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谢书红
货物运输需求是由经济社会活动这一本源需求而衍生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公路、铁路、水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于大宗货物运输市场中。
本世纪中,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同时,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平预测:2050年中国不变价GDP规模将为2020年的3.6倍、2030年的2.1倍、2040年的1.4倍。按照运输需求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货物运输需求总量仍然与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弹性系数关系,经济的增长会引发货物运输需求总量的增加。
未来30年,我国人口将向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集聚,不仅意味着我国城镇设施建设规模很大,对钢铁、建材、能源的需求量很多,与之对应的货运需求将保持一定增长,还意味着生产中心、消费中心也将向上述城市群集中,既有的货流格局将有所改变,并对货运服务、物流需求从质量上提出更高要求。
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将对煤炭运输产生巨大的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每条特高压线路的建设可替代2000~3000万t的煤炭运输,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将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
新能源及能源输送技术已使中国煤炭近年来的产运系数产生较大幅度下降。未来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演进。“互联网+”形态下的货运物流方式将会迎来重大变革,智能物流、平台物流、协同物流、共享物流的发展将使货运更加集约化、高效化。3D打印及纳米技术使本地化生产和分散化生产成为可能,并有可能打破传统供应链的空间布局。
我国当前及未来30年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航空所承担的货运量及占比会有所上升,但在运输系统中总体占比较低;管道运输随着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其占比也将进一步增长。随着路网等级的不断提高、经济运输距离的不断延长,再加之具有灵活的“门到门”运输优势,公路运输仍将是货运最主导的运输方式。在生态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实施力度较大的绿色货运政策,预计会引起部分公路货运需求转移到铁路,水路运输由于运网密度低、可达性差,在全社会货运总量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预测2050年我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的货物周转量份额分别由2018年的18.9%、46.6%、30.9%0.2%和3.5%发展为2035年的24%、42%、28%、1%和5%,其后在运输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的前提下,运输结构基本稳定在2035年的水平。
2018年我国大宗货物的产量和运输量均位居世界第一。预计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我国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使得重化工业增速降低,从而减缓对煤炭、铁矿石和钢铁等大宗货物的需求。在这种态势下,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煤炭、冶炼物资、建材、粮食等大宗物资运输需求量总体快速增长的势头将有所改变。但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禀赋不均衡,以及构建完整产业链的需要,我国大宗货物不会出现明显的大幅下降,大宗物资的运输量仍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
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工业产成品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集装箱适箱货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将诱发更多的消费品需求,促进集装箱及快速运输的需求,并推动航空、公路等货运需求增长。
在贸易全球化格局遭遇波折的情况下,我国未来30年的远洋运输量仍将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国内货运量增长速度。远洋运输的平均运距随着我国贸易格局逐步的改变有所缩短,远洋货物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远洋货运量增长速度。预计原油、天然气进口量将有较大增幅。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的进口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即将进入高峰平台期,但对石油天然气、电器、食品、消费品的进口量将会快速增长。在出口方面,附加值高的电子、机械等产品比例将大幅增长。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手段与价格机制等手段相结合,引导货运需求在时间、空间和方式结构上更加有序,以便交通运输供给与货运需求之间更好地达到平衡和匹配,同时也使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与资源环境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从而促进运输服务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