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家 佳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彰显了中国对世界重大体育赛事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担当,也推动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一步步迈进。而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国际体育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国体育专业人员的外语水平(主要是英语水平)也越发受到关注与重视,而体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质量也越发显得重要。
在我国现今高校里,体育专业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首先,报考体育作为自己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是活泼好动的个体,对体育特别感兴趣,对运动具有极大热情,且在某个或某几个运动项目上已展现出过人的天赋,获得过突出的成绩。其次,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体育生往往从小就将大量课余时间投入至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体育特长上,对文化课程的兴趣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再次,自我锻炼、集体训练、各项赛事常常从中学阶段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占用了体育生大量时间与精力,从而难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进而极易导致其多门文化课程基础薄弱,体现在英语科目也非常明显。最后,在大学入学成绩的构成与评定上,许多有志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更偏重其专项测试成绩,而不是文化测试成绩,这也使这些未来的体育生难以在大学入学前对文化课程(包括英语科目)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复习。
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到:“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1]。这一要求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性质,即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而这也意味着进入大学学习的体育专业生必须继续面对学习英语课程的任务与挑战。然而,“英语学习意识相对淡薄、英语语言技能相对生疏、英语学习兴趣相对低迷”的体育生进入高校后在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加之体育生外向好动、难以静心自学的普遍特性[2],高校体育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俨然成为较为棘手的任务。
进入高校后,体育专业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往往总是不太顺利,甚至困难重重,而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学生本身,也有可能与授课教师相关。
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往往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学习动机不强。许多体育生所憧憬的大学生活是自由而随性的,觉得来到大学后基本可以不必再面对晦涩而枯燥的文化课程,而可以专攻自己的特长项目,潜心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在其看来,英语这门学科只不过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知识,对自身的发展没有丝毫影响。带着这种消极心理步入大学后,体育生往往会忽略或轻视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大学英语课程提不起兴趣、燃不起激情。
2. 学习目标不清。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并没有明确体育专业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方能获得毕业证及学位证的要求,甚至都未规定体育生一定要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而大部分体育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即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期间)也并没有树立要在国内考研(英语是必考科目之一)或出国深造(打好外语基础)的目标,而体育生的专业英语课程在此时也还没有开展,从而很难让体育生坚定较为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
3. 学习信心不足。诚然,大学英语毕竟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因而体育专业生也需要编入英语教学班进行课堂学习,完成相应的英文作业、测验及考试,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不可否认,许多体育生还是想要学好大学英语课程、顺利通过课程考核、按期拿到相应学分的。但相当一部分体育生的英语知识是碎片化、零散状的,其薄弱的英语基础和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常常明显脱轨,这也使其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信心不足、望而却步。
4. 学习时间不够。体育专业生往往在专项课程结束后还要安排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及系统化的训练;与此同时,学校内(包括全校、各学院、各系、各年级之间)的各种体育比赛(包括运动会及各种球类比赛)往往都会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担任裁判工作;校外的一些竞赛时而也会聘请已经获得二级裁判证或更高级别的体育生从事裁判工作。由于与自己的专业及专项相符,学生们对这样的机会基本都会非常珍惜并全心投入,从而花费自己大量课余时间及精力。这常让想要腾出时间来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恶补英语知识的体育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解读,常常会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理念不先进。部分为体育生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不太了解体育专业生的英文基础,想当然地把为其它专业的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与教学模式照搬至体育生,显得生搬硬套、不切实际。此外,部分教师把为体育生教授大学英语当成一门“苦差事”来勉强应付,只想“硬着头皮把课讲完”,并没有把教学真正当成一门艺术,没有花心思去揣摩提升体育生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技巧。
2. 教学内容不恰当。一些高校的英语教师在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选取或制定教学内容(包括订购和选用具体的教材)时,并没做好足够的调研和有针对性的准备,没能根据体育生的客观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多使用同一教材,教材内容偏难,生词率过高,专业关联性不强且缺乏实用性,与体育生自身特点不太协调”[3]。
3. 教学方法不科学。面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尝试利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是常常采用“满堂灌、满脑塞、填鸭式”等陈旧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整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讲述、解释与总结;学生基本是被动地倾听,很少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机械而呆板。因而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且师生都极度疲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进而导致“学生不乐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窘境[4]。
4. 教学手段不丰富。在体育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部分教师所用的教学媒介基本是课本及配套的PPT,课程讲授过程套路化、模式化色彩较重;设计的课堂练习或随堂测验也往往是纸质的单词听写或语法训练,没能很好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或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体育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课堂环境显得毫无生气,教学场景也难免枯燥乏味。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总是提不起兴趣,教师也逐渐丧失了热情;学生的成绩无法提升,挂科率也随之增高。
如上所述,主客观的多方面因素使体育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困难重重,也向该群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承担者提出了种种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已认清了体育生大学英语学习情况的严峻性,也越发意识到改善体育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开始探讨如何为体育生设计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学政策与措施。根据多年与体育生的直接接触及对体育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经验,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体育生经常关注体育界的精彩赛事,自然也会留意到各个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那些取得过优异成绩、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中国运动员常常还是他们的偶像与榜样。若能挖掘出这些著名运动员学习英语的经历及感悟,作为范例,对正在大学学习的体育生将是莫大的鼓励,成为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比如,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曾说:“英语这东西吧,用到后来感觉挺有意思的。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多用用,挺好玩的。”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也曾说:“我不见得比别人聪明,但我舍得下工夫。学英语重要的是胆子大,敢讲,不怕出丑,也不怕说错。”网球知名运动员李娜、排球知名运动员朱婷等体育界的明星都曾展示过不俗的英语。这些真人实例都可用来激发体育生学习英文的动机。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学生对所学课程不太感兴趣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又显得更微妙也更重要。若体育生对其英语老师有很强的好感,课上课下都乐意与英语老师交流,无形中也会催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体育生的大学英语教师最好本人也热爱体育、了解体育,且情商较高,能将自己的体育爱好和运动激情融入与体育生的交流,引起学生的共鸣,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面对一群精力充沛、热情开朗的体育生,英语教师也需要精神饱满、幽默风趣,不仅乐于与学生沟通,还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能与体育生们融洽高效地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体育生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集中体现在学生所用的教材。若所用教材偏难,体育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频频受挫,自信心也会收到严重打击。束定芳和张逸岗曾指出,一套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教材的目的性,即教材一定是针对某一特殊的对象,为某一特殊的目的服务的[5]。在为体育生选择具体的教材时,务必要考虑到这个特殊群体的英语知识储备、授课接受程度、专业兴趣爱好及普遍性格特点。遗憾的是,目前专为体育生量身打造的系统化大学英语教材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建议由已经正式组建的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一线资深英语教师编写适用于体育生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如《大学体育英语》《体育通用英语》《运动员基础英语》等,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总体而言,体育生往往抽象思维相对较弱,但形象思维却相对较强,对环境较敏感并注重个人情感体验;同时,体育生的想象力颇为丰富,多为性格外向者,善于表达情感并乐于交流沟通。基于此,体育生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注重场景性与体验性,在进行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语言的有效应用,使其能在气氛活跃的英语课堂环境中结合个人的运动爱好来实践语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合理利用体育生思维活跃、乐于体验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用英文表达自己,依据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为其设计能让其有效融入的学习情境,激发其英语学习热情。
不可否认,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的课堂上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度。鉴于英语课堂上体育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持的特点,教师最好能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媒介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建议合理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最好把微课时长控制在5分钟至8分钟以内,让学生在精神尚饱满、注意力较集中时观看短视频,不易催生疲乏感;同时,载体灵活、传播便捷的微课资源也可供体育生利用智能手机、ipad或笔记本电脑在课前及课后使用,使英语学习不再过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将给个性自由、不喜过多约束的体育生带来较新颖的学习体验,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体育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成绩评定应由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灵活构成[6]。其中,过程性评价可以占较大的比重,如占总成绩的50%至60%,目的是让文化课考试往往不太擅长的体育生有更多途径表明自己的学习态度,展现自己的参与过程,体现自己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成绩评定手段应适当多元化。如教师可以适当鼓励体育生在英语课堂内外结合其专业兴趣、运用其专业技能来展现英语,以此获得大学英语课的一部分平时成绩。如:让学生担任本地承办的国际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或工作人员(如球童、助理裁判),提供基本的英语服务等等。此类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将英语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进体育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坚定其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信心与恒心[7]。
思考如何提升我国高校体育生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是大学英语教育者不可回避的一份责任,也是对体育生这一群体的基本尊重,还可能影响我国未来体育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形象,并关乎我国“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因而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都能充分重视体育生的英语教学,助力体育生提高其英语水平。