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芳
当前各行各业都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制造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的困境,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突破发展瓶颈,制造企业必须要强抓成本管理,才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1.忽略成本控制。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对成本核算非常重视,认为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将成本核算的重点落在弹性资源消耗方面,但在成本控制中,只是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产量、非制造费用等进行简单的分摊。一些规模较大,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制造企业在成本核算中采用了作业成本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信息可靠性,但开展这些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成本核算精确度,距离成本管理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
2.预算管理不深入。在制造企业中,多数管理人员以产品研发、生产为重,缺乏预算管理管理,没有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成本管理需求,去构建健全的预算机制,只是简单的进行预算管理,并没有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方面开展全面预算,从而导致企业资源浪费,反而使得成本投放量增加。此外,由于预算目标制定不合理,导致企业在后期执行过程中偏离预算目标,同时制造企业还存在预算编制方法不精准的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使得预算编制后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出现额外费用。不仅如此,对于成本预算结果并没有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多以财务指标为重,如利润、成本费用率、资产负债率等,使得成本预算考核结果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态。
3.监督体制不完善。成本管理直接关乎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而完善的成本监督体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生产为王的制造行业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监督机制,从而使得成本管理人员在业务处理上显得非常随意。而一些企业尽管制定了监督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遵循,导致企业经济业务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此外,内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监督职责,这可能与内部审计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有很大关系,导致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
转成本核算为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单纯的成本核算已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需求,因此企业必须要转变思维,推动成本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如在决策阶段,必须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产品市场及研发前景,做好决策成本控制。产品研发生产环节是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必须要对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在产品流通环节,应加强对运输费用的控制,对分销渠道、促销策略以及售后费用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在企业内推行全员成本管理控制,鼓励基层员工积极参与到成本管控工作中来,定期组织开展成本控制培训,以此来提升员工成本意识。
加强企业成本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预算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优化部门预算考核方法。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对各部门现有的预算考核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制定全新的考核方法,加强对预算考评的重视度,制定《xx制造企业全员预算管理考核细则》,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该细则进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未按要求进行考核的人员要予以处罚。二是,制定全新的财务部门考核方法。企业应结合现行的《财务部考核方法》,完善财务报告、会计检查等内容,确保财务数据与全面预算精准对接,避免全面预算管理出现纰漏。三是,积极引进现代科技,加快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四是,提高预算考核结果利用率。在开展预算考核后,要向各部门反馈考核结果,并进行相应的奖惩。反馈结果有助于部门、员工更好地了解在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查漏补缺。
完善监督体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监督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想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监督成效,就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一是转变工作模式,加强互联网思维,极引进现代科技,加快成本监督信息化建设进程。二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广域网,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数据资源的共享。同时逐步建立数据仓,实现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并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信息化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及时防范风险,切实提高审计的时效性。三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监督系统,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经济业务数据进行抽样,自动分析成本消耗是否在合理范围,并与会计记账数据进行自动比对,检验数据是否真实。
总而言之,随着制造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谋求生存,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加强成本管理,通过降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