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0-02-28 05:00张雪峰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中等职业

◎张雪峰

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不清;二是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三是文化基础课程脱节;四是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五是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首先回答的是职业教育最为关键性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课程目标不仅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第一步,同时也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衔接,不仅涉及到其是否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价值取向相一致,同时也涉及到两个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在课程目标上是否前后相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不同层级的教育形式,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得以逐步深化,同时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方向也更加明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依然随之不断修改。2004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技能人才”,2006 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中又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修改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这种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其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如在国家相关政策中指出中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两者的定位显得模糊不清,难以区分边界。中等职业教育所谓的“高素质”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如何区分?高等职业教育高在何处?

国家及省级相关政策文件中对中高职培养目标描述的模糊不清,导致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定位不清,陷入尴尬境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衔接,也直接影响到中高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衔接。

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最直接的依据为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清直接反映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从而导致中职与高职在课程内容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中高职各专业相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各自的市场调研情况设置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同时,由于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出现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特别是中职与高职在课程设置上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因此,中高职院校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普遍存在重复现象。

由于黑龙江省内的各职业院校分布相对分散且中、高等职业院校间的联系较少,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的教材。中高职院校分别根据自身需要设置专业,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中高职不同课程以及相同课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同时,目前省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基础来制定课程计划,导致三校生在升入高职后不断学习相同的课程内容。例如,在调查中有45.59%的学生表示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所学课程内容与中职所学习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表示“偶尔遇到”的学生占40.59%,表示“从未遇到”的学生数仅占总数的13.82%。从学生问卷反应的数据来看,中职与高职同专业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重复率。

三、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由中职生和普高生构成。由于二者培养目标存才巨大的差异性,导致这两类生源的文化基础差异性的出现。普通高中以升入普通本科院校为导向,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中职院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设置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偏向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操作技能的训练,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通常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以及职业高级中学三类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等专业学校与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课相比技工学校而言要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起点来开展教学,这就导致中职与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无法实现统一性与连贯性。

在调研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普遍感到文化基础课程学起来吃力,甚至存在断档、脱节现象,特别是在英语、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上。

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以普通高中生为起点是导致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不畅的最主要原因。而中等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化基础课是高职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与保障,同时也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安排上兼顾两类不同生源间的差异,实现文化基础课程的衔接,该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四、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

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前提,同时也是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自1994 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与国际职业资格相接轨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到现在为止,我国已在一千多个职业领域内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步成为人们就业的“通行证”。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内各中高职院校均已实行“双证书”制,但“双证书”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效果并不显著。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具有一定层级性的同源教育,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五、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近年来,政府颁布了诸多政策文件强调要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课程衔接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突破口而受到各界重视。目前,许多中、高职院校也在尝试通过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体化课程的设计等方式来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但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一线教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了解并不深入,如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高职衔接”时,多数教师都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非常重要,但却难以说明为什么重要。脱离一线教师,中高职课程衔接难以实现,因此需要教师正确而深入把握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内涵。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中等职业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