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
在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可采用B超作为诊断方法,根据两种疾病患者病灶部位的超声影像特征,准确进行判断。本研究探讨了42例脂肪肝患者和4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B超诊断情况,比较其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42例脂肪肝患者和4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18,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43.16±4.62)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3/19,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42.85±4.5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使用GE LOGIQ F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凸阵探头和线阵高频探头的频率(3.5 MHz和7.0~10 MHz)。患者取仰卧位,确定腹部肝区,将探头置于该位置进行多切面(冠状面、矢状面、横切面)扫查。观察超声影像,根据影像特征进行判断。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x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脂肪肝患者经B 超诊断后,9 5.2 4%(40/42)的患者得以确诊,2.38%(1/42)的患者出现误诊,2.38%(1/42)的患者出现漏诊。对照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经B超诊断后,76.19%(32/42)的患者得以确诊,14.29%(6/42)的患者出现误诊,9.52%(4/42)的患者出现漏诊。
观察组脂肪肝患者经B超诊断后,超声影像显示为肝大42例(100%)、脾大4例(9.52%)、回声弥漫增强42例(100%)和胆囊炎样变6例(14.29%)。对照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经B超诊断后,超声影像显示为肝大30例(71.43%)、脾大40例(95.24%)、回声弥漫增强9例(21.43%)和胆囊炎样变37例(84.09%)。
脂肪肝的形成,主要与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肥胖、酗酒者的患病风险较高。脂肪肝患者的肝内脂肪堆积,导致肝功能受损,引起脂肪代谢障碍,出现血脂升高的情况,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病情的持续进展,会导致肝功能损伤的加剧,进而形成肝硬化,存在癌变的风险。而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为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并具有传染性。
病毒性肝炎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加剧肝功能损害程度。脂肪肝和病毒性感染的发生,均会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干扰其日常生活。在脂肪肝的临床治疗中,以生活调理为主,配合使用具有保肝、降脂及抗氧化功效的治疗药物,形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坚持运动锻炼,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则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法,用于清除病原体,进而控制病情进展。但是两种疾病患者有着类似的症状表现,难以准确鉴别、区分,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而临床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准确的诊断结果作为参考依据。
B超是诊断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在超声影像中,可以清晰的显示出两种疾病的病灶特征。在脂肪肝患者的B超检查中,其超声图像显示为肝内弥漫性密集回声,肝区回声分布不均(近部增高,深部衰减),肝内血流信号减弱,并存在肝大表现。而在病毒性肝炎的B超检查中,其超声图像显示为肝实质回声减低(早期),后期逐渐增强,呈不均匀分布。与此同时,疾病还会引起胆囊炎样变。在超声影像中,显示为胆囊壁增厚,呈双环状改变,并会导致胆囊肌层增厚。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B超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将其作为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在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诊断中,B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准确鉴别疾病,为对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