”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远程工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解决实训难题,促进人才培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衔接。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择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 “互联网+” 环境的支持,优化学生的整体学习环境,开展现代学徒制式教学、 企业新型学徒制式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项目化教学、 情景式教学、 案例教学,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其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能力的双提升。广大高职院校学生也可以通过逐步适应 “互联网+” 环境,接触更广泛的外部世界,增强勤钻研、 善应用、 能创新、 会创业的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仅要密切衔接社会需求,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这一基础工具,通过布局专业设置与升华专业内涵,循序渐进的推动 “互联网+” 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着重体现 “互联网+” 发展理念、 专业思维、 能力特征以及平台的构建。
高职院校要把 “互联网+” 的核心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逐步推动办学的现代化、 国际化,调整课程建设规划以及发展定位,注重实验和实训基础建设以及特色化专业课程建设,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运用校园移动物联网等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学生 “互联网+” 的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同步提升[3]。
“互联网+” 理念是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新动力。高职院校结合创新创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优化升级以及教学内容的协同创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与专业知识体系,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选择更加多元化的专业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 互动化、 即时化的能力特征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相契合。高职院校应当基于 “互联网+” 技术,运用全新的在线交互教学模式,如远程实时协作学习、 慕课教学及职业环境模拟等,推动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的渐进式改变[4]。利用 “互联网+” 的强大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场景中建立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能力以及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
“互联网+” 成长平台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充分融入 “互联网+” 创意思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搭建 “互联网+” 智慧校园平台,采集各项原始数据和信息,分析行业企业的重大政策、 重点项目以及技术革新方向,研判未来企业对于人才技能需求,并对教育教学总体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借助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致力于实现课程类型多样化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多样化,更好地给予学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职业环境体验。
“互联网+高职教育” 政策体系的优化设计,来自多方的协调与支持,主要包括政府、 高职院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该对 “互联网+高职教育” 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持续优化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管理与监督制度,对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提供财政政策倾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当前教育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加以完善,让 “互联网+高职教育” 成为校企合作的新方向,同时还应鼓励高职院校优势资源面向全社会共享共用,优化资源共享制度,在高职院校中逐步实行校际间学分替换互换制度与弹性学制[5]。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与精神奖励,以此来提升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互联网+高职教育” 要想真正的实现融合发展,就必须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推动组织管理方式的优化:一是构建 “互联网+高职教育” 新型供给结构。新型供给结构要围绕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形成产学研重要合作企业需求与毕业生求职需求的全覆盖结构;二是组建 “互联网+高职教育” 融合发展资源供给新体系。新体系需实现数字资源、基础设施设备、 人力资源以及服务路径的共享共用,并致力推动囊括泛在化学习、 远程实时协作学习、 在线学习小组讨论、 人工职能服务等内容的高效供给;三是实现 “互联网+高职教育” 融合发展的供给决策。要致力于推动学生、 企业、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部门等多元跨界主体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共同参与,并依托具有真实、 全面、 客观、 动态更新特性的大数据技术,来确保供给决策科学性与准确性[6]。
“互联网+高职教育” 应大力推动各类技术的集成化运用,打造以 “云+网+端” 为结构特征的新型服务链。其中,“云” 主要指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网” 主要指互联网、 移动网以及物联网,端主要指计算机、 手机、 传感器等。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校园平台、 数据管理平台、 身份认证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等主要网络教育教学服务内容为一体,进而实现 “一站式” 的供给服务[7]。通过技术的集成化应用,教学、 课程管理、 科研以及后勤等工作内容可以实现高效协同。教学方面,教师可以进行云课堂、 翻转课堂以及远程线上教育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课程管理方面,学生的互动式学习、 个性化学习、 协作式学习等可以有效的得到满足;科研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加速科研进程,并为之提供高精准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后勤方面,智能楼宇、 智慧食堂以及节能环保等主体内容都可以得以实现。
在当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当积极利用 “互联网+” 技术环境优势,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7]。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以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为目标,通过 “互联网+” 信息共享渠道优势,来为学生匹配系统化的信息资源,并专项提供创业沙龙、 项目实践训练、 技术实训平台等创新素养培训活动,促使他们开展创新活动,积累经验并形成成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专业化运营的众创空间、 大学科技园等实体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技术、 资源、 服务汇集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化水平的创新创业服务。
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发展定位,直面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以推动 “互联网+高职教育” 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大胆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打造崭新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来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