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峰,秦学全
1.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3
2. 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
3.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590
4. 山东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德州 253072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地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区内软土分布广泛,主要为新近沉积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以及淤泥。黄河三角洲研究程度较高[1-16],但对河口区软土这类不良土体的工程特性、空间分布规律等尚未进行过系统研究。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基于各类工程建设基础稳定性要求,对在该地区分布广泛、厚度较大的不良土体软土工程特性及分布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鉴于此,本文利用近年来在该地区开展的国家基金及省地勘项目成果,运用最新的大量工程地质钻孔实测数据资料,以现代数理统计分析为手段,对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分布、沉积环境及物质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该区软土工程特性及分布规律。本文结果对于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持价值。
黄河三角洲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图1),由黄河携带泥沙不断淤积扩张填海造陆形成,属河流冲积物覆盖海相层的二元相结构[17-18]。黄河三角洲地区受黄河下游冲淤积及滨海沉积作用,地层岩性较为复杂,存在较多沉积相变、间断及透镜体格局,沉积模式主要与河流过程、黄河来水、泥沙有关。在这种海相沉积层和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层不断沉积变化过程中,有较多软土层分布,这种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软土是黄河三角洲及河口地区重要的地质环境问题之一。
图1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区位图Fig.1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河口区地处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北部,该区濒临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河道游荡较频繁,地形地貌反复变化,水沙条件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土体结构一般无巨厚和广延的单层岩性沉积,多为多层沉积结构[19]。在垂向上,岩性沉积为河流沉积陆相层夹薄层海相层沉积,层理较为发育,大小互层叠置是本区沉积结构上的重要特征。本文依据在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的92个工程地质钻探孔资料,分析总结该区软土工程特性及分布规律。
软土类土一般是指在水流缓慢的沉积环境中和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下沉积形成的含较多有机质、疏松软弱(天然孔隙比大于1,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的含较多粉粒的黏性土。它一般是近代未经固结的在滨海、湖泊、沼泽、废河道等地区沉积的一种特殊土类[20-24],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等,由于形成条件近似,不同成因形成的软土类土的性质是很相似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渤海之滨,具有软土的沉积环境,根据本次黄河三角洲北部1∶5万综合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原状测试样品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不论浅海相、过渡相黏性土,还是三角洲相黏性土,软土主要物理力学特征表现为天然含水量高,绝大多数大于35%,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饱和度高,高孔隙比(大于1.0),透水性极弱,高压缩性(图2),多呈软塑或流塑状态,具较显著的触变性和蠕变性,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低,地基承载力普遍小于90 kPa。表1为92个实际钻孔的152件软土样品的测试指标统计值。
2.1.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率特征
图2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典型软土样固结曲线图Fig.2 The typical soft soil consolidation curve of the study area
表1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soil in the study area
指标 范围值 平均值塑限wp/% 18.1~29.1 21.91塑性指数Ip 11.1~25.8 16.85液性指数IL 1.00~1.65 1.29压缩系数α/MPa 0.43~1.39 0.77压缩模量Es/MPa 1.78~4.86 3.05黏聚力c/kPa 11.1~28.2 16.88内摩擦角φ/(°) 0.5~8.3 3.69
在样品的钻探采集过程中,由于人为、机器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引起样品一系列测值的变异性,以致软土参数很难被准确确定,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不足,因此,准确地分析掌握软土参数的统计概率分布,对于软土工程特性研究的准确性至关重要[25-26]。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最新钻探钻孔软土样品的土工试验分析数据,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软土(淤泥质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和淤泥)样品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概率分布分别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从主要指标的概率分布图(图3)中可以看出,河口地区软土的含水量、孔隙比、液限、塑限、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这也提高了本文在该地区开展软土特性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度。通过计算,软土样品物理性质指标中,比重、密度、含水率、孔隙比、液限、塑限变异系数δ分别为0.001、0.03、0.14、0.14、0.13、0.10,均小于0.2,表现了较好的稳定性;力学性质各项指标中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变异系数δ分别为0.28、0.22,稳定性相对较好。
图3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率及正态分布曲线图Fig.3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clay in estuarine area
2.1.2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相关性特征
从图4中可见,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地区软土随着液限的增大,其塑性指数整体呈增大态势,液限与塑性指数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达到0.98。在我国塑性图(图5)上,研究区域的软土数据大都落在A线以上、C线的右侧,靠近A线并大致平行于A线分布,为塑性较高的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7,28]。
从图6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区软土测试指标中的含水量与孔隙比呈现线型正相关关系,孔隙比随着含水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R2达到0.93,相关性非常显著。同理,由图7可以看出,该地区软土孔隙比与压缩系数呈现线性相关性关系,压缩系数随着孔隙比不断增长亦随之增长,相关系数R2达到0. 62,相关性较高。
图4 液限与塑性指数相关图Fig.4 Relation between liquid limit and plasticity index
图5 黄河三角洲北部软土在塑性图上的位置Fig.5 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soft soil in the plastic figure of China
图6 含水量与孔隙比相关图Fig.6 Relation between water content and porosity
图7 孔隙比和压缩系数相关图Fig.7 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and compressibility coefficient
研究依据92个实际钻孔的土工试验成果表中天然含水率、液限、土命名等物理力学指标数据来判定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的软土分布区域。钻探结果表明,区内软土呈片状分布,并呈现大面积广泛分布,软土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北部沿海地段皆为软土分布区域。从钻探岩心编录及取样分析来看,该区域内软土厚度一般不超过15 m,最小厚度1 m左右,最大厚度11 m左右且位于仙河镇四号桩附近(表2),平面分布和厚度不均匀(图8),从垂向空间上看,软土层厚度大多数小于5 m,顶板埋深大多小于5 m或5~10 m,尤其是在滨海海岸带滩涂近海区域,顶板埋深较浅,大于10 m的局部分布,底板埋深多数为10~20 m(图9)。
据本次92个工程地质钻探孔剖面(图10)及岩芯统计分析,河口区地下50 m内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黏土、粉砂、黏土,局部有细砂,上部多为土黄—灰黄色粉土、粉质黏土;中部为灰黑色粉质黏土或淤泥质土,具腥味;下部多为浅灰色粉砂土层,其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揭露6个主层,1层为素填土,2层为第一陆相层,3层为第一海相层,4层为第二陆相层,5层为第二海相层,6层为第三陆相层。1—4层为30 m以浅地层,5—6层是30~50 m地层。
表2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软土分布钻孔及特征Table 2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rilling holes in the north of Yellow River delta(Estuarine district)
图10 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Ⅰ-Ⅰ'、Ⅱ-Ⅱ' 钻孔地层剖面图(剖面位置见图8)Fig.10 Stratigraphic profiles of Ⅰ-Ⅰ' and Ⅱ-Ⅱ' cross the study area (see figure 8 for section location)
河口区地下水位皆较浅,本次钻探场区50.0 m深度范围内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地下水位埋深0.20~4.30 m,水位标高-1.30~5.44 m,水位变幅1.00~3.00 m。河口地区形成的软土主要为新近沉积的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以及淤泥,其物质成分主要是粉质亚黏土,除部分石英、长石矿物外,还含有大量黏土矿物,并含有少量的水溶盐类矿物,有机质含量较多。从外观上看,常呈灰色、灰绿和灰黑等暗色,污染手指,伴有臭味,结构形式多为蜂窝状或海绵状,疏松多孔,被扰动后,结构已破坏,强度降低,呈现流塑状态。定向排列明显,层理较发育,具薄层构造,常含有粉砂夹层或泥炭透镜体。根据该区域最新的同位素年龄,属全新世新近沉积土,是由于黄河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规律经历的历次河道摆动迁移淤积,同时不断向海淤进,在河流和海水双重作用下,形成陆海相交互的连续沉积体[6-7,27]。
按形成和分布情况,我国软土类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海沉积的淤泥类土(瀉湖相、溺谷相、滨海相、三角洲相);一类是内陆和山区湖盆地及山前谷地沉积的淤泥类土。
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为沿海沉积的淤泥类土,具体可分为滨海相、三角洲相软土。
滨海相软土的分布受古地形、古海岸线的控制,主要分布在河口地区靠近沿海的地段,海相与陆相地层交替沉积,有软土形成的环境条件和物质来源,沉积物表层多为数米的褐黄色亚黏土,以下为含淤泥质黏性土或淤泥质黏性土,常夹带有粉砂薄层或透镜体,这种粉砂夹层是由黏土或粉砂交替形成,呈细微条带状构造,含有海生物,具有向海倾斜的斜层理[7,24]。
三角洲相软土主要分布在相对靠南的内陆部分,其分布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关系密切,分布地段在地貌上处于滨海平原区和冲积平原与滨海平原的交接地带及黄河三角洲平原区,软土层分布宽阔,厚度相对比较稳定,由于受滨海海流与波浪的影响,分选程度较差,多有交错斜层理或不规则的透镜体夹层,地势平缓,地下水、地表水排泄不畅,在这种特殊的滨海三角洲环境中,河口区沉积了水平层理发育良好的软弱黏性土[6-7,24]。
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软土不良土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地区地处广泛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在新近沉积的土层上部荷载压力作用下,土层自固结沉降量很大,且沉降不均匀。软土层在河口地区的大面积分布,是该区域地面沉降自固结地面沉降的主要贡献层,由于其渗透性低,孔隙水排出过程相当缓慢,因此,其土层的固结过程亦很缓慢,有的地基甚至几十年后仍可能有沉降发生[3,6]。二是该地区软土层尤其是靠近沿海的滨海地段,软土层分布不均匀厚度稳定,多具向海倾斜的斜层理或呈透镜体状,易引起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剪切破坏或倾斜挤出,这在港口、码头地段尤其要引起建设规划部门的重视[6]。
针对河口地区软土工程特性存在的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地基处理方法:
(1)桩基法。在深厚的软土地基上,当建筑物的荷载较大,或对地基变形和稳定性要求较高,而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桩基方案。桩基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和沉降较为均匀等优点,因而在软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2)排淤换填法。由于河口地区靠近沿海,在沿海地段,有大量的围垦、堤防、港口、码头等,在这些地方,可以利用抛石体的自重下沉到相对稳定的土层中,以抛石体护底形成建筑物地基支撑围堤、堆场等上部结构来加固地层,对于地基中有较厚软土层而又无法完全清除的情况,可挖去一定深度的软土层,代之以人工填筑的砂石层,以扩大基础底面积,提高地基的强度。
(3)堆载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深厚软土地基,采用预定荷载加压,使之固结,一般在地基中打入砂井或塑料排水带对软土进行堆载预压、加速排水固结,提高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强度,但要注意加荷总量和速度都不易过大,以免地基失稳。
(4)电化学加固法。电渗排水和硅化加固相结合,在压力双液硅化法的基础上设置电报通入直流电,在电渗作用下,孔隙水由阳极流向阴极,化学溶液也随之渗流分布于土的孔隙中,经化学反应后生成硅胶,经过电渗作用还可以使硅胶部分脱水,加速加固过程,并增加其强度。
(1)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地区软土具有典型的软土特征: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高、透水性低、低抗剪强度、低承载力等,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异系数较小,数据稳定性较好,指标数据统计基本服从正态曲线分布规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分析研究结果可靠程度较高,软土各类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
(2)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软土的空间分布,从垂向上来说主要为分布在30 m以浅的第一陆相层及第一海相层的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沉积环境主要为三角洲相和滨海相沉积两大类。靠南区域的三角洲相软土,分布范围相对较小,埋藏较浅,厚度较小;滨海相软土,分布范围较广,埋藏较深,厚度较大,具向海倾斜的斜层理。从平面上来说,整个河口区软土分布面积较大,占据了近85%的范围,滨海近岸地段皆为软土存在区域,在西部新户镇、义和镇及南部区域有部分零星无软土分布区。
(3)软土大面积存在会导致长时间累积的地面沉降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工程地质问题,换土垫层法、桩基法、电化学加固法等方法是处理软土不良工程问题的良好手段,建议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