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图书馆)
古籍保护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可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大部分古籍都保存在公共图书馆,截止到目前为止,收集量已经达到2800 万余册,可以占到我国所有古籍数量的70%。古籍文化价值极高,同时本身更加脆弱,需要精细的保护,才能实现对古籍的传承。本文以西藏古籍为例,下面为具体内容。
在建国之前,大部分西藏古籍都保存在寺庙内,在建国后逐渐转移到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现阶段大部分的西藏古籍都收藏在各大图书馆,经过大规模的古籍普查工作以后,发现公共图书馆的西藏古籍保护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采用传统装帧的方式保护西藏古籍,虽然古籍保存较为完整,但是没有做好标记工作,影响后续的整理、查找、搜索等工作。二是图书馆采用布匹包裹古籍,不具备防尘、防水等功能,导致古籍破损严重,不利于古籍保护。三是部分公共图书馆缺乏专项资金,只能将西藏古籍存放在破旧不堪的场所,存在通风不良、漏水等问题,导致古籍出现腐蚀、絮化、虫蛀等问题。
很多大型公共图书馆都保存了大量的西藏古籍,为了达到保护古籍的目的,一般禁止外借古籍,这就降低了古籍的使用率,一方面古籍经历漫长岁月,纸张比较脆弱,容易在阅读中损坏。另一方面读者缺乏古籍保护意识,如果随意外界古籍,读者不会使用科学的保存方法。为了解决该问题,各大图书馆都开始引入数字化技术,将西藏古籍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料,但是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状态,无法立即缓解和使用之间的矛盾问题。
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由于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限制,仍然采用传统的保护方式,采用黄棉布打包西藏古籍经书,在函头上添加标记条,达到检索的目的,虽然一部分西藏古籍经书保存完整,但是还有一部分经书老化严重,已经无法辨认字迹。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缺乏西藏古籍保护所需设备,国家倡导各个地区建立古籍借阅平台,这就需要采购相应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在不损坏古籍的基础上,提高西藏古籍利用率。
西藏古籍保护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就是修复古籍,另一个为整理古籍,前者主要是为了还原古籍,补全残缺的古籍,主要包括编目、鉴定等工作,后者则负责处理收集到的古籍。在修复古籍方面,国家文化部建立专门的培训班,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各个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在古籍整理方面,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多个学科,同时掌握保护古籍的相关技能,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更为匮乏,严重限制古籍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了提升西藏古籍保护水平,就要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这也是古籍保护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可以有效缓解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为后续的古籍研究打好基础。建立西藏古籍数据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就是制定标准,实现对古籍内容处理的规范化管理,共享处理后的古籍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则要实现对古籍内容的数字化转变,将所有实体书籍转化为数字化影像,读者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查阅书籍。
在建立专门的西藏古籍数据库以后,可以积极探索新的开发途径,才能充分发挥古籍的文化传统作用,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分析古籍中的知识点,将具有联系的知识点联合到一起,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层次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微博等,建立文化传承的公众号,定期更新古籍资源,也可以结合推广活动宣传古籍文化,满足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
要想更好的保护西藏古籍,就要加强对保护设施的建设,古籍经历漫长岁月,必须要做好保护工作,才能实现对古籍的传承。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争取投资扶持,一方面要争取政府资金,这也是图书馆建设保护设施最主要的资金获取途径,一些县级政府并没有设置专项的资金,但是图书馆仍然要积极争取,才能获得更多的预算,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探索其他途径,可以争取社会或个人的古籍保护投资,例如图书馆可以引用PPP 投资模式,可以获得一部分资金。
虽然现阶段出现了很多先进的古籍修复技术,但是仍然需要专业人才负责操作,才能充分发挥修复技术的功效,为此要加强对古籍保护人才的培训,这也是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关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上级部门开展的古籍保护培训活动的重视,选出图书馆中最适合的保护人员,在学习到最新的保护知识和技能以后,回到图书馆教授给其他保护人员。二是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可以要求专家定期开展讲座,确保保护人员可以掌握最新的保护技术。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给与保护人员专项补贴,激发保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古籍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凝聚传统文化精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保护好古籍,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的西藏古籍都存储在公共图书馆内,这就对图书馆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建立专门的古籍数据库,其次加强对古籍保护设施的建设,为古籍保护提供充足的硬件支持,最后要培训古籍保护人才,不断引入新的保护技术,才能更好的保护古籍,推动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