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分析

2020-02-28 06:51:09陶瑞峰白佳怡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2期
关键词:台基斗式木构

陶瑞峰 白佳怡

东北电力大学

1 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材料选择

1.1 选用木材的原因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木”在中国古代代表着春天、东方,寓意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在古人思想中,应居住在有生命的环境中与之“共生”,故自古以来人们就居住在土质的台基与木质的建筑空间之中。其次,从建筑设计理念角度来看,老子将“室”建筑和“车”、“器”并列,并强调“当其无,有某之用”,认为建筑是以人居住为主要目,更注重空间功能布置的合理性与阴阳五行的调和,土木作为中性的材质,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从现代研究角度来看,木材可以给人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感受,木材所具有的温暖、柔和的感觉会使人身心更加平静。再次,从选材观念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始终强调节俭,任何的华堂美厦、奢侈浪费的行为都是不被提倡的,所以木材所具有的易于加工、运输、施工与成本较低的特质,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建筑选材的历史必然。

1.2 木材的特性

在木材的分类上,木材选用自乔木中的针叶树与阔叶树,针叶树由于其树干直、树木高大、纹理平顺、木质较软、不易变形、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的特性,被广泛运用于承重构件中,常见的有杉木、松木等。阔叶树由于树木较矮、木质密度高、加工困难等特性,更适用于室内装修装饰,常见的有榆木、柞木、核桃木等。木材的弹性和各向异性是其主要的物理特性,其顺纹抗拉抗压能力较强,但横纹则较弱,在古建遗址中,柱构件的承载能力几乎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梁式构件则会出现问题,由于木材的具有良好的弹性,将其修复的概率较高。木材易于糟朽和易毁于火,早期柱根埋于地表土层以下,由于长期不通风和其纤维毛细管作用下,柱根部分极易糟朽,故后来将建造技艺进行改良,将柱根置于础石之上,且础石顶面高于室内地坪,即使这样也未完全解决柱根糟朽的问题。木材易毁于火,也是其不可避免的特性,而古建中正脊两端的鸦吻也代表了古人对消除房屋火灾的美好愿景。

2 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构造

2.1 木构架的基本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作为其主要的结构形式,采用均衡对称的原则,主要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干阑式三种结构体系。横梁、立柱、顺凛等作为主要构件,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功能区分明确。斗拱与榫卯结构预留了伸缩范围,平立面布置有着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等建造原则,形状规则的建筑形制使得在地震时各部分具有一致性,刚度与质量中心相一致,建筑物结构刚度没有突然削弱的薄弱层,扭转效应不会造成其变形集中,使得墙倒屋不塌。庭院整体布局也沿用了对称的形式,沿轴线对称布置,这种方式亦可突出主体建筑。

(1)抬梁式。抬梁式于西周末年形成雏形,此构架形式沿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在柱上架梁,用横向的仿将柱的上端相连,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在相邻两道屋架之间,于各层梁的外端架擦,在两层擦之间架椽,承受屋面的重量,形成屋面呈下凹弧面的两坡屋顶骨架。又将横向的各福排架相连,增强了整个房屋构架的刚度与稳定性,同时将两个屋架间的室内空间称为“间”,一座建筑通常由二、三间至若干间组成。

(2)穿斗式。穿斗式也是沿进深方向立柱,但是柱设立的较密,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采用檩柱支撑体系,分为疏檩和密檩两种形式,其中疏檩檩距较疏,檩子直接置于落地柱上,全部靠檩柱支撑,穿仿只起拉结联系作用,不受弯。密檩檩距较密,间距大约只有厘米宽,一部分柱子落地,一部分不落地,不落地的部分插在下层的穿仿上,是不完全的檩柱支撑,由部分的穿仿承载瓜柱的荷载,穿仿起到拉结和受弯的双重作用,跨度小故受力不高。穿斗式可以提高构架的稳定性,增强了抗地震抗风暴的能力,但是较小的柱间跨度不能适应大型殿宇的空间需求。

(3)井干式。井干式结构产生于商朝之前,采用原木或裁切后的横断面木料,层层向上垒叠,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的四壁,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与承脊檩构成房屋的维护壁体,这种结构可以直接建在地面上,或像穿斗式一样建于干阑式木架上。

2.2 地基与基础

原始社会的仰韵文化时期就开始以扁卵石来扩大立柱基础,将木立柱在途中浅埋,单个的立柱依靠上部与梁等构件连接成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在夏商西周时期,立柱经历了由深埋到浅埋。唐宋以后,基础浅埋露明,与立柱底部水平隔开,此法已被编入营造法式。清朝的《工程做法则例》中以檩的数量来规定埋头深,以荷载条件来确定础石埋深、台基高度与穷土厚度。组成台基石作的主要构件为“柱顶石、阶条石、角柱石、须弥座、踏垛石”,台基可以分成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带勾栏台基和复合型台基,仅在大式建筑上使用须弥座台基。根据不同部位的台基安装不同的石材构件,一般在台基中间安装踏垛石,石材或砖包砌在台基四角处,安置断面为方形的埋头石角柱石,沿台边安置长条形的阶条石、压面石、牙栏石和阶沿石,在柱脚下端安置柱顶石、柱础或者碟石,以承托柱子传递的全部荷载并保护柱子。

2.3 榫卯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独特的连接方式——榫卯,具有良好的降低侧向推力的作用,在构件上挖出的洞眼被称为“卯”,木构件上裁出的用来插入“卯”的部分被称之为“榫”。榫卯分为直榫和燕尾榫,直榫的端部为矩形,明清时期在下面布置了雀替或替木,增强连接性能与美感。燕尾榫又被称为大头榫、银徒榫,常见于柱顶,榫头根部比端部窄,上部比下部大,防脱榫功能强,但是根部断面小抗剪能力较弱,带袖肩的出现可以增大榫头根部断面大小,提高连接功能。

2.4 斗拱

斗拱由商代的擎檐柱演化而来,殷商时代出现栌斗,唐至元代,立柱顶部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之中,与梁架组成整体,结构与正侧两面的梁组合成井字格的结构,斗拱成为交叉处的加强节点,提升了稳定性。明清时期柱头开始采用大、小额仿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寸不断缩小,间距加密,小巧而精美。其作用是竖向传递荷载,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斗拱会产生塑性,具有减震耗能的作用,比榫卯结构减震耗能力更强。

2.5 侧脚与生起

侧脚是外檐柱在安装时,柱脚向外侧偏移柱顶向内侧偏移的适度倾斜的做法,前后外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一,两山山柱向内倾斜千分之八,角柱向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样的做法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生起是柱子由明间两侧逐渐升高的做法,中心的两个柱子不生起,次间柱升高二寸,其余柱子由内而外依次递增,可以使建筑檐口和屋脊形成上翘的曲线,提升美观性。但是在明清时期开始,侧脚与生起一般不再使用。

3 木构古建筑的结构作用分析

木构古建筑的整体结构作用一直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其构架类似于现代建筑中的排架、框架和刚架。地震运动会产生多种震波,首先是竖向垂直振动波,它先将建筑物水平断开,水平波出现后造成更大范围更大破坏力的伤害,再者就是旋转地震波,产生扭力,对于进深小、间数多、平面布置不规律的房屋显示出较强的破坏力。

建筑布局的长宽比揭示了构架是如何抵抗横向地震力的,木构古建筑的长宽比多为1:1.5,均在1:1.9左右,良好的长宽比加上规律的平面布局,本身就是抵御地震的良好条件。外形越接近规律的长方形,横向内部刚度就越大,越不容易发生平面扭曲,作用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个柱子,铺作层和屋盖几乎无法承担抵抗力,将绝大多数的力分配给山面柱和柱间墙,所以山面柱和柱间墙存在的意义类似于现代的剪力墙。木材即使在短暂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由于其物理弹性使得在外力消失后又会恢复原本的形态,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垂直波可以轻松地使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水平层脱开,却又能快速合拢,几乎无法对建筑造成伤害。穿斗式梁柱长短穿插,袱端作桦入柱,编织交叉,可以抵抗垂直波。建筑的柱脚不被固定,依靠摩擦力保持建筑的稳定,辅以“生起”、“收分”、“侧脚”增强稳定性,圈梁也可以增强整体性。

各平面交接处,例如阁楼暗层的斜柱、檐柱头周和内柱的阑额、柱头卯桦处产生的转角弯矩等作为加固措施保证建筑的整体性。木构古建筑设计兼顾了力学与构造的合理性,大到构件的布置,小到节点的设置,无不精心雕琢。

4 结语

中国木构建筑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结构愈加合理,抵御灾难的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更由简单的功能需求演化成了功能与艺术的集合体。在惊叹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的大国工匠精神,数代人传承与发扬,千年磨一剑,永不停歇。

猜你喜欢
台基斗式木构
预测HL-2A 托卡马克台基结构的MHD稳定性数值研究*
物理学报(2022年22期)2022-12-05 11:14:20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着水小麦对斗式提升机产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现代食品(2021年16期)2021-09-15 07:38:46
浅述古建筑建造艺术
大中型水斗式水轮机的关键技术
大电机技术(2021年3期)2021-07-16 05:38:24
木构的味道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29:30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草原文物(2020年1期)2020-04-13 00:49:14
故宫中的数字与数学
浅析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构成及控制系统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50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构桥梁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