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贺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急诊科是每个医院必备的科室,该科室承担者24小时对各种患者开展急救的紧要任务,亦是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高的一个科室。本研究旨在探究急诊预检分级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具体详情见下文。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工作的12名急诊科护理,作为本次调查分析的样本,实行前为2018年1月~2018年6,实行后为2018年7月~2018年12月;12名护士当中,女性为10名,男性为2名;护士的最大年龄为41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31.3±5.2)岁;将选取的30名样本的相关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予以计算,结果发现组间差异较小,符合正太分布,P>0.05,符合本次研究前提。
急诊预检分级标准: 评估患者的诊断指标(血压、体温、意识状况、呕吐、腹泻及出血等),病情危重的患者为1级和2级,应直接进入抢救室实行急救,使用红色标记物重点标明(待分诊评估时),立刻将患者送至红色区实行急救手段;急症患者为3级,应安排患者进入诊疗室,同时对其进行救治,使用黄色标记物对其进行注明(评估时),立刻送至黄色区域,并对其优先诊疗;轻型的常见病患者为4级,使用绿色标记物表明,并将其送到绿色区域,便于就诊。加强考核和培训:实行急诊预检分级标准之前,对选取的护士进行临床实践及理论知识培训,具体内容有参考指标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制定的目的和原则及临床案例分析等,待培训结束之后,考核其预检分诊现场和案例。最后,依据急诊预检分级标准制定相宜的护理措施,待急诊室接收患者之后,分诊区护士应立刻对其进行分诊,使用查、问、看等当时对其病情进行分级处理[1-2]。
对救治及时性、就诊到处置的时间及日均分诊的精确性等进行测评,评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则说明其护理服务质量越佳。
应用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25.0)处理研究数据,资料描述形式:计数字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x2,计量资料为t;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实行急诊预检分级标准前,救治及时性、就诊到处置的时间及日均分诊的精确性评分分别为(81.78±6.49)分、(86.41±6.53)分、(83.56±6.89)分,实行后,救治及时性、就诊到处置的时间及日均分诊的精确性评分分别为(96.58±9.29)分、(96.46±8.99)分、(92.79±8.91)分,且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t=4.5240,P=0.0002;t=3.1332,P=0.0048;t=2.8387,P=0.0096),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症患者的第一救治场所,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病情的程度与其所隶属的科室进行结合,迅速甄别,以便制定相宜的抢救手段,可为危急症患者的治疗争取较多的抢救时间。急诊预检分级标准主要是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其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等信息,将其病情予以量化,通过表格的方式,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直观地显示出来,使分诊护士能够精确、高效地对其进行测评,之后依据分级结果,对患者进行分流、分区治疗,以提升临床治疗效率[3-4]。本次研究中也发现,实行急诊预检分级标准后,救治及时性、就诊到处置的时间及日均分诊的精确性等评分均明显提高,结果再次证实了此方式的有效性。综上,将急诊预检分级标准使用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可明显提升日均分诊的精确性,缩短就诊到处置的时间,使其救治的及时性明显提升,应被积极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