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志勤
现阶段,我国经济逐渐下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投放模式受到冲击,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调整资产结构成为必要手段。通过发展科技金融,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科技企业之中,使资产结构与客户不断优化,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极大助力。
1.信息不对称。该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银行缺乏对科技企业的了解。近年来,虽然社会信用体系获得长足发展,银行通过大数据可对企业的信用情况有所了解,但因当前征信系统中主要通过历史数据收集的方式体现企业信用,对于正处于创业时期的科技企业来说,因缺少历史数据,无法在行业内针对特定指标进行对比,因此无法全面了解该企业的信用情况,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况产生;另一方面,信用评估中介机构的公信力不足,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主要资产为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数量庞大等特点,部分企业会利用这一点,只将非核心专利产权抵押给银行骗取贷款,当企业出现违法行为时,单纯依靠当前信用评估机构无法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有力评估,导致风险问题产生。
2.市场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产品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导致科技市场不稳定性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明、实用新型的专利权有效期较短,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在知识产权方面投入的资本很容易在市场飞速更新背景下血本无归;二是技术创新决定行业成败,技术发展的背后带有不可预计的风险;三是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影响市场稳定,如若在产品研发期遭遇政策调整,进而影响产品上市,同样会增加资本回收的风险。由此可见,市场不稳定性成为金融风险产生的一大诱因。
3.缺乏通用型量化审批标准。对于科技金融风险的防范,主要在于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评估以及企业经营情况的评价。目前,由于缺乏通用型量化审批标准,银行科技金融专家对企业经营与资信情况的评价过度依赖市场数据与主观经验,对评估结论的科学性产生较大不良影响。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多,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造成误判,没有客观准确的了解企业真实情况,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1.构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积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各个监督岗位、职能岗位与业务岗位的职责,协调好各自间的联系,确保所需信息能够高效流动,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信息在风险监督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创新风险管理绩效、奖惩措施,形成良性的激励循环,使员工能够积极的研究和讨论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金融创新,这对于满足多元化风险管理要求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2.改善外部风险控制环境。(1)构建银行与企业间的沟通平台。商业银行应通过建立健全科技企业融资信息库的方式,对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解,定期组织科技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强化企业的跟踪服务,针对信贷投资动向进行专项统计,了解科技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将风险进行抑制和消除。(2)搭建政府与银行间的合作平台。依托政府征信系统构建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强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合作,共同建立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发动工商、经信、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力量,使政府获得更多企业经营方式、注册资本等方面的信息,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根本上预防风险问题的产生。
3.明确量化审批标准。在以往的科技企业风险范围中,单纯采用主观经验与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很容易使评估结果失真。对此,应明确量化审批标准,最为关键的是对专利技术的评价,可通过国家专利数据库,与具有公信力的专利评价机构相结合,形成专利评价报告,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其中,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标准量化。将专利技术、行业、研发资金与技术投入产出比等因素综合考虑,构建分析模型,为各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比重,再经过专家讨论,获得科技企业信用评价的具体分值,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这样便可借助分值分析系统,将企业经营状态、信誉情况、风险问题等客观全面的体现出来,为科学认识企业、预防风险提供极大的便利。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科技金融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要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除,牢牢的抓住有利时机服务科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