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强
近几年,人们对食品安全带来的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满足人们差异化的食品供应需求,在肉类市场安全管理过程中,应从动物饲养阶段出发,做好病毒性疫病防治管理,降低三致物质在肉类中的残留。在疫病实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监控中心应加强科学饲养理念的宣传,尽量选择绿色添加剂,对养殖环境、饲料、养殖密度、品种等进行合理规划,规范免疫、防疫药物的使用,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无公害饲养原则,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鸭肉。
1.合理选择养殖点。养殖地点的选择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养殖区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的地区。特别是要远离生活区、疫病传染流行污染区,四周最好建造隔离沟,沟边栽上树木,远距鸭舍50m以上,同时,还应设置专门的发酵池,避免出现大范围养殖污染问题。
2.养殖区布局。养殖区布局应依照养殖规模、地理条件等进行规划,保证各养殖区分区合理,尤其在规划生产区时,还应综合考虑风险、光照。温度等条件,根据阶段性肉鸭养殖方案,确定鸭厂大小、各区域功能等。鸭场各区域要合理规划,每个区域之间的间隔应该在50m以上,鸭舍之间保持合理距离,有利于通风。
3.养殖品种确定。在鸭苗的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应选择无公害品种,参考孵化环境、种鸭饲养条件等,根据雏鸭生长状态,选择健康的鸭苗。如果是鸭场孵化,应规范孵化管理,提升鸭苗存活率。与此同时,在饲料的选择方面,应综合养殖品种、养殖环境、饲料成本等条件,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饲料品种。由于不同阶段肉鸭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存在差异,需要养殖人员对饲料配比进行科学控制,尽量选择绿色添加剂,加强无公害饲料管理。
4.温度与湿度控制。鸭舍温度与湿度的控制是影响肉鸭成长状态、疫病感染率的关键性因素。通常在饲养过程中,雏鸭对温度与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为确保环境条件良好,应结合肉鸭成长阶段需求的变化,对温度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雏鸭孵化后初期成长阶段,温度要求较高,在28-31℃范围内,雏鸭饲养时间增长,温度也需要随之降低。在养殖区湿度控制方面,如果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影响肉鸭的健康生长,温度过高容易滋生细菌,温度过低则会导致肉鸭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一般在雏鸭喂养早期,由于鸭舍温度比较高,导致室内水分蒸发过快,因此这一时期湿度要相对高一点。在进行科学养殖管理中,温度与湿度控制应结合起来,为肉鸭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基础。
5.饲养密度控制。为保证肉鸭成长健康,需要对鸭群的规模与养殖密度进行控制,如果鸭群密度过高,肉鸭生活环境拥挤,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疫病产生、传播风险,还会导致雏鸭被踩踏的情况,影响肉鸭成活率;如果密度较低,鸭舍温度与湿度的控制难度增加,养殖资源浪费。因此,科学控制养殖密度是控制养殖风险、提升肉鸭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
6.通风与光照管理。为保证养殖环境良好,鸭舍应设立通风口、通风装置等,定期进行消毒、通风,保证鸭舍内空气能够流通。肉鸭养殖会产生粪便、呼吸气体,在鸭舍内聚集,如果排出不及时,容易滋生细菌,提升疫病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饲养期间还要提供充足的光照,雏鸭生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光照量不同,对于刚孵化的鸭苗,应连续提供较强的光照,让雏鸭能够快速适应鸭舍环境。
1.规范性使用药物。由于现阶段肉鸭养殖产业向着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因此,一旦发生疫病,如果监测不及时、没有采用有效治理方法,极有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在发生疫病后,应科学选择治理药物类型,对疫病防治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一是需要结合兽药管理、使用规范,普及基本用药知识,避免出现药物滥用的问题;二是要对现行兽药市场进行整顿,兽药生产企业必须通过CMP认证,并且药物必须具备疗效好、无公害等特点;三是应尽量控制药物用量,可以适当采用中草药用药比例。当肉鸭养殖群发生疫病时,需要先进行药敏检测实验,然后依照肉鸭实际病理情况,针对性的进行药物治疗,做好药物使用记录;四是如果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病鸭情况没有改善,应及时停药,咨询技术人员,采用其他的治疗、处理手段。
2.构建动态化管理机制,做好过程监管。在肉鸭养殖疫病控制工作中,疫病的预防与监管尤为重要。在疫病发生初期,病鸭会出现一些病理特征,通过动态监管,可以有效对疫病表现进行分析,缩短反应时间,在疫病初期对病害影响进行防控。首先,养殖户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观察肉鸭生长情况,包括鸭群的精神状况、鸭群的粪便状况、鸭群的采食量等,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应立即采取针对性手段进行处理,并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测;其次,严格按照防疫法、养殖情况、常见疫病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动态化、全面性的疫病监测机制,在实际监测工作中予以落实;第三,养殖人员应积极配合疫病防控中心的工作,按照规定进行监督检测。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对重大疫情状况向防疫部门反馈、科学处理死亡病鸭。
3.加强免疫接种防治管理。对肉鸭进行免疫接种,主要是通过免疫原输入的人工干预方式,使肉鸭处于自动、被动免疫状态,实现疫病预防的目标,在开展接种工作时,第一,监测单位技术人员应依据相关防疫法与规范制度,基于地方肉鸭疫病主要流行特点,确定预防接种技术方案;第二,疫苗种类的选择应依照相关兽用生物疫苗的使用标准进行,并注意选用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根据肉鸭的日龄,一日龄的肉鸭,应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如果雏鸭属于7-10日龄,可以通过注射的形式,接种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苗等疫苗;成长期在12日龄以上的雏鸭,可以接种禽流感疫苗;处于20~25日龄的雏鸭,需要注射鸭瘟疫防疫疫苗;第三,动物疫病防治中心应在全面、深入了解各项疫苗研发与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免疫接种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养殖户、养殖单位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疫病防治资源的利用质效,为防疫工作规划的全面落实奠定基础。
结语:在无公害养殖产业中,要保证肉鸭饲养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不仅需要加强养殖过程的科学监管,对各项影响种植效益的气候、光照、温度与湿度、饲料、选址等条件进行科学管控,同时,还需要规范药物的使用情况,做好预防工作,接种疫苗,构建起覆盖养殖全过程的监测机制,对疫病情况进行有效预防、专业化控制。动物疫病防控单位依照地区肉鸭养殖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强化免疫接种、疫病监测等方面的管理,保障肉鸭市场供应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