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悬疑小说批评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0-02-28 00:3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悬念网络文学网民

苏 安 娜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00)

随着数字媒介的普及,网络文学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网络文学囊括了同人、玄幻、穿越、悬疑、言情、仙侠、竞技等多种类型。像今何在的《悟空传》(2000)、萧鼎的《诛仙》(2003)、桐华的《步步惊心》(2005)、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2006)、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07)、忘语的《凡人修仙传》(2008)、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2009)、蝴蝶蓝的《全职高手》(2011)、猫腻的《择天记》(2014)等作品,是其中的佼佼者。网络文学得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全赖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的网络平台。如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潇湘书院、纵横中文网等是我们熟知的影响较大的网络文学发布平台。仅一个起点中文网,日均访问量就达数百万,年签约作者量逾十万。如今,网络文学已进入全版权IP运营阶段,形成了实体出版、游戏、影视剧、话剧、音乐剧、动漫和周边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从国际影响看,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范围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十几个语种版本。不难看出,在短短二十余年里,中国的网络文学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

在网络文学的诸多类型中,悬疑小说是内容和形式都有较鲜明特点的一类。2001年,蔡骏在文学网站“榕树下”连载《病毒》,引起一定反响。2004年,美国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中国热销,创下了一年内重印18版,销售超过120万册的记录。随着它的传播,中国掀起了悬疑小说的创作高潮。走传统出版路线的代表作家有蔡骏和那多,前者著有《荒村公寓》(2004)《地狱的第19层》(2004)《旋转门》(2006),后者著有《凶心人》(2004)《幽灵旗》(2005)《甲骨碎》(2009)。部分写手则另辟蹊径,依托新浪网、天涯社区等网络平台连载作品,如周浩晖的《凶画》(2005)、天下霸唱的《鬼吹灯》(2006)、鬼马星的《暮眼蝶》(2006)、何马的《藏地密码》(2008)。虽然很多网络写手在积攒人气之后都转向线下直接出版,仅将网络作为宣传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网络悬疑小说的发展。但网络悬疑小说创作依然生生不息,拥有一批数量稳定、以年轻群体为核心的受众。尤其是近年来影视圈掀起一股“悬疑热”,《老九门》、《白夜追凶》、《河神》等小说IP相继进入大众视线,反向推动了网络悬疑小说的创作。

回顾网络文学及悬疑小说的发展历程,可谓欣欣向荣。但是,真正的文学繁荣应该体现在创作、批评等多个方面。网络文学的繁荣不能离开批评的参与,因为网络创作门槛低,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网络悬疑小说的繁荣更需要切中肯綮的文学批评的介入,因为悬疑题材极易在年轻群体中引发热议、产生发酵效应。然而,与如火如荼的创作情况相比,网络悬疑小说批评稍显沉寂,且存在些许弊端亟待解决。

一、网络悬疑小说批评的现实困境

(一)基本概念界定有待清晰

对悬疑小说的界定,无论是专业批评、媒体批评还是网民批评,都未有一致的结论。第一种观点认为,悬疑小说是包含侦探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等多种类型在内的小说。[1]第二种观点认为,悬疑小说是“用悬而未决曲折的情节推进故事发展的一种小说形式。通篇小说以强烈的悬念引导、严密的逻辑推理取胜。”[2]即是说,悬念设置和逻辑推理是悬疑小说的核心要素。第三种观点认为悬疑小说就是悬疑小说,虽然和其他类型小说一样都涉及悬念设置,但在人物身份、逻辑推理、气氛营造等方面有所区别。[3]5具体来说,悬疑小说在人物身份上较为灵活自由,并不局限于侦探小说中的侦探、警察。在逻辑推理上,不像推理小说共享线索来严格推导真相,而可能隐藏线索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在气氛营造上,以强烈的悬念营造紧张气氛,不重恐怖与刺激,这就与追求惊悚气氛的恐怖小说区别开来。

持第一种观点的以媒体人和网民居多,他们从叙事手法的角度来定义悬疑小说,只要运用了设疑手法来编排情节,就是悬疑小说。但两个批评群体的出发点并不一致,前者是为了跟紧悬疑小说的畅销热潮,扩大阅读受众,提升商业价值,有意以“泛悬疑”的概念来囊括多种类型小说;后者则因缺乏专业素养,无意地忽视了“悬疑小说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因此,在评论时常常混淆概念,或指责小说的恐怖气氛营造得不够,或提出小说的隐形线索铺垫得不够,逻辑上出现断裂。持第二、三种观点的多是专业研究者,对悬疑小说的定义更加细化,不过也有些许区别。第二种观点注重悬念和逻辑,实际也将推理小说纳入了悬疑小说之中。而第三种观点更为细致地辨析了悬疑小说与侦探小说、推理小说、恐怖小说的不同之处,缩小了悬疑小说的外延,强调自身的独特性。

笔者较为赞同第三种观点。虽然制造悬念是常见的小说艺术手法,但在悬疑小说中,“悬念”和“疑问”始终居于关键位置。即是说,悬疑小说所要着力描绘的,不是气氛、逻辑、人物,而是未知的悬念与疑问。因此,悬疑小说往往围绕“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事件展开,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以至少一个以上的悬念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各种叙事手法来着重刻画悬念本身。

但是,以上三种观点都没有具体阐述悬疑小说的构成要素。悬疑小说是以传达网络时代大众意识形态为文化诉求,依托于媒介来吸引大众阅读的商业化文学,兼有大众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质。所以,它必须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和大众的接受度,以激起他们的疑惑与欲望,宣泄对未知的好奇与恐惧。那么,悬疑小说的构成要素也就具有了以下特征:在悬念设置方面,注重悬念的连续与混乱、手法的递进与延宕;在情节结构方面,侧重过程的曲折与复杂、结果的反转与颠覆;在人物形象方面,讲究身份的平凡与自由、性格的真实与复杂;在主题立意方面,反映具有一定普遍性、能被大众快速接受的道理。其中,展示悬念过程又是悬疑小说的重中之重,与其他要素相辅相成,相互关联。

(二)或冷寂或虚热的批评状态有待改善

对于网络悬疑小说,专业批评和网民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出冷寂与火热的两极状态。而网民批评的火热也是值得警惕的虚热,离批评的真正繁荣还很远。

专业批评对网络悬疑小说的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数量寥寥无几,散见于整体论述悬疑小说的论文期刊中,如杨晓林的《当代大陆悬疑小说研究》、于莎的《蔡骏心理悬疑小说研究》、张艺凡的《中国本土悬疑小说研究》、杨玉的《新世纪悬疑小说叙事研究》、周志雄的《心理悬疑——论蔡骏的小说》。

纵观这些研究,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与网络悬疑小说相关的研究零碎而不成系统。由于悬疑小说多以实体出版和杂志连载为首发渠道,研究者对整个悬疑小说领域进行考察时,难免忽视部分首发于网络的悬疑小说,对其的相关论述无论是在质还是量上都令人不甚满意,有些是只字片语一笔带过,有些则稍微详细地论述几小段。其次,研究者的研究文本不够全面。无论是在整个本土悬疑小说还是网络悬疑小说的文本选择上,研究者关注的几乎都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些精品固然有研究价值,也经得起深入分析,但只关注精品文本,忽视瑕疵文本和近年来的新作,无疑缺乏客观与公正,也直接造成了研究者对该类型小说的判断出现偏差,一味地进行热情的褒奖与赞美,而对其弊端视而不见。可见,专业批评的研究虽然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但对网络悬疑小说的关注力度和研究力度是不到位的。

相较于专业批评的冷寂,网民批评就显得火热而喧嚣。网民是网络悬疑小说的第一批读者,能在文学网站、文学论坛、文学社区中畅所欲言。一部分网民直接使用“收藏”“送花”“扔地雷”等评价系统来简明地表达态度,大部分网民则在评论区用文字形式来表达看法。他们的评论内容也多种多样,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灌水,以只字片语表达支持或反对。第二类是“催更”,催促作者赶紧更新下一章的内容。第三类是猜测小说的凶手或讨论剧情走向。网民们常常会提出各种对凶手和剧情的假想,有些甚至会有理有据地摆出收集到的一系列线索来力证自己的猜测。像雷米在连载《第七个读者》时,网友们就围绕着“凶手是谁”“下一个死者是谁”等问题展开过长达几十楼的热烈讨论。第四类是对作品内容进行或短或长的评价,这也是作者最喜闻乐见的评论,互动频率最高。对比其他几类,这一类评论的角度更加多元,围绕着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悬念设置等方面展开,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态度及理由,有时也会提出写作建议或指出作者的笔误。

不难发现,比起多数专业批评者对网络悬疑小说的褒扬,网民批评更加真实、严格。网络给了他们宽松与自由的环境,能够不顾名利,率性洒脱地做出评价。他们并不会因为作者和作品的网络地位而嘴下留情,有网友就曾批判宁航一的《幽冥怪谈1:夜话》故作高深,翻译体让人反胃。而这部作品,却是2007年度“新浪原创”最为成功的悬疑惊悚类小说。当然,在这一派火热景象的背后,我们也需注意一些问题。一是网络悬疑小说的评论监管机制有待加强。网络的开放,带来了人人都能不拘形式、自由评说的积极影响,也带来了部分读者大放厥词、宣泄情绪的负面影响。二是网络悬疑小说的评论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网民的评价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和引导,感性成分居多,主观性和片面性很强。比如,有人肯定了禾禾在《少女失踪之谜》中采用的双线叙事,认为它仿照了《罗生门》的叙事方法,以不同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层层递进,给人以扑朔迷离的阅读快感。有人却指出这一叙事方式与最终的实际效果完全没有关系,读到最后毫无痛快的感觉。他们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具体清晰地阐释形成这一观点的原因,使得评论更像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少了理性的锋芒。

(三)批评价值尺度有待确立

面对同一部网络悬疑小说,有人说好,有人说差,有人做不出好坏判断。这种现象说明,网络悬疑小说评价亟需确立价值尺度。

以小人物、小事件见大视角、大智慧,上升到揭露爱欲情感、人性善恶、社会痼疾的高度,这样的网络悬疑小说更受专业批评的认可。譬如有研究者在点评鬼谷女的《碎脸》时,就肯定了小说所传达出的爱情与人性主题,认为主人公们虽然只是普通学生,但细腻单纯、奋不顾身的爱情令人深受触动,背后对人性之恶的揭示也发人深省。[4]13《胆小鬼》杂志的主编安然也欣赏《失声尖叫:外院耶稣》对亲情、爱情和生死的主题,指出小说的主题呈现处处凸显了含蓄的东方气质。[5]由此可知,在他们看来,优秀的网络悬疑小说的灵魂,不在于情节如何引人入胜,不在于语言如何优美娴熟,不在于结构如何严密紧实,而在于主题的现实性。如果一部小说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现实与人情法则,那么,就拥有了不同于其他网络悬疑小说的意蕴和境界。然而,他们对主题这一核心标准的探讨似乎也欠缺考虑,只要反映了以上主题就是好作品吗?如果只是浮于表面、不痛不痒地反映,算是好作品吗?显然,在主题的现实性基础上,应再叠加诸如“深刻”“肤浅”等表明程度的词汇来进行限定。

与之相反,网民批评认为网络悬疑小说的内容才是决定小说好坏的重点。他们期待作者能够创作出“好看”“有意思”“吸引人”的小说,在评价时也更多地关注内容本身有无完整地交代了前因后果,有无巧妙地设置重重悬念让读者恍如置身迷宫,在不断的反转和延宕中产生精神的愉悦感。因此,有网民在评价宁航一的《超禁忌游戏》时,虽然赞美其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的“大逃杀”模式富有新意,但也毫不掩饰对其悬念设置不够严谨,导致虎头蛇尾的嫌弃。有些网友则欣赏《校园枪击案策划指南》,认为它在悬念与巧合的设置、结局的反转上都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由此可得,在网民们的眼中,内容是网络悬疑小说的根本,尤其是悬念的设置直接关系着对整部小说的评价好坏。失去了抓人眼球的内容,就不能被称之为一部优秀的小说。的确,网民处在网络悬疑小说乃至整个网络文学领域的阅读一线,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悬疑小说的特质,也深谙一部小说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小说中出奇制胜的技巧法则,那就是内容为王。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警惕这一价值取向背后潜藏的危机。很多作者为了取悦读者,简单地将悬疑理解为刺激和娱乐,刻意渲染各种具有感官冲击的画面和事件。因此,有人指出,“原创悬疑,别沦为升级打怪的脚本。”[6]盲目追求刺激而不经打磨的小说,无疑不会起到推动网络悬疑小说进步的积极作用,反而是会起到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故而,如何准确地把握住内容的“度”,是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悬疑小说批评的突围路径

不难看出,当前关于网络悬疑小说的评论内容虽然丰富多样,但在评论队伍的组成上,专业批评的队伍建设略显单薄,对该类型的作品的关注度也显然不够。在评论质量上,专业批评的研究力度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而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媒体批评和网民批评则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呈现出批评的“狂欢化”倾向。然而,文学批评之于文学,应当是通过解读文本和文学现象来引导文学的发展和秩序的建立。贺拉斯就曾说过:“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7]他将文学创作比作钢刀,将文学批评比作磨刀石,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创作更加成熟。可见,优秀完善的批评理论,能够帮助作者寻找正确的创作方向,也能够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

因此,面对网络悬疑小说批评中存在的问题,专业批评者应当有所警示,积极地做出转变,回应批评现实。

首先,转变预设心态,积极介入现场进行文本细读。专业批评者需尽量客观地看待网络悬疑小说,明确它之于当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现场介入的田野考察为研究方法,深入网络悬疑文学场,真正地进行文本细读,力图发现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蕴,体悟网络悬疑小说中潜藏的网络新语象,做出具有针砭性和公允性的评判。当然,网络悬疑小说浩如烟海,体量庞大,搜寻起来如大浪淘沙,令人望而生畏。针对这一困境,可以结合各大文学网站小说排行榜的相关数据与评论区的网友留言,借助媒体批评和网民批评的力量,初步进行文本上的淘洗,再进行有目的地深入阅读。

其次,建立平等的对话批评范式。“对话批评(Dialogic Criticism)是在前苏联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理论和批评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批评模式。”[8]这一批评范式力图打破文学批评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主张文学批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无疑有助于扭转当下网民批评与专业批评各自为王的态势。事实上,两股批评力量本就不应是相互对抗的存在,而应是意见并存、互相补充,不应是圈子里的自言自语,而应是开放地对文学做出各自的阐释,自由地进行理论的碰撞与争鸣。而要建立这一范式,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批评平台的建设。近年来,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陆续召开,为专业批评家和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论坛”的多媒体运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范例。如果专业学者所撰写的悬疑小说评论能在相关的悬疑类新媒体运营号上发表,与精英粉丝进行相关的论战或交流,或许能够更直接地对网络悬疑小说的创作及发展产生影响。

最后,建构适用于网络悬疑小说的批评价值体系。文学批评价值体系是“支撑、引导批评主体对文学现象做出价值判断的,由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等构成的文学评价指标体系。”[9]其中,批评价值标准最为重要。笔者认为,评判网络悬疑小说离不开四个价值尺度。一是知识尺度,即知识类型、专业度、获知渠道与人物、背景的适配程度。网络悬疑小说是智性小说,知识元素的穿插与融合必不可少。然而,它又区别于一般的科普文,如何表达、表达程度如何、是否与故事融为一体,就成了考察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审美尺度,指的是悬念设置是否在作品中居于中心位置,以及悬念的设计过程和最终的完成度如何。网络悬疑小说立足于“悬疑”二字,对“悬疑”的强调及谋篇布局自然成了重中之重。一些小说要么悬念设置陈旧老套,要么“挖坑”太多,难以自圆其说,显然不是精品。三是社会尺度,即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间离程度。优秀的网络悬疑小说,应是以悬疑为面纱,将谜团笼罩在逼真的现实之中,勾起读者的探究欲望,达到似真似假的效果。四是思想尺度,侧重挖掘网络悬疑小说中揭露的人性是否多样复杂,暴露的现实问题是否在普世性的基础上也兼具深刻性。当然,网络悬疑小说批评价值体系的建构之路漫漫,体系中的具体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仍需进一步的厘清和思考,这也为学界的研究者留下了深思和探索的空间。

猜你喜欢
悬念网络文学网民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