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金华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的保护及城市用地的合理化进行具体的规划,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主要对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土地整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和瑞士,是指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土地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的综合整治,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提升土地、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的行为。
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引进“土地整理”的称谓,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土地重划”,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基本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需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是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否得到提高、提高是否明显,都是衡量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土地经营粗放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减少未利用的荒地以及闲置低效用地的数量,扩大可利用土地的规模。
土地整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一只根据土地情况来进行。当地的气候、环境、人文、土壤状况、地形地貌等等都需要有一个综合的了解,而且当地的道路、渠道等等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因此,土地整理所联系在一起的因素是相当多的。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土地整理就是对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工程施工实现整个区域、整个土地系统及其环境的最优化。在综合三大效益的同时,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还应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与土地整理发展时期的不同,确定整理效益的侧重点,制定满足要求的规划方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主要影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自然灾害等。
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地形起伏相对缓和,地貌以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为主,零星分布有窄条状的小块阶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热量资源丰富,降水、降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该地区的过境河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年径流量超过1600万立方米,蓄水量达28万立方米以上。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主要影响因素中的社会经济条件中最重要的当属基础设施状况。我们从交通状况、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电力设施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该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的,以及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社会经济条件。目前,该地区的骨干排灌设备较完备,项目区内拥有的泵站和小型抽水机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此外,项目区内的电力设备齐全,为电力供给提供了保障,但是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待改善。规划设计必须要深入实地, 结合实际, 实事求是, 做到项目设计与坑塘填埋、房屋搬迁的有机结合, 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的高度统一。
古人云:谋定而后动。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之前,应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勘探选址、可行性分析、测量绘图、工程预算等。地形测量一般要求按1:2000的比例尺量测整理区内的地形地物,明确地貌形态、每个田块的高程、土地利用现状、现有道路沟渠的准确位置、水资源供需调查、水文气象状况调查、原有水利设施数量类型结构、可利用程度、农田灌排水状况及道路勘测。土地整理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条件、水资源状况、道路、沟渠、土地利用方式和习惯、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还会与整理区外很多因素如道路、水系、地形、城镇分布等有关,直接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和沟渠路的设计。因此,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必须把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考虑。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需要很长的周期来实现,我们必须做好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经济学、工程学、生态学、材料学、水力学、林学、流域治理学、信息学、运筹学、资源经济学等学科知识,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制定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