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训诂学与校勘学角度考察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自注”的注释功能

2020-02-28 00:3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正误修己异文

邵 宁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 510990)

一、刘孝标作注所依《世说新语》版本与当时其他版本的文字差异研究

其实,因版本的不同而造成文本中文字有所差异的问题不但困扰着身为后人的我们,在刘孝标作注时,他也面临着这一难题,笔者发现《世说新语》流传至刘孝标所处的梁代,已有多种不同版本,这些痕迹也散留在了刘孝标自注的字里行间。

(一)倒文

《文学第四》第七十二条: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刘孝标在“文生于情,情生于文”后随文注曰:“一作‘文于情生,情于文生’。”这属于句中倒字,是古书异例的一种,即指文本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笔者统计类似情形在刘孝标注中共出现三次,因为只是其他《世说新语》版本与刘孝标用本的文字次序不同,刘孝标并不能判断正误并加以更正,所以我们可以视此为刘孝标的一种带有训诂与校勘性质的特殊备异。

(二)异文

郭在贻先生说:“所谓异文,是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1]此情况在刘孝标注中累计出现了十余次,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字形相近而在不同版本中有所差异,比如刘孝标注《赏誉》篇第三十八条“中,一作平”、《赏誉》篇第四十六条“使,一作便”等等;也有因两个字的字音相似而产生的异文,比如刘孝标注《赏誉》篇第四十一条“从,一作诵”;还有的两个字是近义词的关系,比如刘孝标注《雅量》篇第二十七条 “帐,一作帏”、《规箴》篇第三条“所,一作许”等等。

这些现象的出现应与南朝文本的传阅途径极为相关,当时文献的传播与流通主要依靠纸笔抄写,况且此时汉字的字体正经历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字音正经历由上古音到中古音的转变,所以此期文献中难免多有异文现象。但笔者却发现刘孝标很少对异文进行正误的考订,或许他自己也因缺乏确切证据而很难断定正误是非。不过,在《赏誉》篇第一百二十条中,刘孝标作出了一处正误即“‘林’应为‘临’”,因为这处正误有《王氏谱》为凭据。

二、刘孝标注中“自注”部分训字释词研究

刘孝标注中的释词主要采用征引故训旧注的方式,但也有少量的自注释词,比如:

《德行第一》第一条:……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刘孝标自注:“车上跽曰式。”

《德行第一》第二十二条: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刘孝标引《晋百官名》简要介绍刘道真后,自注:“徒,罪役作者。”这既与后文他被赎而为官之事相关联,又避免了后人因误读而导致的歧义。

《品藻第九》第四十三条:刘尹比如,他对杜若子偷情行为表示出封建道德的嗤之以鼻,认为是不知礼仪的表现。明明对杜若子心生爱慕,在爱情面前,却又显得麻木不仁和矫揉造作,体现着封建文化束缚人性、压抑人性甚至摧残人性的一面。

再次,是对中国传统文人“道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屈原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文化人格中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道统”文化的局限性。中国传统文人的“道统”来源于儒、道、墨等诸子百家,儒家思想由于其在塑造古代知识传统、政治文化形态上影响深远,在诸子百家的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思想。《论语·宪问》载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其中,“修己以敬”指的就是内圣,“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则是外王。儒家推崇德政合一的王道政治,以尧舜禹等古代圣王为参照,主张内圣外王的完美统一。中国传统文人的“道统”主张克己修身,以自我的言行去教化他人,意在树立一种行道的社会典范。因此,当屈原终于拥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偶然成为原始部落首领后,首先遭遇的竟是道德治国的失败(即用说理的方式来教化偷红薯的人)。《山鬼》以反讽的形式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和现实理性之间永恒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就是那些“以天下为已任”而又局限于“道德治国论”的虚幻理想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境的真实写照,这就使《山鬼》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和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的某些本质的东西[4]。

总之,盛和煜的《山鬼》在思想内容上强烈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发掘出正统文化之外的地域文化、原始自然形态文化和民间文化,着力于塑造不同文化形态中的文化人格,并以荒诞的情节构造表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由此引发对各类形态的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猜你喜欢
正误修己异文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Hollywood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判断正误
正误辨析一例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