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摩崖石刻遗址论述

2020-02-27 00:17洪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6期
关键词:山子通辽市人面

洪惠

摘 要: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种类繁多,摩崖石刻便是其中一种。所谓摩崖石刻,指的是人们以书法、刻画、造像等形式展现在山崖或石壁中,是一种古老的记事方法。摩崖石刻的起源、发展、盛行直至凋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历经千年,至今仍向世人展现着其不朽的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内蒙古通辽市的大地上至今保存有几处摩崖石刻遗迹,这些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章试图把它呈现出来,并就其内容加以分析阐述。

关键词:通辽;摩崖石刻

1 通遼市境内保存的几处摩崖石刻遗址

1.1 扎鲁特旗大黑山人面岩画遗址

大黑山人面岩画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吐苏木西南,海拔300米高的大黑山山脉东端。人面岩画采用阴刻手法将整个人头刻于山顶立石上,人头整体高度为130厘米,宽110厘米,面向南方。正面看去,眼上无眉,双目睁得极大,犹如卵石,鼻子呈三角状,两撇倒八字胡“粘”于唇上,下颌较尖,虽无须髯,但观其面貌,威严之势尽显。再看人面岩画下方,南侧分布着七个大小不均、神态各异的人面画小像,这些小像或低头凝思,或左右顾盼,或扬目远望。山下平坦处堆砌着四个直径12米的石圈,与岩画遥遥相对,如此布置,让人疑惑之余,又尽感神秘。辽代墓葬群则位于山下。俯瞰地面,人面岩画居于中间,周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人面画像、石圈以及墓葬群,如此,整个辽代文化遗址尽显眼前。

大黑山人面岩画于1975年再次现世,1995年世界岩画委员会会员、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登山考察看到这一艺术时,内心产生极大的感慨,经考究,他认定大黑山人面岩画是目前世人所发现的人面岩画之最。据考证,大黑山人面岩画于辽代时期人工开凿而成,屹立于山顶千年有余,尽管遭遇千年风吹雨打,但观其线条,仍如初刻,这无不彰显着古代艺术家的工艺之精。大黑山人面岩画是古契丹人民的劳动成果,他们将岩画置于蓝天之下、绿草之上,以巨石为人面载体,将其刻在高山之巅,经过契丹艺人的加工创造,形成如此磅礴大气的壮丽景象,彰显着契丹民族同自然界做斗争的豪情,集中反映出契丹民族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大黑山人面岩画是我国北方石刻艺术珍品,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所有人面岩画中最大的。其构思、技艺、精神、艺术等对中国雕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该遗址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以此加强对岩画遗址的保护。

1.2 库伦旗呼和哈敦沟摩崖石刻佛造像

呼和哈敦沟摩崖石刻佛造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白音镇查干朝鲁台村南1千米处,在阿其玛山西北侧呼和哈敦沟峭壁上。遗址西侧为查干朝鲁台村通往苏子村乡间路,西侧台地上均为农耕田,南与辽宁省阜新县平安地乡交界,西与西北和奈曼旗交界,东面与科尔沁左翼后旗为邻。它的东侧、南侧均为较深的自然冲沟,冲沟内有常年流水的小溪。摩崖石刻佛造像通高1.2米,底座宽1.2米,佛像造型为坐式,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面部五官清晰。它的南侧和西侧均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呼和哈敦沟摩崖石刻佛造像位于阿其玛山西北侧峭壁上,面朝东南,保存较好,但也有局部风化现象。摩崖石刻佛造像在库伦地区为首次发现,为库伦地区佛教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现在该遗址已被列为通辽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距离呼和哈敦沟摩崖石刻佛造像10千米的白音花镇苏子嘎查境内的阿贵山上还发现了石窟寺,并且石窟寺内还有生活过的遗迹。这里是先有佛后有寺,还是先有寺后有佛,不得而知,还有待研究。不过,依据自然环境分析,应为寺在佛前,毕竟造佛像不是一两天的工程。

石窟寺占地广阔,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最深处达到6米,最高可达2.5米,其中有4个石窟,都是坐北朝南。石窟寺外部坐落着一个整体院落,大院套小院,保存完整。院落前面有两处辽代灰坑,坑内散落着瓷片、兽骨等。寺院前面有门房,旁边有配房,结构一目了然。两个院落后边则是遗留至今的四个石窟。

据查,库伦旗信奉佛教有着360年的历史,本次发现的石窟寺则将当地佛教历史向前推移了700余年,对辽代佛教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3 奈曼旗双山子石刻佛像

双山子山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海拔为450米,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50千米。双山子山,当地老百姓称为庙山,一东一西两座山,一座山因为开矿,已经被挖了一个大窟窿,佛像所在的山头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山脚下有一处寺院的遗址,当地老百姓早就知道山上石头刻有佛像。山顶上的佛像与寺院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令人印象深刻。

双山子石刻佛像位于奈曼旗新镇双山子村村北1000米处双山子西侧的山顶上。这一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黄土质土壤与石块相间,南为开阔地带,一望无际的平原,西为沟壑河流,东有一座大山,东南山坡上应为祭祀遗址,北为河地,四周林木相间,气候相对适宜,适合农业生产。因而该村生活着88户315口人,村西北有一条山路直通双山子山脚下,交通便捷,在这种情况下该遗址仍保存完好实属不易,佛像石刻在奈曼旗属首次发现,年代待定,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了更好保存双山子石刻佛像,通辽市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佛像石刻立地条件较好,双山子山南面坡缓,山北面较陡,山顶多处大石块,整个山体壮观稳固。山南麓有一寺庙遗存。佛像共计16组,南、西、北环峰分布,均凿刻在巨石侧立面上,山南面11尊,西南面2组2尊,北面东北向的4组4尊。东侧另有一组石刻文字,疑似藏文。佛像最高为50厘米,最低为30厘米,线条舒展流畅,佛像生动传神。

佛像雕刻精美,均有圆形顶光,形神兼备,神态端详,庄严威武,立体感强,肌体丰满,身上服饰鲜艳,为藏传佛教的服饰,美轮美奂。这些佛像有的手托钵盂,有的手持锡杖,有的胸前合掌;有的头戴宝冠,披巾长裙,两臂下垂;有的身着天衣,双手平放腿上,结跏趺端坐在莲花座上;有的左臂向前平伸,右臂上举,衣纹及遍体之璎珞流畅繁丽;有的面部微残,显得模糊不清,不可辨识。

双山子山脚下寺院的遗址,应该是固日班宝力皋庙(蒙古语“固日班”是“三个”,“宝力皋”是“泉”)的庙址。据文字记载,奈曼旗蒙古族自明末清初以来,其宗教信仰是藏传佛教,属格鲁派。奈曼旗境内先后共建24座寺院,最早的建于17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晚的建于1900年。固日班宝力皋庙(又称固日巴拉呼庙)始建年月不详,民间传说兴建于道光元年(1821),有的说比这还早,至1940年时已经不复存在,不知什么原因毁于一旦。

2 摩崖石刻内容

通辽市库伦旗和奈曼旗处在西辽河上游地段,历史考古证明这一地段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古代岩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起,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曾经先后以河谷两岸的悬崖峭壁等作画板,创造出数以百计各具风格的岩画,展示出古代先民们千姿百态的生活风貌。总之这些岩画题材各异,内容丰富,但都和日常生产生活相关,而以佛教为内容的岩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之后,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兴起之时。明代中晚期,蒙古俺答汗和彻辰洪台吉汗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建设寺庙,发展喇嘛。到了清代特别是康雍乾年间,蒙古草原上的佛教寺庙发展迅速,遍布蒙古各地。蒙古王公为了向清廷讨好,也努力建筑寺庙,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蒙古地方建筑寺庙形成了一种风气。盟有盟庙,旗有旗庙,苏木有苏木的庙,王公贵族还有私人家庙。至清末,内蒙古各旗平均有寺庙20余座,最多者达四五十座。双山子石刻佛像遗址中既有寺庙遗存,又有佛像和藏文文字遗存,所有这些内容都与明中晚期蒙地生活内容相近,由此我们也可以确定双山子石刻佛像所处年代为明清时期。

猜你喜欢
山子通辽市人面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王舒作品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不能叫你的名字
数万市民逛展会感受“内蒙古风情”
山子
神奇的人面动物
“人面动物”之谜
人面桃花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