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楚帝系逆溯之风的出土战国文献印证

2020-02-28 08:24
民俗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祝融先祖文献

原 昊

《世本》是一部编纂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谱牒类史书,该书以记录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世系为主,辅之以记录氏姓、居处等,主体部分成书于战国时期。作为谱牒类史书的源头,《世本》中的世系材料自然成为该书的主体,从时代及国别角度,又可大体分为五帝世系、夏世系、商世系、周世系、诸侯世系及卿大夫世系。《世本》中的楚世系相关材料,对《史记·楚世家》的编纂影响较大,但与《史记·楚世家》完整流传至今的境遇有所不同,基于较为复杂的原因,《世本》大约在南宋亡佚,而该书中楚世系的相关内容,也仅能从清代辑佚学家的辑本中得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世本》楚世系材料散见于各篇之中,故而以不同的体例、方式和面貌出现,又因为现今所依据的是辑本材料,所展现出的楚世系更显零散。今依清儒茆泮林辑本,参校其他六家清儒辑本,核之传世文献及出土战国文献,尝试对《世本》楚帝系传说做相关梳理和释证,以求方家指正。

一、远追颛顼:《世本》楚先祖传说时代的帝系追溯

楚人对其远祖的追溯,最著名的当属屈原在《离骚》开篇所言“帝高阳之苗裔兮”,东汉王逸注曰:

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帝系》曰:“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1)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一《离骚经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王逸注文中有两则重要的信息,一是高阳即为颛顼,二是《帝系》记载颛顼为楚先祖。高阳即为颛顼,其他典籍也有载录。《世本》曰:“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2)《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卷一《帝王世本》,中华书局,2008年,第8页。《大戴礼记·帝系》记载大致相同:“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3)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七《帝系》,中华书局,2008年,第737页。《史记》则径直称“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之先祖出自帝高阳颛顼”。(4)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2013年,第14、2039页。《今本竹书纪年》也径直称作“帝颛顼高阳氏”(5)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上博简《武王践阼》开篇即言楚武王向师尚父求教远祖的治国之道是否传承至今:“[武]王问于师尚父曰:不知黄帝、颛顼、尧、舜之道在乎?”(6)俞绍宏:《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武王践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552页。楚武王问及黄帝、颛顼、尧和舜四位,这并非随口列举传说时期的帝王,而是源自一固有说法,这可从《大戴礼记·帝系》和《国语·鲁语》黄帝、颛顼、尧、舜的世系传承找到依据:

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7)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七《帝系》,中华书局,2008年,第737页。

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卷四《鲁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6页。

李零提出现存文献讲帝系的“五帝”,有黄帝系统的五帝说和少皞系统的五帝说,而前者为周帝系所采用。李先生形象生动地论述说:

《帝系》《鲁语上》所述五帝,黄帝在谱系顶端,下分两系,帝喾和尧是一系,颛顼和舜是一系。唐、商、周出帝喾系,虞、夏、楚出颛顼系。这种谱系,如果在庙堂上摆神主牌位,黄帝南面,端居上位,其它人以他的面向定左右,则左颛顼右帝喾,右尧左舜,左夏右商,右周左楚,很像周人的昭穆制。(9)李零:《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读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史》2017年第3辑。

李先生的论断生动而贴切,以此考察《武王践阼》简文开篇,楚武王所问传说时期黄帝、颛顼、尧和舜四个远祖并非随意而问,而源于楚正处于此五帝系统之中,故而发问。究其原因,大略有二:其一是楚武王居于江汉,其所处地理位置在中原地带,而且离周最近;其二是因为《史记·楚世家》明言楚祖“鬻熊子事文王”,即以臣子之身份侍奉周文王。如此,则处于周系五帝系统之中的楚人,论及黄帝、颛顼、尧和舜就再正常不过了。

其他典籍中也有高阳为颛顼的侧证,如《墨子·非攻下》曰:“高阳乃命禹于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10)孙诒让:《墨子间诂》卷五《非攻下》,中华书局,2001年,第146-147页。《庄子·大宗师》曰:“颛顼得之,以处玄宫。”(11)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二《大宗师》,中华书局,1987年,第60页。另外,《汉书·律历志》引西汉刘歆《世经》也称“(颛顼帝)天下号曰高阳氏”(12)班固:《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013页。。基于高阳、颛顼与玄宫的密切关系,“从这两件互不相谋的史料来看,更可以证明颛顼之为高阳氏,毫无疑问”(1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8页。。另外,《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颛顼生老童”(14)郭璞注:《宋本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228-229页。,《风俗通义·皇霸》也将楚祖追溯至颛顼:“楚之先,出自帝颛顼。”(15)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一《皇霸》,中华书局,1981年,第28页。先秦两汉典籍中以“出自”作为世系追溯的常例,而追溯的上限通常延伸至古史传说时期:

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颛顼。(16)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1页。

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刘氏,尧之后也,出自颛顼。(17)班固:《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5页。

汉帝本系,出自唐帝。(18)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81页。

已姓,出自少皞。(19)《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卷四《氏姓篇》,中华书局,2008年,第59页。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楚祖世系观念的来源,李零提出“楚的族源传说来源于楚人自己的祭祀系统,而并非后人杜撰”(24)李零:《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李零:《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4页。,这是很有价值的论断。以此观点来看,楚族远祖帝系追溯至颛顼,并非楚人一定能提供清晰的世系传承链条,而是在追忆部族历史之时,或记录远古史事之时,都习惯性地将远祖追溯至高阳颛顼,这种对传说时期古帝的近似高攀和依附,有如马克思论及古代希腊“真正的氏族”以及反映在神话世界的“幻想的谱系”(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04页。,结合战国时期大一统造神运动的勃兴与扩散,可以推测以高阳颛顼为楚人远祖的说法不会早于战国时期。同时,司马迁在《楚世家》中明言“楚之先祖出自帝高阳颛顼”,应有当时的文献依据,至少有在当时流传较广的世系话题依据,而且司马迁回顾司马氏世系的源远流长,远溯至唐虞之际的重黎氏,且上溯的源头即颛顼。对此,《太史公自序》中这样写道: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26)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2013年,第3989页。

如此,“司马氏与楚远祖同源,为颛顼之后裔……从屈原到司马迁,追祖溯源,均标示为古代名贤之后以自重,激发志气,这是古人树立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古代传说的史影,既不可否定其无,亦不可全信其有”(27)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页。,这个评价还是客观公允的。

依据现有文献,并未见楚人在祭祀活动中直接对远祖颛顼的祭祀,“通过对望山、包山和新蔡等几批楚国祭祷简文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印象,即楚人祭祀的最高远的先祖,应该是老童。从前已引及的《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和鬻熊,楚人让之’来看,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只能说明楚人或与楚同族的人也并没有祭祀颛顼的习惯”(28)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0页。。颛顼在楚国先祖世系中占有靠前的位置,应与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有关,但颛顼与老童等楚先祖的情况并不相同,特别是在楚人的祭祀活动中,最习惯的祭祀对象仍是老童、祝融、鬻熊的“楚先”。对此,郭永秉归纳说:“楚人只祭祀老童以下的祖先,恐怕至少可以说明,战国以后,即使颛顼在楚国先祖世系中确有一个位置,但他和老童以下的楚先祖是有所区别的。”(29)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0页。

远溯颛顼之后,《世本》记述的楚祖为老童。《世本》辑本老童之载有二说:

关于颛顼生老童,前引王逸《楚辞章句》也称:“《帝系》曰:‘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清儒雷学淇在《世本》校辑本中加注按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汉志》、王(逸)注所引《帝系》文,与《戴记》多不合,盖即《世本·帝系》也。”(30)《世本八种》,雷学淇辑本卷一《帝系》,中华书局,2008年,第3页。今传本《大戴礼记·帝系》有相似记载:“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31)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七《帝系》,中华书局,2008年,第737页。关于《世本》“滕坟”与《大戴礼记》“滕奔”之别,雷学淇论述到:

字书无“坟”字。王逸《楚词章句》引《帝系》作“颛顼娶于滕隍奔氏女而生老僮”,《戴记》云:“颛顼娶于滕奔氏”,《路史注》又谓“一作滕湟”。淇谓“隍”字衍文,“坟”字当是“贲”字之讹。“贲”与“奔”、“坟”皆通,《夏小正》云“元驹贲”,《周官》有“虎贲氏”、“旅贲氏”,字之音义,与“奔”皆合。故《御览》《路史》引作“滕奔”。《谷梁传》曰:“覆酒于地,地贲。”注释“贲”为沸起,是“贲”又与“坟”通矣。郭氏所见《帝系》,必作“坟”字,后之钞录者,讹作“坟”,《左传·宣公二年疏》所谓《世本》转写多误也。胜奔、腾奔,皆“滕贲”之别。(32)《世本八种》,雷学淇辑本卷一《帝系》,中华书局,2008年,第5页。

《世本》“高阳生称,称生卷章”的记载中,涉及两代先祖“称”及“卷章”。先看卷章,《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的记载与《世本》完全相同,《集解》:“徐广曰:‘《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谯周曰:‘老童即卷章’。”《索隐》:“卷章名老童,故《系本》云‘老童生重黎’。”(34)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2013年,第2039页。包山、望山、葛陵楚简多见老童之名,兹以宽式释文略举几例(35)陈伟:《楚人祷祠记录中的人鬼系统以及相关问题》,陈伟:《新出楚简研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3-132页;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望山一、二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编:《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72-273页;贾连敏:《新蔡竹简中的楚先祖名》,《华学》编辑委员会编:《华学》(第七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0-155页;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1-330页;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71-286页。:

1.包山简:

与祷楚先老僮、祝融、鬻熊,各一牂(包山216、217)。

2.望山简:

3.葛陵简:

举祷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各两牂(葛陵甲三188、197)。

是日就祷楚先老童、祝(葛陵甲三268)。

有敚见于司命、老童、祝融、穴熊(葛陵乙一22)。

据上述楚简,学界普遍认为传世文献中“卷章”应为“老童”之讹,属于形近而讹,并非名和字号的关系,这无疑是正确的。如此,则《世本》辑本中两则“老童”史料,便剩下了老童与颛顼的关系问题,或为颛顼→老童的直接传承,或为颛顼→称→老童的传承,两种情况也各有文献印证,前者又见于《大戴礼记·帝系》和《山海经·大荒西经》,后者又见于《史记·楚世家》。对于颛顼与老童是否直接传承,文献记载多端,正是战国至西汉传说纷繁复杂情况的真实写照,而且对于颛顼生老童,不能径直认为二人为父子关系,颛顼生称、称生老童,也不能径直认为颛顼与老童为祖孙关系,否则便会出现世系稀少但时代久远的矛盾,而且依据其他文献,也存在“颛顼有子曰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等其他说法,萧兵有列表比较,并认为“上古史多是层叠地累积成功的,祖系也往往由简入繁,人物也常常从少变多”(36)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0-223页。,这是基于材料多端难以辩驳清楚,甚至无法得出唯一结论的公允之见。从上引包山、望山及葛陵等楚简记载,老童常被楚人作为先祖与祝融、穴熊等共同受祭,且在先祖系统中辈分较高,甚至被认为是“楚人祭祀的最高远的先祖”(37)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0页。,但因老童并没有过多丰功伟绩,故没有充分的记载,影响力自然也不够巨大。对于颛顼和老童的关系,相较于《山海经》《大戴礼记》与《史记》的两种不同记载,我们倾向颛顼→老童的直接传承。另外,根据黄德宽的文章,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组楚史类文献材料初步整理的结果,“楚早期世系为帝颛顼生老童,是为楚先”(38)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也是出土楚简对《世本》《山海经》和《大戴礼记》记载的有力印证。

其实,进行反向推演,按照《世本·帝系》记载,楚先祖老童之前是颛顼,颛顼为黄帝之孙。如此,便可察觉到传说时期的楚先祖世系传承为:黄帝→昌意→颛顼→老童,而考察传世文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的记载正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一世系传承说法的文献源头,应是《世本·帝系》及《大戴礼记·帝系》的世系材料,后在司马迁编纂《史记·楚世家》时被采纳,后又被《汉书·古今人表》所沿袭。既然黄帝、颛顼和老童为传说时期带有神性特征的楚先祖,自然应关注其神性特征。在战国重新梳理神祇运动的热浪下,天下共同尊奉的黄帝统摄一切,黄帝自然成为了共有的至上神。对于楚人,其自称高阳之苗裔,远追颛顼,所以颛顼成为其宗主神。老童、祝融、穴熊等则为传说时期的始祖神,或曰祖先神,属于人鬼系统,但在祭祀活动中被尊奉为神,成为楚人崇拜、祭祀和祷告的对象。

老童之后,《世本》述及楚先祖重黎及吴回。《世本》关于老童之子两载:

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及黎。(39)郭璞注:《宋本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231页。

老童生重黎及吴回。(40)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2013年,第2039页。

从楚先祖世系的角度讲,该段世系为:老童→重、黎、吴回。对于老童之子“重黎、吴回”,或以为是两人、三人(4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1950-1955页。,甚至四人(42)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楚帛书中有伏羲娶女填是生四子之说,安志敏、陈公柔在《长沙战国缯书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63年第9期)一文中将“女填”释为“女童”,认为即“老童”。学界多依据上古神话记载,以女填为女娲,此处安、陈二位先生的观点仅备一说。,看法不一。源起于“重黎”多见于《尚书·吕刑》《国语·楚语》等文献,争论的焦点是“重黎”是一人还是二人,未见“吴回”为二人的说法。新材料的发现改变了此问题的认识,根据黄德宽的介绍,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中记载老童生重及黎、吴及韦(回)。黄先生认为,简文明确讲了老童所生有四子,而且简文作者为了防止将四子误为两人,特意用了两个“及”字。苏建洲运用巫雪如《从若干字词用法谈清华简〈系年〉的作者及文本构成》的研究思路,对“及”字进行分析,认为简文“连接词用‘及’而不是战国中晚期楚简常用的连接词‘与’,表示这批材料有较早的来源,属于早期史料”(43)苏建洲:《读安大简“楚史类”竹简的几点启示》,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19,发表时间:2017年10月13日;浏览时间:2018年8月1日。。抛开难以理清头绪的诸多文献,单独考察《世本》的记载,《世本》言“老童生重及黎”,可知重黎为二人,又言“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如此文例,也不能排除吴回为二人的可能,而且《史记·楚世家》明言:“帝喾命(重黎)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44)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2013年,第2039页。既然吴回接替重黎,而重黎为二人,那吴回为二人也不难理解了。

二、近溯季连:《世本》楚先祖直系苗裔的钩沉系联

“三楚先”或为老童、祝融与鬻熊,或为老童、祝融与穴熊,而据学者研究,鬻熊与穴熊为同一人(45)黄锡全:《楚简中的酓酓与酓穴酓再议》,黄锡全:《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461-465页;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那么“三楚先”这一名词为楚三位祖先的确指,即老童、祝融与鬻熊。既然“三楚先”这一名词有限定,自然不能包括所有楚先祖,但学者们认定“三楚先”中不包括楚祖季连。季连作为重要的楚祖,在《世本》中当然有明确的记载,即为著名的“陆终六子”,此处先将完整叙述过录如下:

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昆吾者,卫是也。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也。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为会人。会人者,郑是也。其五曰安,是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也。(46)《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9-10页。

本段记述共计120字,在《世本》中属于为数不多的长文(47)除此之外,《世本·氏姓篇》“郑氏”部分收录一段303字的叙事内容,记载巴人在原始时期最早的部族首领廪君的事迹传说,“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廪君传说最早见诸典籍,即为《世本·氏姓篇》。《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廪君故事,李贤注云“以上见《世本》”。他书如《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二》引略同,《太平御览》卷三十七和卷九四四、《事类赋·舟赋》《水经注》《晋书·李特李流载记》注皆散引其文。,在《帝系篇》的“陆终六子”处完整记录,同时茆泮林辑本在《帝系篇》的“楚”部分,又引本段首句“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及末句“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也”。这段文字在《大戴礼记·帝系》中的记载与《世本》大体相似,但多记前后三代世系“吴回氏产陆终”“季连产什祖氏,什祖氏产内熊”(48)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七《帝系》,中华书局,2008年,第737页。。《史记·楚世家》的记载也与《大戴礼记·帝系》基本相似,“什祖”作“附沮”,并交代“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49)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2013年,第2040页。。

综观这段120字史料,总体感觉明显有感生神话编排之嫌,其特征是作为六个氏族分支祖先的六子均同出一源,而且其诞生情状明显被神话化。陆终生子被神话化的方式有两种:其一,孕三年生子;其二,启胁生六子。先看神话化方式其一的“孕三年”生子。怀孕三年的时间跨度,不但与现代科学观念不符,而且其用意也并非单纯强调孕育时间之长,而在于强调其怀孕过程不同于凡人,上博简《子羔》中记载了两则怀孕三年而生子之事:

陆终所生六子情况,结合《世本》《史记》《国语》等文献列表如下:

表2 陆终所生六子情况

另外,在陆终六子的记述中,从一至六的排列顺序为樊、惠连、籛铿、求言、安及季连,这种排列固然有虚妄编排的神话味道,但至少是在楚人中流传较广的说法,且也应有一定的依据。我们认为,排列顺序的依据是楚人族姓的地位和时代。将陆终六子以族姓还原,为己姓、董姓、彭姓、妘姓、曹姓和芈姓。李零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己姓地位最高,因为昆吾氏夏代有名的古国,出名最早,支庶也最多。彭姓其次,因为彭祖氏是商代有名的古国,出名也较早。秃姓、妘姓、曹姓、芈姓,出名较晚,有的甚至亡国无后。”(60)李零:《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李零:《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4页。李先生所言极是。从表面上看,《世本·帝系》说的是作为始祖的陆终六子,其各自的氏族名号、后世分支与故墟封国,其叙述思路是某祖是长子,其名号、故墟、封国为何,某祖是次子,某祖是末子等等。而其实质是将六个族姓共同依附于陆终这一祖先,李零曾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观点:“族姓不是从帝系分衍,相反,帝系是族姓的整合……帝系,旧说是族姓源头,现在考虑,恐怕相反,它应是周初封建、并夏、商古国,以姬姓为中心,串连其他族姓,整合而成的一种谱系,体现‘天下一家’的概念。”(61)李零:《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读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史》2017年第3辑。这一观点对“陆终六子”问题极有启发,陆终六子传说的缔造,最初应正是将六个族姓的始祖按照族姓情况,有意整合在一起,随后依附于陆终名下,最终实现由族姓整合而成的帝系。而这种传说自缔造之后便流传延续,《左传·昭公十二年》所记楚灵王之语“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6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05页。,正是楚人对祝融八姓、陆终六子等帝系传说认同的明证。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陆终是否是祝融。关于祝融,依现有《世本》辑本,未见其前后世系的单独记述,但《世本·氏姓篇》记载了三则祝融之后:

昆吾,古己姓国,夏时诸侯伯祝融氏之后。

偪阳,妘姓,是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

融氏,祝融之后,又复姓融夷氏,祝融后董父之胤,以融夷为氏。(63)《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卷四《氏姓篇》,中华书局,2008年,第63、64、90页。

融氏、融夷氏显然是祝融之后,而己姓昆吾、妘姓偪阳均为陆终之后,由此,学者们关于陆终与祝融为一人的说法是成立的。(64)郭沫若:《金文所无考》,郭沫若:《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54-55页;童书业:《读春秋邾国彝铭因论邾之盛衰》,童书业:《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第425页。同样,据安大简整理者所言,黎氏即祝融,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文献中的陆终当是祝融之误。在未见安大简真容的情况下,我们有两点推断:其一,陆终与祝融应是一人,但未必能断言陆终为祝融的误用,应为当时流传的另一说法;其二,祝融黎与祝融吴、祝融回都应存在。祝融的名字较为特别,并非单纯的名字,而有族号及职官的味道,从上引《史记·楚世家》所言吴回接替黎作为祝融可见一斑。《潜夫论·志氏姓》中提出“夫黎,颛顼氏裔子吴回也”(65)王符:《潜夫论》卷九《志氏姓》,程荣纂辑:《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4页。,认为黎与吴回为一人,其实更为准确地说,应是黎与吴及回都号祝融,而并非黎与吴回为一人。我们赞成祝融→季连世系的直线传承,即生季连(穴熊、鬻熊)的就是祝融,但“祝融”未必一定仅“黎”一人,上引《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可见也应存在祝融吴、祝融韦(回)。进一步讲,《世本》的“陆终六子”即“祝融六子”,但“陆终”应是祝融吴或祝融回,而非祝融黎,对安大简整理者所言“生六子者为祝融黎”,暂且存疑。

接下来考察季连情况。季连作为重量级的楚先祖,从清华简《楚居》中可清楚得见,《楚居》以季连为该篇世系、居处、迁徙等叙述的起点:

季连一支没有继位,楚的大位赖鬻熊一支得以传延。对楚的后人来说,与鬻熊有血亲关系,是鬻熊的直系亲属……很清楚,在楚人心中,所谓“楚人”是鬻熊和妣生养出来的。因此,无论从血缘的角度看,还是从传说的角度看,鬻熊进入三楚先的序列,理由都很充分的。相反,季连因为属于旁系,与后代楚人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说到底,三楚先属于祀典系统的概念,祀典重视的是血亲关系,这应是在季连和鬻熊兄弟俩中鬻熊入选季连出局的根本原因。(68)赵平安:《“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57-258页。

融乃使人下请季连,求之弗得。见人在穴中,问之不言,以火爨其穴,乃惧,告曰:“酓(熊)。”(使人告融)融曰:“是穴之熊也。”乃遂名之曰穴酓(熊),是为荆王。(69)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这段简文记载,不但使人们清楚认识到季连即穴熊,而且也得知祝融因季连身处洞穴中,遂称其为穴熊。安大简中还记载穴熊生熊鹿(丽),穴熊终,熊鹿(丽)立。这样便与《楚居》穴熊→熊丽世系以及《史记·楚世家》鬻熊→熊丽世系的记载相吻合了。安大简关于楚先祖以及熊丽至惠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数量多达300余支,如此重要的楚国官修史书的发现,期待能早日出版,以帮助学界了解楚先逸史的更多细节。

根据传世及出土文献,有两点较为清晰:其一,“季连”以他名而位列“三楚先”。从楚简中得知,战国时期楚人祭祀系统中,较为固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神祇组合即为老童、祝融和鬻熊,根据《楚居》可以大体推断鬻熊与穴熊为同一人,根据安大简现公布的相关信息,又得知季连与穴熊为同一人。如此,则战国时期“三楚先”称谓的指代较为明确,而季连并非没有位列“三楚先”,只是以另一个称谓“穴熊”而位列“三楚先”而已。结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7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2页。等文献记载可知,春秋时期“三楚先”的称谓已较为纯粹。其二,“附沮”一世应属讹误或另说。季连与穴熊应为一人,则《史记·楚世家》“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大戴礼记·帝系》“季连产什(付)祖氏,什(付)祖氏产内(穴)熊”的记载,认为季连→附沮→穴熊是祖→父→孙的直线传承,或存在一定讹误,或属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关于楚先祖传说的另一种版本。

另外,穴熊在安大简中被称为“荆王”,这也是一则新内容,据陈伟统计,楚简中对“荆王”的祷词仅见四例:

与祷荆王,自熊丽以就武王,五牛、五豕。

赛祷于荆王以逾顺至文王以逾。

荆王、文王以逾至文君。

按照竹简文例,“荆王”即指从熊丽至武王的楚先公,而自楚文王及其后的楚王则为楚国先王。虽然安大简明言穴熊为荆王之始,但据现有材料可以归纳楚人祭祀系统中的三个序列:第一序列为“三楚先”,即楚直系远祖,为老童、祝融和穴熊(即鬻熊、季连);第二序列为“荆王”,即楚直系先公,为熊丽到楚武王的楚王(72)虽然安大简中称穴熊为荆王,但据包山246简文,荆王应并非穴熊的特定称谓,而是熊丽至武王的合称。刘信芳对“荆王”一词下限界定为楚武王,是正确的(参见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9页)。但在祭祀系统中“荆王”一词的上限,我们认为应遵从包山楚简之说,以熊丽为起点。;第三序列为“文王以就”(73)陈伟:《新出楚简研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即楚直系先王,从文王直到祭祀所在时段的楚君。三个序列之中,第一、二序列是固定的,第三序列为动态且可向下延伸的。

三、从“熊渠封三子”到“考烈王完”:楚世系的构建与凝结

《世本》楚世系记述“熊渠封三子”:

熊渠立其长子庸为句袒王,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少子疵为就章王。(81)《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卷二《诸侯世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页。

熊杨—熊渠

另外,《世本》“熊渠封三子”之说除了在世系问题上存在讹误之外,还存在一定分封问题上的不合理。对此,郑威提出三点质疑:其一,楚君称王自楚武王熊通开始,熊渠封子为王之说令人费解;其二,楚武王熊通之前的楚君称“敖”,父为敖、子为王,不甚合理;其三,其他典籍所载楚人对先祖的追记未言及此事。(90)郑威:《〈史记·楚世家〉熊渠封三子史料性质小考》,《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我们认为,此“王”不能当作熊通等楚王之“王”,而应视为对三子的一种尊称,司马迁在《楚世家》所记楚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之语,连同后文“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的说法应结合了太史公自己的理解。日本学者吉本道雅认为“鄂王”的“王”实际上原本有可能是作为神号的“王”,熊渠及其三子的一些传说可能大多形成于战国后期,《帝系》将这些孤立地存在于各地的神话、祭祀现象体系化(91)[日]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5年,第320-322页。,这些观点是正确的。其实,“熊渠封三子”与上文所论“陆终六子”之说的缔造思维相似,即将三个族姓有意整合在一起,随后依附于熊渠名下,最终实现由族姓整合而成的帝系。这个过程在战国时期进行并记录在《世本》之中,只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史料错误,西汉时期司马迁编纂《史记》,又采录《世本》《帝系》等资料,使得本身存在问题的记载更加纷繁复杂。

对于《史记·楚世家》在史料上存在的错误,《汉书·司马迁传赞》明言:“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92)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7页。在编纂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和驳杂,司马迁对楚国早期的历史并没有完整清晰的认识,他的记述有明显的‘硬伤’。”(93)赵平安:《“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57-258页。程苏东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失控的文本”,并提出司马迁根据既有文本编纂而成的衍生型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钞撮’,将来源驳杂、功能迥异的各类经传、诸子及谱牒文献‘重写’为语体风格、叙事体例、价值立场大体一致的有序文本。在钞撮的过程中,难免在其文本嫁接处、补缀处或截取处稍存疏漏,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一些‘失控的文本’”(94)程苏东:《失控的文本与失语的文学批评——以〈史记〉及其研究史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程先生虽然语词偏重,但还是较为客观地评述了司马迁所面对的情况,以上文所论颛顼到老童的传承,《世本》便有两种说法,推知太史公编纂史籍之时面对“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太史公自序》语),取材的难度着实不小。

上述熊渠至熊延的世系等问题,通过《楚居》等文献的揭示,让人认识到《世本》史料的讹误,以及在《世本》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史记》《汉书》,或因所据史料的讹误,或因文字转写及错简等因素,存在不同典籍互相抵牾、篇章间自相矛盾甚至史料错误等情况,我们需要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与《世本》在武王徙郢等问题得到出土文献印证、而充分展现出史料可靠性的情况有别。

《世本》还有三则佚文,现将清儒茆泮林所辑佚文过录如下:

楚武王墓在豫章新息。康王名招。考烈王熊完。(95)《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卷二《诸侯世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页。

第一则佚文“楚武王墓在豫章新息”。佚文辑自《史记·楚世家正义》。茆泮林以为《世本》注文,清儒雷学淇也以之为宋衷注,依《世本》文例,应为注文孱入正文之语。

四、余 论

《世本》楚帝系传说相关史料,多能与出土文献相印证。通过对出土文献的释读与研究,学界对《世本》等传世文献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感受到其史料的可靠性。李零在1993年便赞许《世本》史料的可靠性:“(楚国西周以前的先公)在简文中是称为‘楚先’,包括老僮、祝融和鬻熊。它可以证明《世本》一书的楚世系最可靠。”(114)李零:《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李零:《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郭永秉也有概括:“随着数十年来关于楚祖先世系传说的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和发表,学者对于楚先祖世系传说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通过学者对出土文献中楚先祖名的考释研究,证明《帝系》等传世文献对楚国自老童以下谱系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顾颉刚等人对《帝系》楚国世系部分的看法很可能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115)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张树国以新出文献考察西周时期楚公逸史的一系列问题,对楚国历史、文学研究极有启发:

司马迁撰写《史记·楚世家》主要依据《帝系》《世本》,因为史料缺佚,只用了850字叙述楚先祖传说从黄帝到楚武王共29位的历史,且多处语焉不详。新出《楚居》叙述从季连开始到武王共25位“先公”,时间、顺序微有差异,大致吻合。这些楚简与《世本》《竹书纪年》《帝系》相对照,证之以金文,说明传世文献是可信的。(116)张树国:《新出文献与楚先逸史及相关文学问题》,张树国:《出土文献与上古历史文学研究——以楚史及屈赋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页。

上述学者的总结,是运用二重证据法对个案问题进行细致梳理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实属客观公允的评价。出土文献也对《世本》“熊渠封三子”等史料有所纠正,这是更为宝贵的。另外,在部分出土文献中,也有不能对读的材料,如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所见神话人物,学者多以为是讲楚的族源传说,但帛书所述,除祝融之外,同《世本》所见楚世系对不上号……我们认为,帛书所述神话根本不是世系传说,而是发明传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与阴阳术数传统有关的发明传说”(117)李零:《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李零:《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这也提醒研究者,既要重视互相印证的材料,也要重视出土文献的相关属性和具体情况,特别是卜筮祭祷类楚简,所祈祷的神祇范围和种类较为庞大,其民间祭祀的性质,以及叙事的严谨程度,更要注意辨别。

出土文献有助于厘清《世本》一书的面貌,赵平安谈及窥探《世本》面貌的三点感受:一、《世本》是先秦有关史料分门别类的辑集;二、叙述从黄帝开始,至战国末年;三、内容零散,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可读性。《楚居》则不同,它的内容是综合的,叙述从楚的芈姓始祖季连开始,完整、系统、可读性强。但《楚居》不是把《(世本·)王侯大夫谱》和《居篇》内容分开,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以楚公楚王的谱系为经,以居处迁徙为纬。(118)赵平安:《〈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13页。如果将《楚居》按内容切分,并以《世本》体例,将其世系内容归入《帝系》《王侯大夫谱》,将其居处内容归入《居篇》,将其发明内容归入《作篇》,将其谥号内容归入《谥法》,则也会出现《世本》分类纂辑、缺乏可读性等特征。由此可知,《世本》正是对战国时期各类史料的二次纂辑,其档案谱牒性质的用途,决定其编纂宗旨和方式为框架式的,属于“世”类文献,自然不同于“语”类文献和“说”类文献。

此外,《世本》还有关于“楚”但非世系的内容,如“楚鬻熊居丹阳”“楚武王徙郢”等记述楚之居处,“楚公族子季氏”“楚公子午之后”等记述楚之氏姓,相关问题另撰小文,不在此处探讨。

猜你喜欢
祝融先祖文献
“祝融”落火——惊心动魄的9分钟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喜贺祝融车登上火星
“祝融号”冒险日记
大河村奇遇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祝融胜共工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